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兵团战士到国内知名人口学专家郭志仪的前半生

文摘   历史   2024-07-30 03:43   甘肃  

郭志仪,1949年12月27日出生于甘肃通渭县,幼年离开家乡,在兰州生活并读完小学和中学。


1968年12月,郭志仪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当时老三届(当年在校的1966、1967、1968年初中和高中生三届学生),来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13团一连,当时也叫红星一场一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国内生产建设兵团的老大哥,当时全疆十个农建师,首个弟弟是甘肃农业生产建设兵团,编号顺延为十一师。甘肃生产建设兵团的管理层基本都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派过来的,可谓血脉相连。

红星一场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六军十六师四十八团,曾被毛泽东主席授予“红星部”光荣称号。红星一场是新疆兵团最靠近内地的团场,也是进疆解放军建立最早的团场之一,地处哈密。

郭志仪被分到一连的畜牧班,畜牧班有养猪组和放羊组,他被分到放羊组。放羊组有四个人,两个知青,两个职工。两个知青是固定的,两个职工大多数时间有其它任务,不是到大田劳动,就是管理那些“牛鬼蛇神”(连队当时有一批被打成“右派”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几个劳改释放犯)。郭志仪他们两个的任务就是放羊。

 12月份的戈壁滩,零下二、三十度。好在连队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件反毛皮袄,即羊毛在外面的皮袄(经常在电视剧上看到陕北老乡穿的那种大皮袄)。

他们一般早上8点以后出工(新疆时间,相当于北京时间早上10点),下午5点以前收工,中午两个人换着回连队吃饭。他们把羊赶到连队附近条田的林带,让羊吃枯树叶和干草。由于林带很长,从东往西足有好几公里。所以当羊吃草的时候,他就裹着皮袄看书。

那时候看的书五花八门,各种杂志,历史书,现代小说,还有高三的教材,甚至“小人书”(配有文字的连环画)。只要能够找到有字的东西,不管什么内容都认真阅读。小说《苦菜花》、《铁道游击队》、《创业史》、《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西游记》……等等当时非常流行的小说都一览无余,有的甚至读过好几遍。

放羊工作岗位有大把的时间读书,且远离连队基本不受干扰。读书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精神世界,为以后命运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那时连队职工白天劳动,晚上开会,而畜牧班由于岗位特殊可以不参加每晚的开会。由于很长时间没有参加连队晚上的例会,连队日常发生的事情他们基本不了解。

 有一天,他溜到连队的“礼堂”外面,偷往里面一看,连队职工都坐在地上,前面站着几个“牛鬼蛇神”,原来他们正在接受“革命群众”的批判。不时有知青站起来喊”xxx老实交代”、“打倒xxx"等口号。他当时不知道的是接受批判的人里面还有一位他们红星一场的场长李胜早。

 据说李胜早是六军十六师四十八团的一员猛将,曾经参加过许多战斗,战功卓著。

当时除了看到看到老革命李胜早被批斗,还有那些“右派”的知识分子(有几个据说还曾经是军队的俄语和英语翻译)经常遭受人格侮辱甚至肉体迫害,有一个还被逼迫跳井自杀。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对于刚刚接触社会的郭志仪来说,还是非常震惊。

连队工作、生活的规律一般是白天出工,晚上开会学习。开会学习时,全连队的职工们都蹲在地上,听指导员、连长讲话,一般是总结当天的工作,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有时候也传达上级的文件。

 读报纸是知青们最得意的时候,一般指导员、连长选择要读的文章,交给一个知青读一篇。开始许多知青换着读,后来就选定郭志仪和郑平两个人读,郑平是学兽医的中专生。

郭志仪还喜欢和一个叫 “老法官”的人聊天。“老法官”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起来了,他当时接近50岁,个子不高,南方人。“老法官”是五十年代武汉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毕业以后在武汉一家法院当法官,一次判错了案而被劳改。刑满释放以后就到了他们连队。
 
因为老法官”和几个年轻职工住在一起,而连队其他“牛鬼蛇神”(那些右派)都集中管理,“老法官”也是当时他可以自由接触的唯一一个知识分子。可能他从小接触比较多的就是知识分子(我们家一直住在甘肃财经学院——现兰州财经大学的前身),对知识分子还是比较崇拜,所以有空就去找“老法官”聊天。

 和“老法官”的聊天是天南海北,生活琐碎,无所不谈,但是他唯一不谈政治,如果有人一提到文化大革命,他便沉默不语,一言不发。

郭志仪在连队放羊四个月左右,有一天指导员秦兴国找他谈话,说连队有20多个小学生,现在有两个职工在临时代理老师,连队想让他去当老师,让他考虑考虑。

 听到这个消息,他当然高兴,说明连队领导对自己的认可。过去连队的适龄儿童是去团部小学上学,要走许多路,特别是要跨过兰新铁路。由于不安全,家长们要求连队自己办小学。所以连队小学已经办起来有一段时间了。

 郭志仪意识到要当好老师,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先后找两位老师了解情况,也征求了家长的意见,把这些意见汇报给了指导员,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又写了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和建议,呈请指导员在上面签字批复。

 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改变学校的硬件设施,给小学生们做桌子板凳和在教室外面做一张水泥乒乓球台。第二件事是开始整顿学校纪律,让学生们上课能够听老师讲课,如此两招,使得场办学校面貌一新。

原来在团部小学上学的一些三四年级的学生也要求转回来上学。这样学生多了,教室也坐不下了。连队在一个宿舍旁边的空地上给又专门盖了三间大点的教室,还盖了一间办公室,一间小宿舍。这间小宿舍就成为郭志仪的宿舍。

同时连队增加和调整了教师队伍,到郭志仪离开连队的时候,学校老师已经发展到6位。他们分别是:沈明金、刘玉芬、汤佩显、毛钟钟、梁延铃和郭志仪本人。

自郭志仪进入学校开始,实际上就担当着“校长”的角色,但是连队也没有正式明确过,老师们和连队的职工开玩笑都叫他“校长”,他也从来没有想过什么“校长”不“校长”。

郭志仪回忆说, 连队当时有个卫生员叫莫世合,大家头疼脑热就找他看病。这个人还有一个叫大家都很羡慕的技术,就是照相。他自己有一个当时很时髦“海鸥”牌单反照相机,经常给连队职工照相。

但是他照相要收费,而且收费不低,照几张相要收一元左右(包括洗出的照片)。当时一斤肉才两、三毛钱。

 郭志仪对卫生员的照相技术非常羡慕,曾经多次向他请教,而且下决心学会摄影和冲印照片这一套技术。由于当时自己没有能力购买相机,就先从冲印照片的技术开始。

他就买来有关书籍自己学习,买来显影剂、印相纸等自己一遍一遍实验,很快就初步掌握了冲印照片的技术。后来自己买了一个红梅折叠式相机,用这个相机拍出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至今部分保留,成为岁月记忆的档案。

那时候连队的生活比较单调,除了白天劳动,业余时间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星期六晚上的露天电影总是大家翘首以盼的。

放电影以前,有时指导员还用放映机的麦克风给大家总结一个星期的工作,安排下个星期的工作。有时候各个排甚至班、组通讯员写的报道连队活动的新闻稿子、表扬好人好事的稿子或者通知之类,指导员一般让他宣读。

每年夏收季节,连队的条田丰收的麦子一片金黄。团里有一个拖拉机连,专门为各个连队播种、收割。一般情况下,麦收大部分都是机器收割。但是他们连队经常进行劳动竞赛,让各排班互相竞赛,各排在麦子地里插着红旗,划定范围,喊着口号,进行比赛。

这个时候,连队领导让郭志仪把广播设备搬到地里,不断广播各排甚至各班通讯员写来的通讯稿,鼓励大家劳动竞赛。广播间隙,他也参加后勤组给大家送水。

岁月如流,转眼之间已经到了1972年夏天。这时候从上面传来一个好消息,已经5,6年没有招生的大学,在1970、1971两年开始试点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中招生。

上面给他们团分配了一个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名额。团里又把这个名额分配到了郭志仪所在连队。这在所有知青中引起了轰动,大家都在等待连队推荐的结果。一星期之后,指导员找他谈话,说经过连队领导认真考虑,认为他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决定推荐他去上学。并且很快要把材料报团政治处。

到了7月底,突然听说团里这个大学名额已经选定另外一个人了,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过了很长时间,郭志仪去找团里主管的副政委,他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原来那个名额被他们团现役军人的谢政委给了他一个亲戚。主管招生的副政委也很有意见。他非常热心地安慰郭志仪,说不要灰心,还有机会等等。
 
转眼之间到了1973年,这年各个大学扩大招生,本团分配到了两个名额,一个是中南矿业大学,一个是兰州大学。这次兰州大学的名额分配到了郭志仪所在连队。这次,团里一共推荐了8个人,每个名额推荐4人,参加考试,按照考试成绩录取。

由于上一年的推荐和被人顶替,激发了郭志仪上大学的决心。他从1972年9月份开始,把高中的课程反复复习了好多遍。考试的结果全团第一名。7月份郭志仪就接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从1968年底到1973年7月,郭志仪在红星一场度过了难忘的4年多时光,和连队的领导、知青、军垦战士朝夕相处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

郭子仪很动情地对我说:是这里的连队锻炼了我,是连队培养了我。在这块土地上,也流过我的汗水,有过我的付出,有过那么一段难忘的经历。当连队的职工慕益明赶着马车送我到火车站的时候,分别之际,真的还是比较留恋这里的一草一木!

郭志仪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星一场一连,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也是我作为知青生活了4年零7个月地方。时至今日,虽然过去了近50年,但是当时一连的一些人和事仍然历历在目。

郭志仪告别了兵团又来到自幼成长熟悉的兰州市。接着就走向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活。

郭志仪上了兰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破格升任副教授,1994年升教授,1995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8年成为二级教授。

郭志仪在这条道路上多年潜心读书治学,自然也是成绩斐然,在此不必用多少溢美之词,如果你打开搜索引擎,搜郭志仪,会有这样一段文字:

郭志仪,1949年12月27日出生。

1988年晋升副教授,1994年晋升教授,199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兰州大学西北开发综合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口学会理事等职。现任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人口》主编;甘肃省人口学会副会长。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主持和负责包括《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直接参与政府部门的规划和决策研究多项,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先后在《世界经济》、《中国人口科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在《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国家和地方出版社合作出版著作10部。提出的一些学术观点,曾经在美国《世界日报》、德国《EIR》周刊、香港《大公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以及国内其它数十家新闻媒体上介绍。



上个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广东中山和郭志仪老师相遇,交谈中得知他也曾是兵团人,他的经历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们慢慢交流话题逐渐深入,以上内容根据郭志仪老师交谈内容整理,姑且称为口述历史吧。


本文作者和郭志仪老师(摄于广东中山)



        

松竹散人
致力于西北生产建设兵团、甘肃军垦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写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