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某区数学题冲上热搜,有人认为太难,导致学生考试不得不加时20分钟,也有人认为,这就是学科素养的未来走向。
今天看到有个人写文章嘲讽说太难的人,她拿了很多图对比,证明这些题就是出自北师大小学教材,不但不难,而且比课本还简单,她说,那些说难的家长,是不是只会看抖音,没工夫看课本?
我觉得这种嘲讽大可不必,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我国课本就是太难。所以我们教数学的时候都不愿意用,而喜欢用海外的。
海外的教材有个特点,就是一看就懂,而我国教材很明显是一看就不懂。我看底下有评论指出这一点,该作者阴阳说:你这思路真是独树一帜。怎么呢,课本不能不行吗?
其实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教材偏难的批评已经很久很久了,但是目前就这么个情况,很难改。
像这样的教材或者考题,表面上看是全学科思路,想要答好必须掌握很多知识,但问题是:
它跟数学关系大吗?你不是考数学吗?那么学科特点到底还要不要。
毕竟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逻辑规则,数学也是。所以考得太杂,反而让人觉得这不是教数学。
第二个问题就更为致命,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如果涉及到多个学科,那么怎么保证这些学科知识都是——比如说四年级学生的水平?
我们很多考题涉及到税务知识,社平工资以及二十四节气等等,这些知识如果细究起来,四年级是否能学到内核?谁来教?这至少要求其他学科在知识难点上要具备统一性,也就是说,这就不但是数学一科的问题了。
当然,这虽然是业界共识,但我个人这么讲也没什么统计数据来证明,我不可能把国内几十万专家都问一下,然后做个统计。
我提一个旁证好了,就是美国人何伟,他作为一个外来者,让两个孩子在成都实验小学上过一段时间。
我们看看这个旁观者是怎么评价中国数学教学教材好了。
涉及到保险,何伟很不淡定:
涉及到农历,更是匪夷所思:
写到这里,见过无数大场面的美国人何伟已经疯了,这他么的是数学?
他说中美数学的不同就在于:
听说何伟老师回到美国还请了中国数学教师做家教,我不确定消息是否准确。
如果是真的,我猜大概是何伟幡然悔悟,还是觉得中国教材更加超前和伟大。
要么就是每当小朋友不学习,就开始忆苦思甜:你看你吃不了美国数学一时的苦,你就得吃中国数学一世的苦。
反正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个写文嘲讽家长不看课本的,可能是个传统教师或者培训老师,所以对北师大教材很熟,而且不愿意承认教材不行的可能性。
这也情有可原,毕竟我见过的大多数老师都一贯正确,从不出错。她都不出错,课本怎么能呢?所以祝你的学生好运吧,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不过这篇文章既然直接把火从考题引到了教材上,她让我们发现原来不是「出题不行」,而是「课本不行」,那么我也就顺便这么讲几嘴。
其实都不是什么新论,重复讲来讲去已经挺无趣了。至于对错与否就更加不重要了,就那么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