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文轩】也谈汉语中的狗文化 作者:荆奇

文摘   2024-10-19 01:18   美国  

黑猫白猫论

美国的猫不抓老鼠,美国的狗逮耗子

1970年代,针对充斥全国的、极左派宣扬的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担任当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主抓国民经济,老邓讲了一句名言,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做好一件事情,不论是社会主义方法,还是资本主义方法,不管“姓资”还是“姓社”,能把事情做好就是好的。76年老邓又被打倒,这句话也就成了老邓的罪状之一。

按照老邓的理论,美国是没有好猫了。因为美国的猫,不管黑猫白猫,美国的猫是不抓老鼠的。

1984年来美国那次,租住在一个老美的家里,主人养了一猫一狗,猫是那种名贵的波斯猫,漂亮极了。狗是一只硕大的爱斯基摩犬。“俩人”倒是和平共处,井水不犯河水,狗吃狗粮,猫有猫食,狗住狗舍,猫趴猫窝,相安无事。

但是如果见到耗子,猫只是懒懒地瞄一眼,打个哈欠,继续睡觉。狗可是警觉万分,狂叫着扑将上去,直到赶得无影无踪为止。美国的狗倒真是多管闲事拿耗子,一点儿都不假。

1991年移民来美时,最初两年也是租住在一个老美家里,主人只养了一只宠物猫,像狸猫那种,异常凶猛,遇见任何警觉之事,就会呲牙咧嘴,尾巴高高竖起。不过还真是没见过他抓老鼠。两年之内,只见过一次从外面叼了一只小老鼠回来,也不知是不是他自己抓的,老鼠还活着,叼回来放在地上,也是爱答不理的,等老鼠跑出一米多远,他就扑上去一把抓回来,还是放在地上,等老鼠再一跑,就再抓回来,如此二三,直到老鼠一动不动了,才扔下老鼠,百无聊赖地悻悻走开。

后来,问过几个养猫的朋友,都说美国的猫不敢说百分之百,起码也是基本不捉老鼠。

也许是我太孤陋寡闻,偏听偏信了。且不说美国的猫捉不捉老鼠,反正“美国猫不吃老鼠,就像美国狗不吃屎一样,可是千真万确的。”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黑猫白猫论”,诸如“狗改不了吃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可都不适用了。(不知道现在中国的狗和猫,是不是也与时俱进,和美国接轨了?)

狗与人的关系

狗在美国家养宠物中,独占鳌头是不容置疑的。在美国打死个把人,根本激不起什么大浪。打死十个人以上,才会引起媒体注意。如果打死条狗,你都想像不到会激起多少个人,媒体和组织的公愤。

记得1988年,西方许多知名人物和组织曾因韩国人喜食狗肉而发起抵制汉城奥运会的活动,几乎酿成外交风波,最后,以韩国颁布奥运期间禁食狗肉令才收场;2002年韩国举办世界杯期间,同样,欧美一些人也曾发起“抵制韩国吃狗肉”的运动。前两年的韩国平昌冬季奥运会也有许多运动员拒绝到韩国。

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北京奥组委会也曾下令,所有奥运签约酒店禁止购买和销售狗肉。

奥运之后,国内该干啥的还干啥,该吃狗肉的照吃不误。

英语中,凡涉及dog的成语,大都是正面的,褒奖的,例如“top dog”便是用来夸奖人的。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是否可译作“爱屋及乌”?),再有“As faithful as a dog, it’s dogged that does it.”

依据考古研究,狗作为人类的伴侣,可以追溯到2万年以前,在类人猿进化成古人类以后,“民以食为天”,古人类开始用自制工具,进行渔猎,以获取食物,人类在捕杀野兽的同时,把古代的灰狼(一种远古物种)驯化成猎狗,作为狩猎的一大助手,由于气候变化,灰狼觅食不易,就逐渐靠近人类栖息地,专拣人类吃剩下的东西充饥,经过漫长的岁月,灰狼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野性也渐渐被人类驯化,形成与人类的密切依附关系,四肢和牙齿也进化得更适合协助人类狩猎,与人类共生,也有了抵御恶略气候和食物的保证,成为早期的猎狗,而灰狼竟被大自然灭绝。世界各地区几乎都是如此,最早始于中亚各游牧民族。阿拉伯半岛的考古,在人的墓葬里最早发现有狗的骨头遗骸,随后在亚洲、欧洲都有发现。

我与狗的故事

大约是197几年,我到北京远郊野三坡去玩儿时,向当地农民买了一只小黄狗崽,属于东北亚的土狗,亦称“柴狗”,起名“黄黄”。带回家里(那时所谓的家也就是一间11平米的小屋)养了两年,就已经长成一支大狗,当时北京市内禁止养狗。也许是被人举报,最后还是难逃打狗队美食的下场。

后来上大学时,参加过黑龙江省农村四清,在农民家里住了半年,正赶上青黄不接,一天三顿,几乎没一点儿粮食,就是糊土豆,蒸南瓜。东北农村家家养狗,厕所就是用破席子围成一圈的一块地。记得那时蹲在一个小坑边上拉屎,狗就蹲在身边等着,我拿手推它都不走。还不等你拉完,它已经迫不及待地两口就把屎吃干净了。人都没吃的,狗也饿得连屎也算佳肴了。

记得有一天,听老乡们呼喊:“快看,快看,狗连裆了——!”一面喊叫,一面用铁锹,朝着两只屁股紧贴在一起的狗劈去。(按东北农村习俗,狗在交配时,如果让人看到,就会有大难临头。)我们一个女同学还赶忙拉住一个老乡问“什么是狗连裆?”大家就笑她,这有什么好问的。她还一本正经地回答:“不是说要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不懂就问嘛?”

我来美国后,大概是二十多年前,养过一只小型长毛犬Pomeranian(中国人称之为博美犬) ,名字叫“Duffy”.这是一种原产于北欧的犬类,后来被英国王室长期培养,演变成现在的家养小型长毛犬.这种狗非常漂亮、聪明,很温顺,具有粘人的天性。

博美犬,又名松鼠犬

Duffy陪伴我度过了人生低谷的8年,活到13岁,也算寿终正寝了。此后我再也没有养过狗狗,我的笔名就称作Duffy,微信头像也选的一张Duffy的相片。

亚速王国出土的狩猎浮雕
中国从三万年前的壁画中,就发现人类牵着猎狗的狩猎石刻。在汉语发明以后,就有六畜之说,即“猪、牛、羊、马、鸡、狗”,成为人类最早训化蓄养的动物。除了狗和牛、马,其它都是作为牧养的肉食动物,马是人类的代步和运输工具,牛帮人耕作,两者有时也作为肉食动物,而狗则作为人类狩猎的助手,大饥荒时,狗也会被食用。。据记载,由野猪驯化来的猪和野狼驯化来的猎狗,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牧养的动物。人类驯化动物,也标志着人类由游牧经济进化到农耕经济。中国字的“家”,就是由一个“宝盖头下面加一个豚”,即屋顶下人猪共处的住所。

外国友人常问我的问题是:你们中国人是否都吃狗肉?吃狗肉的行为,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是不可容忍的,最近的平昌冬奥会,西方国家再度将矛头对准了韩国人吃狗肉的传统。这同样反映了文化差异。西方人小题大做,上升到什么“野蛮”文化,就有些过分了。

狗在汉语文化中的负面形象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形象以负面居多?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会吃狗肉呢?狗又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宠物呢?

这还得从头说起。狗最早是和家畜一样饲养的,在饥荒年代,如果其他家畜不够吃,狗也只好被当作家畜成为盘中餐,狗肉几乎不含脂肪,适当加入佐料,去除腥膻,其实比猪肉、牛肉、羊肉都美味多了,韩国更是奉狗肉为佳肴,专门饲养作为肉食的狗。中国南方也曾发生过以“狗肉节”作为文旅项目,带动一方经济。

中国南庄头遗址出土的家犬右下颌,距今约一万年

我第一次吃狗肉,大概在1975年,当时我们有一个项目,合作单位在北京西四大街,每次去现场工作,中午就在附近就餐。正巧我们课题组长是个朝鲜族人,西四大街路口就有一家著名的“延吉冷面馆” ,每次都是我们组长请客,邀大家去吃冷面,当然少不了加一盘地道的韩国酱狗肉。狗肉的确鲜美无比。

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发展是与中国几千年的生活习俗紧密联系的。中国人对狗的认知也是如此,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狗主要作为普通人家看家护院的工具,围猎野兽的助手,和有钱人家消闲娱乐的帮衬(斗狗和斗鸡一样是富人们的消遣娱乐、赌博活动),因而,狗的凶猛,奴性的一面,被夸大地纳入中国语言文化中。普通穷人家里,喂饱人都困难,狗只能靠残羹剩饭,或者靠自己觅食,饿极了只能靠吃屎果腹。因此狗成了低贱,卑劣的代名词。汉语中,任何词语、成语、俗语,只要和狗搭上关系,十有八九都是贬义,实在是太冤枉了 。例如说到坏人,有狗奴才,狗腿子,狗皇帝,狗官等;形容人,则有狗娘养的,狗屁不通,人模狗样、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狗仗人势,蝇营狗苟等等,

凡是经过文革的朋友们,一定还记忆犹新,什么狗崽子,什么砸烂某某某的狗头,风行全国。很多狗的正常行为或属性,也被恶意贬低引申,例如走狗,丧家之犬,狗急跳墙,再有什么狐朋狗友,狗血喷头、狗尾续貂;把狗和鸡连在一起的俗语就更多了,鸡鸣狗盗、鸡零狗碎、鸡犬不宁、鸡犬相闻;至于俗话里,什么”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连不带狗字的成语“摇尾乞怜”也在影射狗。狗帮忙捉了耗子还要被斥为“多管闲事”,狗即便死了,成了人们盘中餐,还要被贬为“狗肉上不得正席”,真让狗都死不瞑目。

在中国只是在近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有作为纯粹的宠物来饲养,狗才有了专门的狗粮,狗舍、狗玩具,还是近几年的事了,虽然,谁也不否认,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但是根深蒂固的中国语言文化中对狗的贬低,一直难以纠正,狗也只好世世代代蒙冤叫屈了。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荆奇,笔名:Duffy/肖尔,昵称:小二

北京人,1946年出生。本人虽酷爱读书写作,喜欢回忆录和人生纪实类的书籍;尤其喜欢深刻揭示人类灵魂深处的美好与丑陋的文学作品。最喜欢的中国古典名著是《红楼梦》,外国名著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全社会弥漫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通信硕士。1980年初起的十年,作为访问学者和电子高级工程师,多次访美。1991年移民来美国,在硅谷电子公司担任国际项目经理,副总经理,参与创建和领导上海独资公司(副总经理)和沈阳合资公司(总经理)。2005年因病退休至今。

爱好读书、写作、音乐、滑雪、旅行和围棋。1980年起,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杂志和香港文汇报副刊等,发表旅美见闻、札记。小说《假作真时真亦假》。2016年起,出版过《他乡忆语》、续集和新续集。


海外文轩,文学世界的窗口, 文学原创的花园,我们的作者遍布五大洲,我们的读者散居整个地球。诚挚邀请你和我们一起透过这扇文学之窗,观赏用中国字绘出的万紫千红,有关生活,有关教育,有关婚姻和家庭……有关人性。



海外文轩微信公众号:overseaswindow
海外文轩网站:www.overseaswindow.com
 


敬 请 关注  欢 迎 投 稿:christychen88@gmail.com

本期编辑:深秋红叶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海外文轩】小说《黑车迷雾》(下) 作者:水仙

【海外文轩】海外文轩“人间真情”有奖征文比赛启事

【海外文轩】相对无言 作者:刘荒田

【海外文轩】盛开在美国文学出版界的中国红杜鹃 —記美籍華裔畅销书作家閔安琪(Anchee Min) 作者:李晨晨

【海外文轩】心深处的“坐标” 作者:刘荒田

【海外文轩】悉尼港湾之夜  作者:海曙红

海外文轩
海外文轩,文学世界的窗口, 文学原创的花园,我们的作者遍布五大洲,我们的读者散居整个地球。邀请你和我们一起透过这扇窗,观赏用中国字绘出的万紫千红,有关生活,有关教育,有关婚姻和家庭......有关人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