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膜脑炎(Balamuthia mandrillaris encephalitis, BAE)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自由生活的致病性阿米巴——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引起。自1986年首次在狒狒脑中发现以来,该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BAE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常导致误诊和治疗延误。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分子诊断方法的进步,特别是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的应用,对BA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综合分析了多篇关于BAE的病例报告,旨在详细探讨该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医生对BAE的认识和诊疗能力。
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女,77岁,因头晕8天、意识恍惚、反应迟钝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较差,纳差,睡眠差,留置胃管、尿管。神经系统查体显示不完全混合性失语,记忆力减退,定向力减退,右侧鼻唇沟浅,右下肢肌力4级,其余肢体肌力5级,颈抵抗阳性。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11.45×10^9/L,血小板59×10^9/L,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25×10^6/L,单核细胞96%,多核细胞4%,糖4.5 mmol/L,蛋白7.24 g/L。
颅脑CT显示左侧枕叶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欠清;颅脑MRI显示左侧枕叶、左侧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周围、桥脑表面见多发点状、片状T1WI或稍低、T2WI-FLAIR呈稍高信号,边界欠清;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稍高信号影,相应表观扩散系数(ADC)信号略减低。NGS提示存在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
病例2:
患者,男性,62岁,因“头晕头痛伴恶心2月”入院。患者于2021年5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头部昏沉感,同期出现全头部的胀痛,伴恶心、无呕吐,伴间断双眼视物模糊、乏力,自行休息无缓解,口服布洛芬后头痛可短暂缓解。头颅MRI检查提示颅内多发异常信号影,主要分布于双侧枕叶、中脑后部、双侧丘脑。脑脊液化验提示脑脊液白细胞增多,蛋白升高。脑脊液mNGS检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感染。
病例3:
患者,男,50岁,湖北武汉人,建筑工人。2022年8月3日因发热就诊,次日出现精神差、躁动不安且胡言乱语,转入神经内科。患者曾于2022年7月29日在工地附近的湖泊游泳,8月3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伴头部、后颈部疼痛,呕吐。脑脊液病原学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检出福勒耐格里阿米巴,相对丰度为98.76%。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
讨论: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膜脑炎的诊断极具挑战性,因为其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各种病原学检查多为阴性。MRI及CT影像学检查在BAE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同时积极进行脑脊液二代测序(NGS),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BAE的影像学特征一般表现为皮髓质交界区、脑室周围单发或多发病灶伴周围脑组织水肿,间脑、丘脑和脑干也是常受累的部位,病灶往往分布在与脑脊液接触的区域,如脑室壁和蛛网膜下腔。在CT平扫可见斑片状的低密度区,无特异性。部分肉芽肿阿米巴脑炎病灶内可合并出血,DWI、ADC图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病灶内可呈低信号改变,组织病理学显示为坏死性血管炎,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阿米巴滋养体浸润毛细血管壁,通过免疫介导的血管炎损伤小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血管壁,从而造成了病灶内出血。增强扫描肉芽肿病变常呈结节状、环形强化,累及软脑膜,脑表面可呈线样异常信号改变和线样强化。部分病灶还表现为大脑半球假肿瘤样肿块,受累的皮质呈线条状、脑回样强化,这种强化方式提示炎症波及到软脑膜,软脑膜及邻近脑皮质也可出现强化,阿米巴肉芽肿可沿着脑膜血管浸润到脑实质中导致炎症反应,在脑组织边缘部形成脑炎和微脓肿。
小结: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膜脑炎是一种罕见但高度致命的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对于疾病进展和预后至关重要。然而,本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各种病原学检查多为阴性,早期诊断疾病具有较大困难。影像学表现为肉芽肿性脑膜脑炎,特别是病灶分布在与脑脊液接触的区域,如脑室壁和蛛网膜下腔,部分可合并出血,对本病有一定的提示。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脑炎,临床医生在完善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后,当影像学结果显示病变侵犯周围脑膜但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时,应该进行NGS进一步排除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膜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