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简介:
阔然生物泛实体肿瘤基因检测产品,包含泛实体瘤治疗和发生发展高度相关的基因,可提示靶向治疗、预后、化疗、遗传,同时匹配HER2、Trop2、Nectin4、Claudin18.2等重要泛靶点的蛋白表达检测,全方位助力临床精准诊疗!
德曲妥珠单抗:第六款泛实体瘤靶点(HER2)ADC药物
研究背景:
2024年4月5日,FDA基于3项DESTINY试验结果加速批准德曲妥珠单抗)用于治疗先前治疗后进展且没有令人满意替代治疗方案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IHC 3+)实体瘤患者。
研究结论:
在总人群中,研究人员评估的ORR为51.4%,中位DOR为19.4个月(图2)。在结直肠癌、膀胱癌、胆道癌、非小细胞肺癌、子宫内膜癌的ORR分别为46.9%、37%、45.5%、52.9%、56.3%。
安全性方面,任何级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为 84.3%,其中≥3级TEAE为 38.6%,大部分为1、2级。
德曲妥珠单抗(DS-8201)在HER2阳性的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胆道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中均显示出深度且持久的疾病缓解,并且总体安全性良好,未观察到新的不良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德曲妥珠单抗可作为既往经标准治疗进展的HER2阳性的泛癌种人群的新型治疗选择。德曲妥珠单抗此次获批成为全球首款泛实体瘤疗法的 ADC 药物。
产品简介:
阔然生物围绕脑肿瘤患者术后靶向/免疫治疗及遗传筛查临床需求,提供相应的基因检测,实现指南推荐的常见靶向基因全覆盖;指导患者的靶向、免疫及化疗精准治疗,旨在全方位助力临床精准诊疗!
儿童脑胶质瘤病:弥漫性神经胶质瘤的不良预后表型,具有独特的分子特征
研究背景:
脑胶质瘤病(GC)是一种由放射学定义的高度浸润性弥漫性胶质瘤,由于与 GC 相关的分子特征尚未确定,因此该术语已被放弃。
研究结论:
研究组对 104 名患有 GC 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一项跨国回顾性研究,提供了全面的临床和(外)遗传特征:结果显示,队列患者的OS为 15.5 个月,2 年生存率为 28%。组织病理学分级与中位生存期显著相关:WHO II 级:47.8 个月;III 级:15.9 个月;IV 级:10.4 个月。通过DNA甲基化分析(n=49),大多数肿瘤被归类为儿科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pedHGG),H3-/IDH-野生型(n=31/49),其中存在pedHGG_RTK2(n=19)、pedHGG_A/B(n=6)和pedHGG_MYCN(n=5)等亚类富集,但只有一例pedHGG_RTK1。在 pedHGG、H3-/IDH-野生型亚组中,发现了EGFR(n=10)和 BCOR(n=9)的反复突变。此外,还在16/49个肿瘤(32.7%)中观察到6号染色体结构畸变。在 pedHGG、H3-/IDH-野生型亚组中,TP53 改变对 OS 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综上,GC 有很强的偏好性,产生的背景是特定的分子特征(尤其是 pedHGG_RTK2、pedHGG_A/B、EGFR和 BCOR 突变、6 号染色体重排)。
产品简介:
阔然生物推出的一站式NGP肿瘤微环境检测方案可对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进行全面解析,检测方案可纳入CD4、CD8、CD20、DAPI等指标更好地对患者免疫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Cancer Cell
时空组学揭示CRC免疫治疗动态图谱
研究背景:
扩大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在结直肠癌(CRC)中的疗效迫切需要对治疗反应性的全面了解。
研究结论:
该研究对22名接受新辅助PD-1阻断治疗的CRC患者进行了持续追踪,进行单细胞水平的转录组以及TCR测序,详细刻画了免疫治疗下动态的结直肠癌免疫图谱。研究鉴定出TME中与免疫治疗响应程度密切相关的三个协同变化的细胞程序:三级淋巴结构程序、肿瘤富集程序以及组织重构程序。伴随治疗过程,使用mIHC实验均证实CR组和PR组响应的患者(N=17)中皆显示出三级淋巴结构(TLS)面积和计数的增加。研究结果推进了目前对PD-1阻断治疗下对结直肠癌患者TME和全身免疫的理解,为精准治疗策略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产品简介:
阔然生物卵巢癌产品线丰富,囊括HRD评分检测和卵巢癌用药指导等产品,可以提供PARP抑制剂敏感性评估、靶向及免疫治疗、预后评估及遗传筛查等检测信息,全方位助力临床精准诊疗!
ctDNA检测在晚期卵巢癌患者中的预后和预测价值
研究背景:
尽管接受标准治疗,仍有约90%的上皮性卵巢癌(EOC)最终会复发。为了实现更好的治疗结果,使用高灵敏度和临床准确性的方法监测分子残留病灶(MRD)来预警早期复发对临床至关重要。
研究结论:
该研究共纳入98例卵巢癌患者,接受了标准治疗(SOC)后,使用PARP抑制剂或贝伐珠单抗进行维持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6.6个月,在术前时,98.9%的患者可检测到ctDNA,术后为73.5%,辅助化疗后为21.2%。相比之下,CA125在术前和术后的阳性率分别为93.9%和78.4%,但在辅助化疗后的阳性率仅为1.3%。尽管随访时间仍然不足,但数据显示,辅助化疗后CA125的检测是不可靠的,ctDNA与CA125灵敏度为:39% vs. 0%。此外,ctDNA比CA125具有更高的阴性预测值(NPV)。任意时间生物标志物阳性患者的复发时间(RFS)都显著短于阴性患者。该研究表明,定制的ctDNA检测比CA125具有更高的临床准确性。
产品简介:
阔然生物推出的一站式NGP检测方案可对肺癌的肿瘤微环境进行全面解析,检测方案可纳入EGFR、Cyclin D1、PCNA、Ki67、CD8、PD-1、TIM-3、LAG-3、CD137、CD95、CD69等指标深入研究USP2a在EGFR驱动突变的肺癌中的作用。
Cancer Lett. 发现USP2a是肺腺癌的潜在靶点
研究背景:
EGFR突变的肺腺癌B7-H4表达增强,CD8+ TILs功能降低,与抗PD-1疗法的不良反应有关,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将 B7-H4 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策略的靶点。
研究结论:
该研究发现USP2a通过从B7-H4中去除泛素链,充当B7-H4的去泛素化酶,导致B7-H4降解减少,EGFR突变体通过上调USP2a表达来增强B7-H4的稳定性。小鼠肿瘤模型中,USP2a的缺失促进了CD95+ CD8+ 效应 T 细胞的浸润,并通过破坏 B7–H4的稳定性,阻碍了Tim3+ CD8+ 和LAG-3 + CD8 + 耗竭T细胞的浸润。肺腺癌样本显示B7–H4的丰度与USP2a的表达显著相关,表明EGFR/USP2a/B7–H4轴对肿瘤免疫抑制的作用,USP2a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产品简介:
阔然生物肺癌血液ctDNA检测产品,适合组织不可及/无组织用于检测的晚期患者,能辅助临床治疗决策、优化监测策略,系统性治疗的快速疗效评估及耐药监测,全方位助力临床精准诊疗!
晚期EGFRm肺癌患者:选择 TKI+化疗 or 单独TKI ?
研究背景:
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何时应该在一线接受奥希替尼+铂基化疗?何时仅使用奥希替尼单药就足够了?这是许多肿瘤医生正在讨论的一个问题,那晚期EGFR敏感突变NSCLC患者该如何选择呢?
研究结论:
今年AACR上,FLAURA2探索性ctDNA研究给出了答案:1)基线血浆检测到EGFR突变可预测预后不良,联合治疗比单药治疗可获得更高的临床获益(24.8m vs 13.9,HR=0.60);2)基线血浆未检测到EGFR突变的两组患者间,临床获益无明显差异(33.3m vs 30.3,HR=0.93);3)治疗时血浆EGFR突变清除率对预后仅有预测作用,无论EGFR突变是否清除,联合治疗都比单药治疗疗效更好。
所以,对于晚期 EGFRm NSCLC而言,基线血浆EGFR阳性患者更适合奥希替尼+化疗的一线联合治疗;基线血浆EGFR阴性患者,则更适合奥希替尼单药治疗,毒性更小。
产品简介:
阔然生物围绕脑肿瘤患者术后靶向/免疫治疗及遗传筛查临床需求,提供相应的基因检测,实现指南推荐的常见靶向基因全覆盖;指导患者的靶向、免疫及化疗精准治疗,旨在全方位助力临床精准诊疗!
颅咽管瘤的多组学分析揭示了具有预后和治疗反应意义的不同分子亚群
研究背景:
造釉质型颅咽管瘤(ACP)是儿童鞍区最常见的肿瘤。无有效药物可用,患者间异质性突出。本研究旨在根据多组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和组织学特征确定ACP的不同分子亚群,以预测对抗炎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反应。
研究结论:
研究组对 142 名确诊为颅咽管瘤的患者进行WES、RNA-seq和DNA甲基组分析,其中ACPs 119例,乳头状颅咽管瘤23例。鉴定出三个不同的分子亚群:WNT、ImA和ImB。WNT亚组表现出更高的WNT /bcatenin通路活性,上皮细胞数量更多,实体肿瘤更明显。ImA和ImB亚组激活了炎症和干扰素反应途径,免疫细胞浸润增强,囊性肿瘤更为突出。MEK/MAPK信号仅在ImA样本中被激活,而IL-6和上皮间质转化生物标志物在ImB组中高度表达,主要由儿童组成。ImA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程度显著升高,肿瘤侵袭前部出现严重的指状突起。分子亚组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WNT组比ImB组有更长的无事件生存期。ImA/ImB组对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治疗的应答率高于WNT组。综上,ACP分为三种分子亚型,具有不同的影像学和组织学特征。WNT型预后优于ImB组,更有可能从ICB治疗中获益。
产品简介:
阔然生物推出的一站式NGP肿瘤微环境检测方案可对胰腺癌肿瘤微环境进行全面解析,检测方案可纳入MLKL、CD47、CitH3、E-cadherin、DAPI等指标更好地对患者免疫治疗疗效进行评估。
Nat Commun. 发现胰腺癌肝转移的新机制
研究背景: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毁灭性的癌症,远处转移严重恶化了PDAC患者的预后。目前,对PDAC早期肝转移的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
研究结论:
该研究采用RNA测序和mIHC技术(N=96)分析了来自早期肝转移(T1M1)和非转移性(T1M0)疾病患者的PDAC组织样本。发现T1M1患者与T1M0相比,MLKL表达升高,PDAC中坏死途径增强。在机制上,MLKL驱动的坏死招募巨噬细胞,增强肿瘤CD47“不吃要我”信号,并诱导巨噬细胞胞外陷阱(MET)形成以激活CXCL8。CXCL8进一步启动上皮-间质转化(EMT),较高的MLKL水平对应于较低的E-cadherin水平和较高的CD47和CitH3水平,表明“不要吃我”信号增加和MET增加。METs也降解细胞外基质,最终支持PDAC肝转移。作者建议可同时靶向坏死和CD47的治疗方案以解决早期PDAC肝转移的临床挑战,实现根治性手术。
END
扫码获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