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靶点描绘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对于全面评估患者的预后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疗效,挖掘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机制的关系和临床分子机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随着多组学研究和肿瘤免疫微环境(TME)研究的临床价值深入人心,肿瘤精准诊断正在从NGS向以多重荧光免疫组化(mIHC)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病理(NGP)技术发展。
本期NGP资讯,将为大家分享两篇mIHC技术在乳腺癌研究中的应用案例。
炎症性乳腺癌(IB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其特征是迅速出现弥漫性红斑和水。引起炎症和促进转移的潜在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还没有针对IBC的治疗策略。
该研究使用IBC患者的单细胞 RNA 测序、多重荧光免疫组化和血清分析,鉴定了IBC中含有高表达PTN的管腔祖细胞(LP)的富集。LP 细胞分泌的PTN通过直接与位于IBC肿瘤和受影响皮肤中的内皮尖端细胞上的NRP1受体相互作用来促进血管生成。尖端细胞中的NRP1 的激活导致在IBC受影响皮肤中招募未成熟的血管周细胞,这与血管生成和IBC转移相关。该研究揭示了LPs、内皮尖端细胞和未成熟血管周细胞之间通过PTN-NRP1轴的相互作用在I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IBC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mIHC技术赋能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微环境表型差异
研究背景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HR+ BC)被认为对化疗相对不敏感,化疗一直是HR+ BC的主要新辅助治疗方法,但化疗耐药的未知机制以及化疗如何重塑免疫微环境,需要通过多组学技术来探索。
研究解读
通过使用单细胞RNA测序和多重荧光免疫组化染色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配对的HR+ BC样本,发现新辅助化疗后特定免疫细胞亚群水平增加,包括表达T细胞发育(LMNA)和细胞毒性(FGFBP2)标记的CD8+ T细胞,以及表达增殖标记(ATP1B3)的CD4+ T细胞和表达CD52的巨噬细胞,预示着化疗敏感性。研究还发现,治疗前后LAG3和VSIR减少,而PDCD1、HAVCR2、CTLA4、KLRC1和BTLA增加。该研究揭示化疗重塑的HR+ BC 肿瘤微环境特征,为预测化疗敏感性和克服化疗耐药提供了潜在靶点。
mIHC技术赋能
参考文献
[1]Cancer Res. 2024 Jun 4;84(11):1781-1798.
[2]Cancer Lett. 2024 Mar 31:585:216656.
END
扫码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