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一到,天气干燥,人体内水分过度蒸发,肠道也会因此变得干涩,不少人出现了便秘的困扰,今天,广东省名中医黄穗平教授给大家介绍一下秋燥便秘的中医药调理办法。
近年来“益生菌”销售火爆,市面上含“益生菌”的产品,从酸奶、乳酸菌饮料到多种用途的营养保健品,比比皆是。有不少人把益生菌当作拯救肠道“万能药”,一旦排便不畅就购买益生菌。然而,益生菌治疗便秘真的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
上海市同济医院和同仁医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从上海5家医院选取了229名功能性便秘患者。这些患者的年龄在18岁至70岁之间,女性84.7%,平均BMI为22.8。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天服用1次含有双歧杆菌的2克重袋装散剂,另一组服用安慰剂(麦芽糊精和二氧化硅)。服药时间都是在早餐前至少15分钟,用温水口服,持续8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服用益生菌和服用安慰剂的患者在便秘症状改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研究之初,治疗组患者每周的完全自发性排便次数为0.73次,对照组为0.81次;经过8周干预之后,治疗组患者每周的完全自发性排便次数增加到1.58次,对照组增加到1.50次。
有研究发现,益生菌是能够促进肠内菌群生态平衡,可以促进结肠内容物发酵,发酵产物改变肠道渗透压,增加肠道水分,从而软化粪便和增加粪便体积,改善便秘。
然而,益生菌不是治疗便秘的万能药,便秘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肠道动力问题、内脏高敏感、大脑神经功能紊乱等。一些器质性疾病也会导致便秘,例如:结直肠肿瘤、肠腔梗阻或狭窄、肛裂、内痔、直肠脱垂、肛周脓肿等消化系统疾病; 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脑卒中、脑肿瘤、自主神经病变、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淀粉样变性等神经系统及肌肉疾病; 糖尿病、高钙血症、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等,因此,当便秘反复时一定要警惕,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以免耽误治疗。
其实,缓解便秘的方法有很多,并不是只能靠服用益生菌。中医药在治疗便秘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伤寒论》创立了蜜煎导法, 所记载的麻子仁丸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罗汉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植物,主要产于桂林市的临桂县和永福县,很多人都喜欢用罗汉果来泡水喝,还可以做很多食疗药膳。
它在广西有200多年的应用历史,1977 年开始载入《中国药典》,以果入药,其性凉,味甘,归肺、大肠经,能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主要用于肺热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等症。日本学者在它身上还发现大量抗氧化物质;因其风味特佳民间煲汤喜添此物,在东南亚地区还被誉为“中华神果”,备受青睐。
清热润肺是罗汉果的主要用途。罗汉果既能清肺,治肺热引起的咳嗽;又能润肺,治肺燥咳嗽。相对而言,罗汉果更适用于缓解燥咳。燥之邪最容易伤及肺脏,常使人干咳少痰或无痰,往往难以治愈。罗汉果在秋季成熟采摘,甘寒滋润,善于清肺润燥,可以单用,也可以配伍桑叶、川贝等药同用。
肺主气,上通于咽喉,咽喉疾病与肺关系密切,如肺热会导致咽喉肿痛,燥邪损伤肺阴使咽部得不到滋润,就会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的情况。罗汉果既能清肺又能润肺,具有清润咽喉、开音的作用,适合深夜加班工作而燥热上火引起咽喉不适者,或常常用嗓的职业者如歌唱家、教师、培训师、电台广播、商场营业员等食用。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因肠液不足、肠道干枯引起的便秘非常多见,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不足也会引起肠燥便秘。罗汉果对此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因其甘凉滋润,既归肺经又归大肠经,既能润肺又能润肠,故而可以治疗肠燥便秘。
材料:罗汉果1颗,南杏15克,鲜百合1颗,猪肺500克。(2人份)
做法:猪肺焯水,捞出备用。罗汉果、南杏、百合分别洗净备用;将以上材料放入汤煲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后,小火煲煮1小时,喝时根据口味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滑肠通便。
适合人群:阴虚燥热或感受燥热之邪,出现干咳少痰、咽干声嘶、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
罗汉果性凉,味甘,归肺、大肠经,能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南杏性平,味甘,归肺、大肠经,能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百合性寒,味甘,归心、肺经,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猪肺以形补形。几种材料搭配一起煲汤,能滋阴润肺,滑肠通便,适合阴虚燥热或感受燥热而干咳无痰、大便干结者食用。
如果您有便秘的问题,除了药物治疗,在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基础上,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同时规律生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保持愉悦的心情,都是减少便秘的好方法。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科(消化系统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氏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团队负责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特需门诊)
周五上午 (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特需门诊 )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