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s Have I Heard , A Record Of Teaching Tai Chi Chuan of Internal Martial Art
师生问答解惑
古月:张老师,这个劲源有几个?比如说有腰,还有夹脊,一般有几个劲源?
张老师:你使劲的时候用几个?
古月:我要是整劲就用一个。
张老师:你刚才问我几个,你自己都试一遍。
古月:那腰劲断了光用夹脊也能发力吗?
张老师:怎么用很简单,你原地试两下就行了。好,我问你,出劲的时候用几个?
古月:出劲的时候,我用一个。
张老师:只有一个,你不可能同时用两个,对不对?
咱们往回捋一下。你问我有几个劲源, 我让你去试,让你使劲,让你看自己有几个劲源。我让你使劲的时候,要求你不要做理论研究,不要跟我说什么夹脊,什么命门,什么脚底,你只说你使劲的时候是不是只有一个?
古月:是。
张老师:所以刚才你问有几个劲源毫无意义。劲源是什么呀?是劲的根源。你出劲的时候才会出现劲源,而且只能出现一个,你用哪儿出劲哪儿就是劲源。用脑袋出劲,脑袋是劲源;用脚出劲,脚是劲源;用肩出劲,肩就是劲源,全身处处是劲源。我这个回答的核心就是你哪出劲哪是劲源,因为你同一时间只能出一个,所以这个劲源对你来讲就是一个。
古月:比如说可以整体出,可以局部出,这个劲源是不一样的。
张老师:你就非得把我的答案给带偏了。我说的那么清楚,你理解完之后,就得出一个结论,劲源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抱着这样的一个结论,你还是什么都不明白,那你后面怎么做呀?到处都是劲源,你说应该怎么做?我教你怎么听劲儿,怎么听夹脊,怎么听手腕,怎么听肘,怎么听脚跟,怎么听命门。如果有18,000个劲源,那是不是要教18000个方法呀?要抓根本。我给你的答案很根本了,你非得往枝枝叶叶上去走。
劲源只有一个,你出劲那个地方就是劲源,你听对方不也一样吗?你听他哪儿出劲不就完了吗?你管他别的干嘛?你说你一听别人劲,就被打出去了,你那不叫听劲源,你是在听人家劲端。人家拿一根棍子捅你,你扶着棍子头,棍子正好捅到你,所以你的方法是错的。
古月:我明白了。就像刚才说接篮球,它有一个路线,不能接他的面,那就是接了劲端,要找它的路线。
张老师:球正奔你脸来,你顺着脸的方向出手接,那连球带手全拍你脸上了,对不对?你侧着接不就完了嘛!多简单的事呀!你之所以被人家发出去,是因为你去接人家的劲端了,接到劲端自然连上对方劲源,就被打出去了,你要听不到还不好打呢。古月问的这个问题,是比较典型的,好多人出错,就出在这儿。
还有一个,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在说,要改变思维!改变思维!改变思维!但是大部分人还是抱着自己的思想来理解我的回答,理解我说的东西。我说了好多次了,你们都不改。你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我的话,再怎么理解都是错的。怎么才能对?我怎么说你怎么做,一边做一边去学习理解,照做就是了。否则的话,说句不客气的话,你的维度太低,高维度的事你理解不了,永远是错的。
大家要积极提问,没有问题就不会产生碰撞,不产生碰撞就没有思想的火花,没有思想的火花就无法产生智慧,产生不了智慧,你就不能提高。另外提醒大家,提问题的时候要逻辑缜密一点,不要拿起来就问,要想明白了再问。
顾雷:师父,太极劲练习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的,你教的是站桩;一种是盘架子,或者是揉手。我有点搞不懂,你讲过外形不动出劲,如果劲不够,要拿外形去跟随吗?
张老师:大雷提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第一,什么是太极劲;第二,太极劲怎么弄。这两个问题都非常大,不是几句话就能解释得了的。太极劲既不是站桩站出来的静态,也不是打拳打出来的动态,它是不动也不静,不增也不减的。
顾雷:那表现出来的话,我们看太极劲有的时候是动的,有的时候是不动的。
张老师:那个太极劲就好比是人民币,你是买苹果,还是买电视,还是买自行车,那跟钱没关系,跟你的需求有关系。你再把问题重新捋一下。
顾雷:我们练的太极拳就是围绕着太极劲吗?
张老师:练就是怎么挣钱,用就是怎么花钱,现在你是问挣钱的事还是问花钱的事?
顾雷:问太极劲,没挣来咋花呀!
张老师:怎么挣是吧?那就简单了,站桩打拳。这事你还没问透。
顾雷:那我们都是在这么做,那钱攒不出来呀!或者是赚的太慢。
张老师:你看咱们这么多学员,其实每个人都有效果,没效果你早就不练了。是你心里对付出与回报的判定,跟你的预期平衡不平衡,你平衡了就没问题,不平衡就会有问题。
顾雷:主要就是存的钱总是花不出去,这东西出不来。
张老师:不是东西出不来,你有了钱一定能花,花错了也能花。不是你没钱,没钱你连花钱的资格都没有,只不过要在合适的条件下把它花出去。
顾雷:是。
张老师:怎么花呢?你们家孩子花钱,也是先给两毛钱打酱油去,你不会说给你点钱,给我买一台电视回来,你不会这么干吧?
打这个比喻,就是让你由小处慢慢的去训练,你会了就能自己生东西了,不用事事都有人教。
刚才说的都属于花钱的一些规则,当这些都会了,你自然就会花钱了,花几次就会了。
你的问题就是摸手少了,你得去跟人多摸手。
顾雷:这个积累的不够,在公园跟别人弄不到一起去。
张老师:一开始别在外面弄呀,先和一个体系的人练习。
杨春晖:老师,盘架的开展和紧凑的问题,我比较模糊。比如说开展,一个是身形开展,一个是身形不开展,两个我都试过。身形开展的时候盘下来是可以的,但是有的时候身形不开展,有一种劲出不去,憋着的感觉。
张老师:你把开展和紧凑的概念搞错了,就是你认为的开展和你认为的紧凑,其实不是开展紧凑。
杨春晖:是意的紧凑?
张老师:我还是拿花钱来说。你没钱的时候,你可能花的不多,但有的人越没钱,越大手大脚,借钱也得花。真有钱了,就会知道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不该花的你就不会瞎花。所以这个开展紧凑,并不是说我动作开展或者紧凑。拳只有一个,当你够不到的时候,只有开展,你紧凑不了的。你所有的紧凑都是假的,都像在憋着。你只有开展,才能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慢慢表现出来。等身上都有了,都对了,慢慢的就不会那么张扬,那么放开了,你就会一点一点自动往回收了,就是那个状态还在,但是你人往回收了。
杨春晖:那我就知道了,这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刻意的。
张老师:你说我紧着练,我缩着练,不是的,跟那没关系。
杨春晖:对,这能理解。
长棹:练太极是不是先站桩,然后抻筋拔骨,然后练拳,然后在实践中跟人推手,对吗?
张老师:对,到推手了,还有吗?
长棹:我也想不出来。
张老师:推手只是训练你自身感知的一个过程,一个阶段,那么推手之后,你要把推手跟拳联系起来,就要进入散手的阶段,到散手阶段就基本接近武术本质了,就得能用能打。太极毕竟是拳,然后有各种的器械,这些东西都是为了弥补你自身的不足,然后让你变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太极战斗机器人,在这个过程之中会发现训练给你带来的不只是身体上的变化,还有心理上的变化,内在心灵上的变化,慢慢的就会往道的层面上去走,你就不会满足于这个低层次的拳术上,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事。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
长棹:这书多了也看不过来。
张老师:“尽信书不如无书”,全听书上讲的,人就变傻了。要辩证,要带着批评的精神去看书,要懂得扬弃。
长棹:老师,可以跟着您的视频练完整拳架吗?
张老师:你先练26式吧,把它学会了之后,整套的拳很容易就学会了。
长棹:因为我上次听您说有人照视频练,您一看说不对,您说改拳比练拳还难,所以我就不敢练。
张老师:对呀,因为他没听我的话。你听话不能听一半啊,我不让他那么练,他偏要那么练,所以练偏了。我现在让你这么练,我就会告诉你怎么练,这是有区别的,并不是说不让看视频练。
一土:张老师,您刚才一句话,解开了我心中一个很大的疑团。我当时看老六路这个拳的时候就有疑惑,这徒弟跟徒弟之间打的拳怎么都不一样呢?我看了好几家的老六路,打的都不一样。
张老师:一个师父百样徒弟,如果都完全一样标准化,那说明他师父教的不对,徒弟学的更不对,是流水线出来的,不是艺术品。
不要纠结拳架是不是统一,汪脉自己人一摸手,就知道是不是本门的功夫,跟架子没关系。
王红伟:张老师,“五一”的时候您单独打了一套拳,您是让我们照这个去练吗?
张老师:不是,没让你们练,我是给你们看那个拳的节点。
王红伟:那我们可不可以按照这套拳的打法练一下?
张老师:你得让我看着练,不然很容易打成用力。我是让你拆拳用,主要让你们看拳里头的这个东西,这个动作在哪儿,干嘛用。你心里得有一个东西,要把它融在正常练拳里。你看了之后就会有,你不看就没有。
王红伟:明白了。还有一个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说,所谓的意在我们打拳过程中怎么用?我感觉我是在动的时候,等着这个劲过来我才做下一个动作,意的感觉比较少一些。
张老师:你是在练拳还是跟人家推手中?
王红伟:练拳。
张老师:练拳你就不存在什么劲过来的问题。
王红伟:我的感觉就是当动作定式的时候,要停顿一下,等着有一个稳定的东西出来,然后再做下一个动作。这样做不知道对不对?
张老师:我教过吗?
王红伟:好像没有。
张老师:我没教的,你问我,让我怎么回答?
王红伟:我这样一停一顿打拳,这样对吗?
张老师:你觉得对吗?
王红伟:好像不对,有些违背咱们打拳的道理。
张老师:对呀,打拳要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你这个处处都是礁石,那水“咣咣咣”撞来撞去都是停顿。
王红伟:但是我感觉停下来会稳当一点。
张老师:如果你停下来就稳当,那你就不要动了。
杨成行:师父,红伟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视频都做过的,说定式时候是一个中定,中定好之后再走下一式。红伟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张老师:她说的不是这个意思。
王红伟:我说的停顿是为了感觉“中”在这里平衡一下,好像动作过来以后感觉身体是晃动的。
张老师:好,你停顿一下是为了感受一下中定,对吧?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你在动的过程之中没有中定,所以是不对的。
王红伟:在运动中怎么中定呢?还是动作快了?
张老师:跟快慢没有任何关系。
王红伟:因为我动的快了,才觉得不中定,所以在定式时停一下,才有中定的感觉。但是我觉得像您那样打拳,琏有转折一下的话,感觉会稳一点儿。
张老师:不对。我那天给你们打的拳,是为了表现拳里出的棱角。但是你练的时候不需要这个棱角,是外圆内方。我是把内方外显了,但是你练的时候不能内方外也方,明白吗?
王红伟:明白了。因为您打出来了,我们以为也要表现出来。
张老师:我只是让你们看一下棱角,否则的话你打了半天,定式一停,棱角不在那儿。
王红伟:那我怎么在运动中保持这个“中”?
张老师:你起势有“中”吗?
王红伟:有。
张老师:抬胳膊有“中”吗?
王红伟:有。
张老师:你左掤、右掤有“中”吗?
王红伟:这……应该有吧。
张老师:好,听我说完。这么多都是“中”,那你就不会把“中”都连起来吗?
大雷:我理解这个意思,是带着桩态打拳。
杨成行:就是盘拳之中这种状态保持得还不够。
王红伟:可能是这个问题。
张老师:你这些点都有“中”,你把它连起来,在过程之中也有就对了。那个“中”是什么?是不是你的一种感觉?
王红伟:是的。
张老师:那好,你动起来也有感觉不就对了吗?你带着感觉打拳不就是守“中”了吗?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
继续向大家推荐张老师著作《须臾之道》。简介请点下方链接查看:
更多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