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对无外乎三个问题,是否回应、如何回应以及通过哪个渠道回应。
首先要从预判事件能否引发全国性舆情,有多大发酵空间开始进行会商研判。
需要对事件进行初步调查后,对当事人可能的定性及问责开始考虑;除了从专业角度对是否回应进行研判外,还要根据领导对这件事的宏观判断,即高度决定视野。
如果决定回应后,再会商研判回应内容、时间、态度等,根据模板进行回应。
01
线下决定线上
曾有两位帽子叔叔酒后到一客栈找女士提供特殊服务被拒后,以夺手机、辱骂、吐口水等方式对某女士进行侮辱,其地痞流氓行为令人愤怒。
事件发生后,受侵害人一直在当地找多部门寻求问题解决。在这个阶段,帽子叔叔并没有主动发布该事件的相关消息。
可是,在事发20天后受侵害者网络曝光后的第二天,帽子叔叔迅速回应了此事。
一学校曾发生一起教师与女生涉个人道德事件。
在仅仅以录音的形式在本地朋友圈传播时,当地教育局、警方便直接以通报的方式进行处理,结果没有引发全国性舆情。
某高校也曾发生教授性骚扰女学生事件,网络举报于晚上20:59,该校迅速监测到相关信息后连夜作战,于次日清早通过官微发布第一份声明,及时“安民”,8小时内发出第二份包含有处理结果的情况通报。
试问,各位看舆情时,有多少是线下举报得不到解决而在无标之际选择了网络公开实名举报。
这都是不重视线下举报,对“信访”不够重视惹的祸,在自媒体时代,信访舆情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跟不上时代只能被时代所抛弃,被拍在沙滩上是必然的结局。
02
有图有真相类举报要快速反应、刻不容缓
回应舆情的标准,不是仅注重点击量,而是要根据舆情可能的发酵空间,而决定是否需及时回应。
因为慢发布、拖延发布情况通报,最终导致谣言满天飞的事件就特别多了。
如某国企领导在成都“牵手”女下属的视频一经发布,官方便先后三次发布回应信息,虽然存在男主是否已婚的关键性信息缺失,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回应得很到位。
当然,在事发突然,在调查结论出来之前,及时回应说:“有关部门正在作进一步调查”这样的表述,而且最终当地并没有续报问责结果,使舆情“烂尾”。
虽然这是众所周知的,略带“忽悠”的“小伎俩”回应,但相较于沉默就是默认,即便烂尾,也算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只是要知道,网络是有记忆的,公众会把这笔“账”给你挂在心上,一旦有机会,还会给你翻出来这笔陈年旧账,来个旧闻新炒。
03
分类管理:舆情是否回应
根据多年研判经验,对正面宣传、负面解读,高级黑低级红,没有受害人一类;对涉个人道德、履职不当类有图有真相的举报;涉主要领导个人举报,看似有图有真相类;莫名其妙躺枪类、借故生非类谣言;需要快速反应,刻不容缓,犹豫不得;
如某高校教授性骚扰女学生事件舆情回应,其先后两次的速度都很快。需要注意的是,还有几类并不需要快速回应,两类让子弹飞一会的是:非工作时间非职务行为警方介入类、无图无真相名人举报类;前者需要警方通报出来后予以回应,后者要根据24小时非理性定律,当然需要进行舆论引导哈。
还有几类是不需要回应的,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而只能背锅类、情理法相冲突类、体现核心价值观侧重社会效果类、举报主要领导所在单位只能沉默类、自媒体时代的专业级幕后推手操作类、城门失火被殃及等六类,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冷处理也得保持沉默。
04
回应用语中的“关键性细节”谨防缺失
从社会关切的角度拟定回应用语时,先找到网民关切点,这一点不仅需要动态监测,还需要看网民评论,以决定哪些内容是需要公布的,尤其对事件的“关键性细节”,必须要予以公布。
这个关键性细节,可以说一点也马虎不得。
追责的力度决定对待舆情态度。
回应用语中,包括把握事件问责范围、定责定性及处罚尺度等。
如某起老师校园驾车致学生死亡事件。
据报道:“下午1时许,肇事司机刘某开进校园,距校门十多米的地方停下,等待同事上车外出参加培训。
当时为学生自由活动时间,一年级学生谭某走到车前蹲下。车辆启动前行时被撞倒、碾轧。
在报道中,这起舆情最关键的一个“决定性”细节是孩子处于老师驾驶视线盲区,老师是无意撞到孩子并被车轮碾压严重受伤后致死的,就是一起“意外”事件,可当地官方的情况通报却表述为:“教师刘某在校内驾车将该校一年级学生谭某撞伤”。
这下可麻烦了,给人的感觉是在校园内“飞车”,一下把事情给复杂化了。
05
回应用语长度
回应用语有一个300字原则,当然,最终调查结论是例外哈。
初步回应要找到社会关切点,否则可能会出现说的越多,错的可能性越大,画蛇添足、狗尾续貂现象也很常见,如团市委回应00 后当选“全国最年轻共青团市委常委”,只需要回应是否有编制、职级,是否拿薪酬即可。
细节决定成败:“最年轻团市委常委”舆情应对建议与回应用语点评
对于全国性舆情的最终官方调查结论发布,这便涉及回应深度的问题。尤其对发酵时间长、备受质疑的涉众重大舆情,有必要作深度回应。如一中学学生坠亡事件,官方在事发7天后召开新闻发布会,用了5325字、18张图片,根据社会关切,从5个方面进行回应。
06
关于回应的态度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对涉众类舆情,公众对官方的表态远超事件真相,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
情况通报中的“官方态度”,如高度重视、严肃问责、加强管理、整顿作风、举一反三、亡羊补牢、强化防范等;最后再来一句感谢关注,感谢支持和对工作的监督”等等。
舆情回应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全面体现官方态度。
这原则中的“效”,主要是指官方回应后,是否能完成回应关切、澄清谣言等多方面的任务,达到站稳立场、重构信任等效果。
舆情会商研判时要注意的是社会关切点,网民质疑点、网传谣言等关键点;
07
舆情回应的渠道
首先表明俺的观点,一般情况下,不要开新闻发布会,别说你那水平,就连号称“三剑客”之一的,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一句“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是我信了”,只能黯然退场,被调离发言岗位。
面对习惯于刁难,对某一个问题死缠不放的记者来说,唇枪舌剑的对话最好是不要出现。
如果舆情关注度不高的话,本着网来网去的原则更好。
一般情况下,不要通过记者之口回应,直接通过官微回应即可。
最好是通过公众号回应,把互动那一部分设置成精选后显示。
08
最后的话
舆情应对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更多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至于说应对不当问责,试问,啥是应对不当?
但愿,这篇文章你们永远也用不上。
看戏别入戏哈!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理解并跟贴指正哈。
我是老朱,一介教书匠、专司政务舆情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