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员工和HR们,还在互相伤害

职场   2024-11-11 22:45   北京  
这几天,看到几篇35+的文章,有一篇是比较正能量的。
一些企业老板已经开始逆势招聘(只招35+的),这家公司的HR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35+更成熟、更稳定、更踏实。
有一个小红薯的博主,从今年4月开始做35+求职辅导和陪跑,累计服务了137人,已经有32人找到了工作。
到底谁在放大35+的焦虑?
很多人觉得是HR,因为HR在简历筛选,设置了年龄限制,直接过滤掉35+的应聘者。
很多人觉得HR只是背锅而已,企业用人的真正决定权在业务部门和老板手里,企业总能招到朝气蓬勃的年轻员工。
理性的想一下,35+短期无解(你不干,总有人干),长期才缓解(少子化、老龄化)。
现在,35+招聘歧视的问题,35岁+容易被优化的撕裂,35+与HR的误解会一直存在。
这种“互相伤害”的结果是,首先,员工在公司没有真正的归属感,只有短期的租赁感,无论HR做多少企业文化活动,一旦公司启动“降本增效”运动,35岁的员工就像待宰羔羊,退无可退。
同样,HR干再漂亮的事,永远被35+的人挂上“不干人事”的标签。而实际上,HR也是员工一部分,35+事件最后也会伤害到HR自己。
今天,给35+的HR们,分享四个故事,源自前两年的采访。

一、创业要做好失败准备

HR适不适合创业,不是一人公司那种?
前年,我在深圳见了几个有创业经验的HR姐姐,其中一个叫Nina,Nina创业失败,这两年,又回到大厂做HRD。

以下是我和Nina的对话:

我问,你为什么不建议HR创业?

Nina姐说,我不建议HR创业,因为绝大部分的HR在创业这条路是走不通的,HR可以考虑做做顾问,但创业需要准备的和需要放弃东西特别多。

我说,你的意思是说,HR做顾问、做猎头不算创业?

Nina姐说,做猎头做顾问,都是出卖自己劳动力,另外一种打工形式而已,创业是整合需求,用别人的劳动力和资源成就你的生意,大部分的HR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如果有这个能力,他早就不做HR了。

我问,如果HR想要创业,需要做什么准备?

Nina姐说,以前我的老板在我创业的时候跟我说过,你先打开你的微信,有没有100个老板和高管名单,而且跟HR没任何关系的那种人,这是你创业之前最起码的客户资源。如果这个你都没有,你创业做什么?

我问,大厂的HR有背景、有资源,创业成功概率会不会高一点?

Nina姐说,恰好相反,大厂的HR普遍年薪还不错,本身有很强的优越感,但是,从他创业第一天开始,他就一步步失去这些光环,他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是仰赖大厂获得的,不一定是他自己的,如果他变现能力差,一旦承受不住压力,迟早跟我一样,又回到企业了。

我问,在创业,最大的压力和挑战是什么?

Nina姐说,除了没有稳定的收入,还要顶着朋友和家人强烈反对,你顶不顶得住?极端情况,你会不会把房抵押出去,卖出去,用来保证创业公司的现金流?

简单的总结一下Nina姐的话。

--HR想要要创业,要有资源准备(种子客户)、要有心理准备(失败是大概率的),还要争取到家人的支持。

--做独立猎头和顾问不算真正的创业,当然这也算是一条出路。

二、HR身段要柔软

有没有可能从民企跳到国企?

这是一个央企HRD跟我分享的故事。

去年在上海,我跟一个央企HRD面聊,他叫Jack,先后在国企、民企工作10年,历任BP、OD、HRD岗,最近经济波动,历经沉浮后,他又从民企回到某央企子公司任HRD。

我问他,从国企到民企,或从大厂到小厂转型的HR们,你有什么建议。

Jack说,首先要活下来,然后说了两个建议:

一是HR身段要柔软
在国企,刚性的规矩和要求比较多,凡事不能急,HR要有底线思维,千万不能碰红线。
在民企,变化比较大,规矩比较乱,这个时候,HR要有定力,你不能完全跟着业务跑,但也不能不跟着他们跑。

二HR要取得老板的信任
无论国企还是民企,特别是空降HRD,一定要主动跟老板建立好关系,主动去沟通,只有在不断的沟通中,你才有机会站在老板的视角看问题,他也才能逐步能理解你现在做的事。

Jack强调,跟老板沟通不要怕,要主动一点;而且,老板也有一些视野盲区,你可以去帮他补足这方面的信息,沟通的时候,你要有自己方法论,关键时候要有专业的见解。
简单总结Jack的意思:
--HR身段要软,讲的是要有弹性,要有定力,讲的是要有底线。
--无论什么企业,HR都要跟业务和老板处理好信任关系。
三、保持危机感

要不要从大厂换到中小公司?

年前,我在长沙拜访一个工作20年的HR高管,他叫Hank,理工科背景,2019年从深圳回到长沙,之前在科技行业工作,现在是快消食品公司的HR副总。

关于HR切换赛道,从一线到二线,从科技行业到传统行业,Hank有三个建议:

一是保持危机感

Hank认为,保持危机感最好的方法,不断找资源学习,不断融入新的圈子,避免被企业、被行业淘汰。
Hank是从业务转HR的,先在深圳大学读了2年的人力资源研究生,读完研究生后,开始到某新能源企业的做HRD,起点高,换行业也很从容。

二是抓住公司痛点

Hank举例说,他所在的企业还处于业务爬坡,目前的痛点就是人才。他重点关注两种人才的引入,一是战略性人才,总监、副总以上人才,要从行业人去挖;二是储备型人才,主要把校招学生项目做好。

为什么不是自己培养?Hank说,原有人才的起点不高,很多人做到中层已经是天花板了。

三是能说清HR如何帮助企业成功

Hank强调到,HR高管在公司,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能说清楚,讲明白,HR如何帮助企业成功的,企业的商业成功跟HR有什么关系。

我问,这个你怎么才能做到?

Hank说,一要借力打力,借助像杨三角的组织模型、尤里奇的人力资源模型,增加说服力;二要结合业务场景和不同群体,如果你跟研发、技术背景的高管去谈,使用华为的业务领先模型,可能更容易理解。

简单总结一下Hank的意思:
--要保持危机感,要学会找资源学习,避免被淘汰;
--搞清楚HR在公司的价值,抓住痛点输出,提升HR在公司的话语权。
四、学会资源链接

行业陷入低增长,出路是什么?

之前,在上海做活动的时候,一个地产设计行业的小姐姐,分享自己的三个建议。

一是信息变现

小姐姐说,以我们同事为例,了解行业内部一些信息,比如说上海某些新城,卖的车位要比家庭车位贵,而且保值,很多地方车位的占比率是1 比1,某些新城是 1:1.5。
很多人利用这种信息差拿很多车位,车位一开始 5 万块钱,后来可以卖十万二十万,我们同事通过这个,每个人手上三四套房很正常。

二是资源链接

小姐姐说,在任何一家公司,HR都要主动要跟业务领域、专业部门保持良好的链接关系。哪怕你离职之后,你也应该是跟之前的老板、领导,或者你比较认可的强人,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

等你出来,你会发现圈子其实非常小,口碑很重要。如果你从这家公司走了,断掉任何联系了,你之前在公司做的事情有多重要,职位多高级,很容易缺乏说服力。

三是做好标签

小姐姐说,标签就是,在公司同事眼里,你大概是什么样子的,你有没有让大家认可,你如何去树立一个专业形象。

小姐姐建议,HR还是要考些专业证书,比如经济师,薪税师、心理咨询师等,不能说这些证书多么有效,重点是你有一个学习输入过程,而且你有证书,你更加有底气。
--小姐姐的建议比较接地气,不过,信息变现相当于做生意,要非常高的风险,而且,大家要留意一下合规性,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话。
相关文章:对谈HRD:35+职业危机如何顺利度过?

HR实名俱乐部
成立2012年,陪伴30万人力资源伙伴成长,在100座城市,组织过500场线下活动。专注帮助HRBP升级,助力业务取得成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