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声音,如何汇聚成了 4 月“之声”?
前晚,朋友打来电话,很气愤:要这样封一个用发表过的现成素材剪成的视频!你还没看啊?
我这就看。看着片中这段无人机拍摄的图像,听着那些我们许多人都早已听过甚至不止一遍的音频,我心想:为什么单单是重复这些声音,加几个空镜,就会引发这样一个传播事件?
4 月,上海封城,这个片子的上海导演 Cary 也被隔离起来了。很可能,就是这个情境迫使他用无人机这个“非人的眼”来空拍。空荡荡的一个城,许多东西只有无人的机器——比如街头的“天网”监控系统、执法人员的随身摄像机(bodycam)——才能看到了。
片中的无人机缓缓飞行着,俯瞰上海。如果除去字幕,只看图像,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按照德勒兹的图像理论来说,这个短片是由一系列知觉-图像(perception-images)组成的,从开头的 360° 摇镜头,到下一个无人机鸟瞰的段落镜头,包括黑屏等等。
可这是谁的知觉,是谁在看?
短片,尤其是占据了全片主要时长的第 2 个镜头,把我们带进的是柏格森所说的纯粹知觉,也就是超出我们知觉范围的一种纯形式。可以叫作幽灵知觉,有一种梦幻般的诗意——一场还没醒来的噩梦。
事实上,这些知觉-图像是在两极之间摆荡着:一极是作者通过无人机的电影眼所看到的主观图像,另一极则是他引述的那些音频所投射在我们脑子里的“客观图像”,让我们感觉历历在目。
而短片的视角,就是作者视角与音频中各个人物的视角之间的缩合,或者帕索里尼所说的感染错合(contamination)——从开篇起,黑白的图像、阴郁的配乐中作者不安的情绪,就浸润了每一帧,给我们呈现了一种自由间接主观(图像)(free indirect subjective):“⾃由”,指的是作者“就沉浸在人物的心理中”,而“间接”,则指作者“也沉浸在人物的语言中”,也就是沉浸在作者引用的间接话语中。
德勒兹把电影看成对于各个运动-图像的机制化装配(machinic assemblage)。当 Cary 把他所有视频、音频的素材都在一张“剪辑台”上摆置好,就像大厨在做菜前备料那样时,他接下来就要像积木一样把这部片装配起来。
按德勒兹的说法,装配都有双重性:一面是内容——对运动-图像的机制化装配,在片中也就是无人机拍摄的图像;一面则是表达——对于各个陈述的装配,而在片中尤其是那些陈述-图像(法语 images-énoncé)、声音-图像(sound-images)。
这两面,决定了片子的陈述风格:我们的知觉或者意识依附其上的这架小小的无人机,好像美剧《灵媒缉凶》中有灵视能力的女主角,或者一台电子侦察机,驶入了纷纭的运动-图像组成的一个物质性宇宙,经过了大街小巷的上空。无人机这个不确定性的中心(centers of indetermination)收集着人们的声音,从中选择了一些重点段落作为“优先(privileged)瞬间”,让我们听到了只言片语,好像在对人们说:我听到你们了,我都听到了。可这个飞行的“树洞”似乎是毫无触动(affect)、毫无反应(reaction,即反作用)地冷漠地掠身而过,其运动是独立于录音中人物的知觉,跟他们的知觉岔开了距离(法语 décalage)。上一个声音很快淡出了,下一个声音又飘然而至。
另一面,我们又像搭上了一架时光机器,从字幕提示我们是 3 月 15 日的防疫新闻发布会的录音开始,一路“再生”(revive)了到 4 月 20 日为止的种种事件。无人机步履不停,像一根线串起了这一个个珠子,组成了一个全有(the Whole)——那就是一个视角中上海的四月。
此时此地的上海,只有这样一种抽象意识才能统摄这么多的繁复体(multiplicity)——不同人物的种种遭遇。而正是这个摄影机-意识超越了种种现象,成为了目光冷峻的摄影机的批判意识。
德勒兹研讨班读书会第 6 期
📆 2022 年 5 月 14 日(周六)19:00~22:00
参与线下活动,请提前 10 分钟到达。
读书会茶歇 © 张海裕
📍 杭州西湖大道 268 号聚景阁 404 热爱学习工作室
交通 | 地铁 1 号线龙翔桥 B 口出,骑单车或步行约 10 分钟
问路电话 | 191 5782 1140
▼ 扫码参与腾讯会议
或者输入会议号 167-112-782
领读 speaker
何俊彥
艺术家,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 扫码预习“运动-图像”研讨班第 5 讲
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访问德勒兹研讨班网:deleuzecn.com
▼ 还可以扫码对照读《电影 1:运动-图像》
▼ 点击图片,回顾读书会第 5 期
▼读书会 点击图片,回顾第 4 期
▼ 点击图片,回顾读书会第 3 期
2022-01-10
合作方
热爱学习工作室:热爱法语、艺术、心理学、阅读......在杭州西湖边链接最有热情的从业者与最具潜力的起步者。
▼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德勒兹研讨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