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图7是同一人的动态心电图片段。
图1心电图分析:
P波规律出现(红色标记),在Ⅰ、II、III、aVF、avL、V1-6导联直立向上,avR导联向下,心房率80bpm,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
P1、P5、P7、P9、P12、P14未能下传心室,考虑是周期结束点。
R2、R6是周期起点,PR间期0.2s,其后PR间期稳定提示二度II型房室阻滞。
R1、R4、R5、R8后有窦P漏传,房室比例为2:1,提示2:1房室阻滞。
R3、R7导联V1呈M型,avR的R波增宽有切迹,时限分别为0.12s,多个导联的S波增宽有切迹,提示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3相?)。
T波:I低平,aVL、V1-V3倒置。
左胸导联:V5、V6 QRS电压绝对值<1.0mV。
图2心电图分析:
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
R1-R5:QRS波群时间为0.12s,V1-V3导联呈rS波,I、avL、V4-V6导联R波增宽、顶峰粗钝或有切迹,提示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3心电图分析:
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
QRS波群的PR间期稳定,后有窦P漏传,房室比例为2:1,提示2:1房室阻滞。
R3、R4、R6、R7呈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4相?)。图4心电图分析:
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
R1-R3:后有窦P漏传,PR间期稳定,房室比例为4:3,提示二度II型房室阻滞。
R2、R3呈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4、R8呈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R6的PR间期约0.14s(短于正常PR间期),联律间期1.57s,提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伴右束支阻滞。
图5心电图分析:
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
R2-R4、R6-R8:后有窦P漏传,PR间期稳定,房室比例为4:3,提示二度II型房室阻滞。
R1、R5、R9呈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阻滞,R3、R4、R7、R8呈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PR间期达0.2s,有二度房室阻滞、2:1房室阻滞、交替左右束支阻滞,可提示双束支阻滞。从心电图上难以确定阻滞水平,应经希氏束电图定位。双束支阻带一般均有器质性心脏病。 部分室上性激动因阻滞而发生QRS波群群漏搏者,称为二度房室阻滞。在一次记录的心电图上,漏搏的QRS数目不超过室上性心搏的一半,属于不完全性房室阻滞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根据QRS漏搏之前有无PR间期递增现象,又分为I、II型。一般来说, II型比I型重。在不同的房室传导比例中,QRS漏搏次数越多,阻滞程度越重。 (2)房室传导的文氏现象及周期: PR间期进行性延长(但PR间期的增量逐渐减少),直至出现一次心室漏搏,其后PR间期又恢复为最短,再逐渐延长,直至再次出现心室漏搏。此现象周而复始形成文氏周期。 (4)心室漏搏所致的最长RR间期,短于任何两个最短的RR间期之和。 2:1房室阻滞是指每两次室上性激动下传心室一次,受阻于房室交界区一次。心室率恰好是心房率的一半。2:1房室传导有干扰与阻滞之分。 心房率小于150bpm的窦性心律、房性心律、加速的房性心律等发生的2:1传导是阻滞引起的。应称为"2:1房室阻滞”。 心房率在150bpm以上的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发的2:1房室传导,应视为2:1房室干扰,是生理现象。因为,心率超过150bpm以上时,心动周期短于房室传导系统有效不应期,将出现2:1房室干扰。 2:1房室阻滞并不少见,要区分属于二度1型还是二度II型房室阻滞有一定困难。活动可以改变房室传导比例, Holter监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如有连续两个以上的P波下传心室, PR间期逐渐延长者为1型。 PR间期固定不变,或者发展成为高度以上房室阻滞,为II型。希氏束电图显示2:1房室阻滞的阻滞水平可以在房室结、希氏束及束支水平。 2:1房室阻滞下传的PR间期可以正常或延长。下传的QRS波群可以正常,也可伴左束支阻滞或右束支阻滞,提示阻滞水平较低,多为双束支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