王南著《摩尔后宫》封面
二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刚留校不久的讲师,不知天高地厚,接手主编一份重要的学术刊物。那会儿王南正在读博士,暑假与同学结伴去西班牙考察了一圈,回国后投来一篇论文,题目是“文明冲突下建筑文化的交融——西班牙安达卢西亚三大历史建筑简说”。我知道他读的是城市规划专业,平时并不研究外国建筑史,未免感到意外,仔细读了两遍,不由点头,写得真不错,很快就安排发表了。
西班牙王国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大约八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来自北非和欧洲其他地区的民族逐渐向半岛迁徙,腓尼基人、凯尔特人、迦太基人轮流坐庄。公元前19年,实力强大的罗马人征服了整个半岛,在之后五百年中,西班牙地区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公元409年,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败,北方蛮族之一的西哥特人占领西班牙地区,在半岛上建立西哥特王国,之后统治了大约三百年之久。
安达卢西亚地区平面图
711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北非摩尔人入侵西班牙,赢得了瓜达莱特战役大捷,七年内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后来这片区域被称为“安达卢西亚”。722年,基督教徒发起“光复圣战”,双方争斗剧烈。
756年,第一位摩尔国王阿布杜勒·拉赫曼一世建立的倭马亚王朝定都科尔多瓦,于十世纪达到鼎盛之境,中国古书称之为“西大食”。基督徒全力反击,试图夺回失地,战争连绵不绝。整个中世纪时期,西班牙境内有多个国家并立。11世纪初塞维利亚成为新的中心城市,13至15世纪的格拉纳达则是穆斯林所创的纳斯尔王朝最后一个首都。
格林纳达最后一位摩尔人国王向伊莎贝拉女王与费尔南多二世投降
1469年,信奉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亚王国的伊莎贝拉女王与阿拉贡国王费尔南多二世结婚,为统一西班牙奠定了基础。1492年1月2日,格拉纳达被攻克,伊斯兰势力从此退出伊比利亚半岛。就在同一年,得到西班牙王室赞助的意大利人哥伦布率船队从加迪斯出发,历经长途航行之后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持续七百多年的冲突给本地带来巨大的创伤,同时也带来文明的融合,使得西班牙南部地区的建筑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欧洲其他地区迥异。
王南这篇论文的写法与一般意义上的纯学术性论文颇有不同,带点说书的味道,一开篇就提到2004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的恐怖爆炸案,其背景依然是基督教与伊斯兰两大文明的冲突,延续了八世纪至十五世纪的悲怆旋律,由此引出主题,对科尔多瓦清真大寺、塞维利亚大教堂和格拉纳达阿尔罕布拉宫这三座见证历史的著名建筑逐一进行详细解析。
中世纪前期,欧洲大部分地方都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而吸收了先进的阿拉伯文化的科尔多瓦成为西方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城市,拥有三千座清真寺,其中在瓜达几维河畔的一座旧基督教堂的基址上所建的清真大寺堪称伊斯兰世界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建造过程中使用了从教堂拆下的一些旧材料,又增添了更多的上好石材,建造时间长达二百年,占地面积超过2.3万平方米,可容纳两万五千名信徒同时在此祈祷。
科尔多瓦清真大寺礼拜殿内景(引自网络)
礼拜大殿由18排柱子支撑,每排36根,一共648根,每根柱子只有3米高,上面以复杂的拱券支撑9.8米高的天花板,宛如长出重重枝杈的大树,组合在一起便成了密密麻麻的石头森林。室内饰以精美雕刻和马赛克,光线幽暗,扑朔迷离,渲染出神秘的宗教气氛。
科尔多瓦清真大寺外观(引自网络)
从1523年开始,夺回科尔多瓦的基督教徒对这座建筑不断进行改造,由清真寺重新变回天主教堂。礼拜殿中心的63根柱子被拆除,在这个位置强行插入一个长方形平面的教堂大厅,于查理五世统治时期建成。改建后建筑表现出杂糅的风格,艺术水准大大降低。
塞维利亚大教堂(引自网络)
港口城市塞维利亚也拥有一座清真大寺,1248年基督教势力“光复”之后被完全拆除,原址修建了一座新的教堂,采用哥特式的尖拱框架体系,整体规模在所有天主教堂中仅次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而排名第三。与法国、英国、德国那些更典型的哥特教堂相比,塞维利亚大教堂受到原来清真寺礼拜殿格局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例如大厅的侧廊部分非常宽阔,飞扶壁的走向也更为平缓。
阿尔罕布拉宫(引自网络)
格拉纳达是伊斯兰势力在西班牙最后的荣光,所建房屋不及盛期雄伟华丽,表现出纤弱优雅的格调。位于城中一处险峻小山上的宫殿建筑群因为墙上涂抹红色灰泥而得名“阿尔罕布拉宫”,意思是“红宫”。整组建筑依山就势,碉楼林立,庭院相接,其中狮子院和桃金娘院被公认为现存最优美的伊斯兰园林。
透过拱廊看狮子院(引自网络)
伊斯兰教发源于严重缺水、物产相对贫瘠的荒漠,喜欢在建筑柱廊四面围合的院子中开辟园林景观,与严酷的自然环境隔离,类似沙漠绿洲。《古兰经》记载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死后可升入天园,园中以十字交叉的方式流淌着水、乳、酒、蜜四条河流。狮子院的中心设置了一座由十二头石狮托着的圆盘喷泉,四边各开一条笔直的水渠,泉水分别注入其中,以此象征天园中的十字河。周边的柱廊竖立124根细细的柱子,上部马蹄形的拱券雕饰繁复,墙上布满精巧的石膏花纹,加上金线和彩色涂料,显得珠光宝气。
桃金娘院水景(引自网络)
另一座桃金娘院通向接见外交使节的觐见厅,两端设柱廊,中央开辟了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水平如镜,倒影婆娑,两侧种植碧绿的灌木桃金娘。
著名建筑史学家陈志华先生对狮子院非常欣赏,曾经在《外国古建筑二十讲》一书中引用十四世纪宫廷诗人伊本·扎姆拉克的诗句,将这座庭院比作光辉灿烂的星座,还讲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传说:一位国王曾经下令在妩媚的狮子院里杀死他的姐姐和她的孩子,还有三十六位忠诚的卫士,四条水渠充盈着无辜者的鲜血。王南在论文中忍不住引用了这个故事,并联想起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中的一段话:古建筑无言地诉说,乃至于歌唱,“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血流成渠的杀戮。”
文艺复兴时期,查理五世在格拉纳达建造了新皇宫,其中包含双层柱廊围合的圆厅和宽敞的广场,摩尔人建造的旧皇宫也被保留下来,相互辉映。
王南在文章结尾总结,科尔多瓦的清真大寺表现了伊斯兰文化的胜利,塞维利亚大教堂象征基督教的回归,而格拉纳达则是二者并峙的局面。文明冲突的结果是彼此融合,你只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
时隔多年,王南的“建筑史诗”终于写完第十二册,2023年底由读库隆重推出。这一册专门讲伊斯兰建筑,灵感发端于二十年那篇论文,阿尔罕布拉宫成为开头的引子和最后一章的主角,书名定为“摩尔后宫”。
除了前面的引言,全书共分七章,所述地域囊括亚非欧三大陆,远远超出西班牙摩尔人统治区的范围,时间则跨越七世纪到十五世纪,将伊斯兰建筑的发展历程完整地呈现出来。
华丽繁复的伊斯兰建筑拱券(引自网络)
本书的引言部分长达二十九页,将拱券、几何图形和书法铭文并列为伊斯兰建筑的三大特征。欧洲自古罗马时期开始,同样大量使用拱形结构,但基本上只有半圆拱和尖拱两大形式,而伊斯兰世界的拱的种类要丰富得多,不但有半圆拱和尖拱,还有平拱、马蹄拱、洋葱形拱、四心拱、多叶形拱、火焰形拱、窗帘形拱、蜂巢形拱,五花八门,变幻莫测。由于伊斯兰教严禁偶像崇拜,一切雕刻、壁画和其他装饰都不能出现人物形象,于是便以极为丰富的几何图案和阿拉伯文书法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别具一格。
麦加天房(引自网络)
作为穆斯林的礼拜场所,清真寺是最重要的伊斯兰建筑类型。最早的清真寺从先知穆罕默德建于麦地那的住宅发展而来,叩拜方向遥对圣地麦加天房,后来逐渐确立一套理想模式,在此基础上营造大门、庭院、礼拜大殿、拜向龛、讲经坛、宣礼塔等设施,形成完备的空间序列。麦加天房原本是原始多神教供奉偶像的殿堂,后被穆罕默德定为禁寺,室内嵌藏圣物玄石,成为整个伊斯兰世界最神圣的朝觐中心。
耶路撒冷圣石穹顶寺(引自网络)
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并迅速崛起,攻灭了古老的波斯帝国,击败了拜占庭帝国,建立了一个横跨西亚、中亚、北非和西南欧的新兴帝国,在其统治疆域内建造了难以计数的清真寺。本书第三章介绍的伊拉克库法清真大寺、耶路撒冷圣石穹顶寺、叙利亚大马士革清真大寺是三座最显赫的实例,成为世界上其他地区清真寺竞相仿效的蓝本。
从750年一直持续至1258年的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国最强盛的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历任在位的最高统治者哈里发对首都巴格达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建设,创造出一座非常罕见的圆形平面的城市。
萨马拉清真大寺宣礼塔(引自网络)
西亚地区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早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就先后建立过苏美尔王国、阿卡德王国、亚述帝国和巴比伦王国,主要使用粘土材料,善于营造高台建筑,公元前七世纪至前五世纪,巴比伦城中修建了一座通天塔,又名“巴别塔”,其造型为八层逐级缩小的高台,顶端高踞马尔杜克神庙,总高约96米。这座神奇的塔庙毁于波斯人之手,留下了无数的传说。阿斯拔时期的名城萨马拉曾经做过临时首都,城中的清真大寺同样巍峨,尤其是寺院北墙之外的宣礼塔外侧环绕七级螺旋形坡道,仿佛是一千多年前巴比伦通天塔的化身。
位于非洲大陆东北角的埃及是人类文明另一个重要的发源地,以金字塔、崖墓和阿蒙神庙著称于世。阿拉伯人攻占埃及后,对首都开罗屡次加以扩建,位于旧城中的清真大寺和谐完美,广受赞誉,而新城中拔地而起的清真寺、经学院和陵墓纷纷建造穹顶,形成参差壮观的城市天际线。
伊斯法罕清真大寺(引自网络)
波斯帝国发迹于伊朗高原,曾经雄霸西亚、中亚,与古希腊争雄。波斯人原本信仰拜火教、摩尼教,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全面伊斯兰化,一度成为阿斯拔王朝的行省。后来波斯人和突厥人在伊朗、中亚建立了若干王国,建造了许多精彩的建筑,如伊朗古城伊斯法罕、扎瓦雷的两座清真大寺,中央庭院的四周各建一个带有大拱门的开敞式大厅,名为“伊万”。中亚地区的宣礼塔自成体系,形如瘦高的烟囱,外墙布满砖砌花纹。
本书的第六章、第七章由作者当年的论文扩展而来,详细记述了西班牙科尔多瓦清真大寺和格林纳达阿尔罕布拉宫的盛况,笔触优美而生动,绮丽的安达卢西亚风情随之跃然纸上,令人神往。
书写到十五世纪为止,对于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蒙古人建立的印度莫卧儿王朝以及中国和东南亚的伊斯兰建筑均未加详述。其实在“建筑史诗”上一册《大汗之城》中,王南已经写过泉州的清净寺和杭州凤凰寺。这两处建筑群均建于元代,前者是纯正的西亚风格的石构建筑,尚存一座火焰形拱券大门;后者在穹顶上架设攒尖式屋顶,已具有本土化的特征。
在此还可以再稍稍补充一点中国方面的内容。
新疆库车大清真寺(贾珺摄)
新疆天山南北的居民原本以佛教信仰为主,自唐末以后兴起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了佛教的地位,又进一步向东传入内地。西北地区的清真寺受到西亚、南亚、中亚的直接影响,以砖石和夯土砌筑而成,前设高大的门楼,门洞为尖形拱券样式;两侧建圆形平面的邦克楼,又名光塔,高高耸立;寺内建大面积的礼拜殿,以平屋顶为主,有时在核心位置构筑穹顶。建筑细部有很多精美的装饰,描画几何、植物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书写的经文。
西安化觉巷清真大寺省心楼(宋辉摄)
十五世纪之后中原地区也修建了很多清真寺,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庭院格局和殿阁亭台形式,安设伊斯兰教义规定的寺门、宣礼楼、礼拜殿、教长室、经文教室等建筑。例如西安化觉巷的清真大寺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坐西朝东,包含四进规整的院落,前面设置照壁和大门、二门,三进院中心位置的省心楼又名宣礼楼、唤醒楼,相当于邦克塔的变体,八角形平面,三重檐攒尖顶。最后一进院中的礼拜殿为“凸”字形平面,前廊、大厅和后殿三部分前后相连,以三卷勾连搭的手法搭建而成,天花板和斗栱彩画为汉地样式,又饰以色彩斑斓的蔓草花纹和阿拉伯文字。
北京牛街清真寺礼拜殿内景(引自《北京古建筑》)
北京广安门内的牛街清真寺始建于辽代,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在多重院落中布置礼拜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碑亭、对厅、沐浴室等建筑,均以传统木构形式营造,格局灵活,其中礼拜殿由三卷勾连搭和一个六角亭组成,前出抱厦,造型最为复杂。
《摩尔后宫》内页
本书出版之前,王南已经离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去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任职,也许能够腾出更多时间来从事写作事业。从2013年至今,“建筑史诗”一共出版了十二册,恰好完成原定计划的一半,可喜可贺。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样算起来目前刚走了五十里,剩下的道路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作为老友,我和许多读者一样,都在期待整个系列大功告成的那一刻。
【建筑史诗】相关阅读
十一贝子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