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于女性消费者来说,可谓是胆战心惊!
前脚刚爆出来卫生巾不卫生,后脚就爆出羽绒被、羽绒服里没有羽绒。掐指一算,距离红薯粉里没红薯的售假事件,才过去一个多月 。
不禁让人感叹,到底什么才是真的?这世界果然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大部分人(商家)都水得离谱......
今天不写食材,聊聊每天都盖的被子。
一般被子分为棉被、羽绒被、蚕丝被、纤维被、羊毛被等。相较于近十几年刚流行起来的羽绒被,中国人对棉被其实更为熟悉,甚至有一种情结。
在我母亲的记忆里,她家小时候种了一小片棉田,棉花收获后,会拿到镇上去找专门的作坊弹成被芯,其余的棉花则给外婆织成棉布。
棉布织好后要找染匠染色,通常是蓝色,染好后再亲手缝成被套,被芯往里一放,就是一床崭新的被子。母亲结婚时,外婆给她做了两床这样的被子。
棉花被子盖久了会结板,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暖和,一般这种情况,将被子拿到太阳底下晒一天就又暖和了,实在用得太久,才会拿到弹棉花的地方重新弹一次。
直到今天,母亲还记得晒完被子后,棉被散发出来的那股“太阳味”。厚重的被子有一种安全感。
如今很多地方已经没了棉花匠,但仍存在一种婚俗。
女儿出嫁,家里要陪嫁新被子,名为“喜被”。喜被的数量少则六到八床,多则二十床,大张旗鼓地摆在新房里,陪嫁的被子越多,表明这家人对女儿越看重,在外人前也越有面子。很多母亲在女儿还未打算结婚时,就开始攒棉被了。
在她们那一辈人眼里,一床棉被可以盖几十年,甚至成为“传家宝”,这种“老古董”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家庭记忆,也象征着她们那一代人朴素的生活方式。所以尽管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被子出现,她们仍觉得还是棉被最吸汗、保暖。
中国人用棉花做被子由来历久,至迟在宋元,棉花普及以后,人们就开始穿棉布制成的衣服和棉花做褥的棉被了。
在没有空调、地暖、电热毯、取暖器的上千年里,是棉被、棉袄扛起了保暖的“重”任。
不过也因为棉被没那么轻薄,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用棉被了。
人们什么时候开始用羽绒被的呢?
在世界各地,人类很早就认识到禽类羽毛是不错的保暖材料。唐朝时,唐人刘恂在其《岭表录异》中就有提及:“南边之酋豪,多选鹅之细毛,夹以布帛,絮而为被,复纵横纳之,其温柔不下于挟纩也。”
只是受限于社会生产水平,古人想通过养鸟兽来定期收集原料是不现实的,所以“羽绒被”并不普及。
一千年过去,中国人没有再去管什么羽绒被,倒是拿破仑进攻俄国,成就了它。
1812年,拿破仑率军攻打莫斯科,据说一位快要冻晕过去的战士,为了不被冻死,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进鸡笼拔了一些鸡毛塞进衣服里。
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伟大”。总之,他幸运地扛过了战场的严寒回到了法国。后来他把塞羽毛自救的故事告诉了自己的侄子埃迪·鲍尔。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恰巧在制衣厂工作的埃迪·鲍尔立即意识到这是个巨大商机,于是他用羽绒代替羽毛并将棉被上使用的绗缝技法用到尼龙面料上,解决了羽绒分布不均匀和下滑的问题。
随后,他在1940年拿到了专利,成为了羽绒服发明的第一人。
另一边,中国与此不同。1955年,一群知识青年来到鄱阳湖进行“垦荒”,这里水禽资源丰富,他们很快便在岸边创办了一家板鸭厂。
到70年代,这家板鸭厂已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每年有20多万只鸭子被腌制成“南安板鸭”,出口到东南亚市场,只是堆积如山的鸭毛如何利用却成了难题。
可能是受到当时下放干部的鸭毛睡袋的启发,也可能是见到了国外的鸭绒背心,现场拆解后摸索出了工艺。
板鸭厂在厂房内临时搭建羽毛加工车间,通过对鸭毛的清洗和分毛,将羽绒分离出来,靠着当地居民的巧手缝制,赶制出数百件羽绒服。
中国第一件羽绒服便诞生于此。
80、90年代以后,羽绒服开始流行,但羽绒制品终归是奢侈品,被子主要还是以棉被为主,中国的羽绒寝具普及率一度还不到5%。
也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大家对家居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羽绒被等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羽绒被这种更轻薄的被子才被大众所使用。
属于棉被的黄金时代,才成为过去。
若不是这几天央视曝光了“羽绒骗局”,应该少有人怀疑,几百上千元买的堪称95%绒的羽绒被可能是假的。毕竟很多人换上羽绒被也才没多少年(比如我)。
但其实早在十年以前,将“飞丝”添加到羽绒制品里,或用“飞丝”代替羽绒,就已不是什么秘密,“挂羊头卖狗肉”戏码一直都在上演。哪怕是棉花被,也曾被爆出过使用“黑心棉”。
(毕)
我们会在群里解决一切售后问题,及开展不定期优惠团购活动,添加下方微信,备注“进群”即可:
更多生态,健康安全食材,不一一介绍 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朴友集市—生态农人互助平台,生态,健康安全食材汇聚地 如果您正在寻找安全,放心的食材 请关注我们 与我们一起 从源头守护您的餐桌安全
我们希望 这是一个能够体现永续美好生活的地方 在这里 认真种植,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共同探索 比简单的买卖更有意义 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食材的分享与消费 建立起真诚而友善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