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物,久负盛名,数量之多,品级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仅山西省博物院就拥有50余万件馆藏文物,不乏精品。在其中的四万多件珍贵文物中,最大亮点当数这件西周晋侯鸟尊。
▲ 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是晋博的镇馆之宝,晋博徽标上刻绘的图案,就是这件精美至极的鸟尊。因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晋侯鸟尊被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 晋博徽标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今天咱们跟着悟空的筋斗云,去山西省博物院转一转,了解一下晋侯鸟尊为什么如此珍贵?晋国始封地到底在哪里?
一堆支离破碎的铜片
你也许想不到,如此精妙绝伦的青铜鸟尊,在刚刚出土的时候,竟然是一堆四分五裂的破碎铜片,有些部件更是近乎粉末状,捡都捡不起来。
▲ 晋侯鸟尊在墓地出土时的样子
无奈之下,考古人员只得将这堆“青铜渣”从11米深的墓底吊装出来,连泥带土整体打包到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文物修复室进一步清理发掘,共得100余片。
在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经过考古修复人员反复拼对、修补、去锈,一件惊世之器终于再现人间。
▲ 晋侯鸟尊未修复前支离破碎的样子
这件鸟尊之所以碎成渣,是因为盗墓贼采取了爆破盗掘的方式,而鸟尊正处于炸药下方。
也恰恰是因为被炸得四分五裂的,晋侯鸟尊没能入得了盗墓贼的眼,幸运地逃过了被盗走变卖、流失境外的悲惨命运。
1995年,以侯林山为首的36名犯罪分子被逮捕,其中10名盗掘、走私、倒卖文物等首要分子被执行枪决。
▲ 晋侯鸟尊最初修复后的模样
虽然盗墓贼得到了应有的审判,但那些受了伤的文物却难以复原了。晋侯鸟尊也是这样的,当年,北京大学研究室的考古人员把那堆泥土筛了好几遍,却怎么也找不到尾巴上的一个小部件,而这个小部件的缺失,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争论——晋侯鸟尊尾部的象鼻是内卷还是外翻?
▲ 晋侯鸟尊修复设想(线描图)
晋国青铜器中,与晋侯鸟尊出土地点接近的几尊鸟尊,如绛县横水墓地出土的倗季凤鸟尊、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国鸟盉,都是外翻。比它早的,殷墟妇好鸟尊外翻;比它晚的,赵卿鸟尊亦外卷。因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晋侯鸟尊的尾巴也有可能外卷。
▲ 霸国鸟盉
但是,北京大学的考古修复人员坚持认为,鸟尊是一个复合体,其上半身是凤鸟,其尾部是一个大象头部的造型,尾巴正是大象的鼻子,觉得还是朝里卷比较合适。
▲ 倗季凤鸟尊
也许是天公作美,晋侯墓地发掘工作结束后,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持续投入对出土文物的整理和修复工作。
▲ 赵卿鸟尊
在此过程中,一名学生发现了疑似鸟尊尾部的残片。后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山西博物院确认,的确为晋侯鸟尊象鼻尾部残片。
▲ 修复后的晋侯鸟尊尾部
其后,山西博物院再次组织对鸟尊整修。结果证明,当初尾巴朝里弯的设想和修复方案完全正确,尾巴回归原位,鸟尊恢复如初。
那么,这件鸟尊的主人是谁呢?
桐叶封弟
尊,今作樽,是古代一种用以盛酒的礼器,在祭祀时“盛酒不饮而灌于地”,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敬畏。
▲ 晋侯鸟尊背部的盖子
晋侯鸟尊背上有个盖子,盖子的把手也是一只凤鸟,非常精美。打开盖子,可以往里注酒,同时也能看到盖子内侧的两行9字铭文:“晋侯乍向大室宝尊彝”。大致意思是说,晋侯做了一件放在太庙里、用来祭祀天神的宝器。
▲ 晋侯鸟尊盖子内侧的铭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祭祀活动和军事行动,同样重要,都是国家的大事。因此,这件由晋侯亲自安排制作、用于宗庙祭祀的礼器,其身份和地位无疑是非常尊贵的。
3000年前,晋国王室的宗庙祭祀,会是怎样的隆重与华贵,现在的我们恐难还原,但从这件青铜鸟尊精美绝伦的纹饰上,我们依稀能看到,晋侯面对汾水,虔诚朝拜,祈求上苍赐福于这片富饶的黄土地的情景。
▲ 晋侯鸟尊
晋侯,据考古证实,当是第一代晋国君主燮。
燮,读作xiè(音同“谢”),有的史籍中也称其为燮父,他是周武王之孙,唐叔虞之子。
晋国的前身是唐国。商周时期,今山西南部一带是古唐国之所在。唐是尧之后,尧称陶唐氏,所以其后人封国称唐国。
▲ 晋侯鸟尊邮票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时,商朝的残余势力勾结古唐国,起兵叛乱,周公亲自前往征伐,不久,诛灭古唐国。
平叛的捷报传来,正在院子里面和弟弟叔虞玩耍的成王非常高兴,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桐树叶子,剪成了玉圭的形状,对弟弟说:“用这个分封你。”
▲ 桐叶封弟
史官闻言,便请求周成王择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跟他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于是,周成王便把唐封给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
这个“桐叶封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有记载。
▲ 晋博“晋国霸业”展厅
叔虞去世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把国号唐改成晋。就这样,叔虞及其后代以此“方百里”的小国为基地,从晋南汾河谷地那片平整的土地上起步,开疆拓土,迅速壮大,开创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晋国,前后延续六百余载,称霸中原一个半世纪。
晋国都城之争
这件回眸一望的晋侯鸟尊,之所以被称作是晋国文化起源的标志和象征,就是因为它看着晋国从一个“方百里”小国,逐渐成长为春秋五霸之一,并非常明确而清晰地解答了“晋”从何处来这一千年难题。
▲ 晋侯鸟尊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有关先秦的文字记录不多,西周初年的就更少。因此,当年叔虞所封的唐国所在地在哪里?燮父所迁的晋地又在何处?由于当时的文献典籍中没有明确指出其具体位置,两千年来,这一桩历史公案,让后代学者聚讼纷纭,争持不下。
战国时期的《左传》中说,唐在“夏墟”和“大夏”之地;西汉司马迁《史记·晋世家》中也有记载:“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河即黄河,汾即汾河。
▲ 春秋形势图
问题在于,晋南地域广阔,无论是“夏墟”和“大夏”之地,还是“河、汾之东”,都过于宽泛,故而有了唐国始封地在平阳、安邑、霍州、乡宁、翼城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至于燮父所迁的晋地又在何处,主要有“太原说”和“翼城说”两种主要观点。
太原说以东汉班固始,他在《汉书·地理志》中说:“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此后历代均有支持太原说者,但反对者亦众。
▲ 顾炎武《日知录》中关于晋国始封地的记载
翼城说始于明末清初顾炎武,他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后,在《日知录》中写道:“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成王灭之,而封太叔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唐代地理学专著《括地志》记载,尧的后人所封的唐国,都城在绛州,绛州在翼城县西二十里。后来,周成王把唐国灭掉之后,便把唐封给叔虞。叔虞死后,燮父迁到晋地,都城就在翼城县。
▲ 晋侯鸟尊线描图
当我们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解释经典,却无法探得历史真相的时候,那么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便成为了探求历史本来面目的最强有力证据。
而彻底解决晋国始封地这一千年难题的,就是这件晋侯鸟尊的出土。
“鸟破天惊”晋国现
早在1962年,山西省考古工作者便在曲沃和翼城交界处发现了一个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西周时期人类居住生活的曲村—天马遗址。
▲ 晋侯鸟尊的诞生地——山西曲村天马遗址全景图
从1979年开始,在考古学家邹衡和李伯谦带领下,为寻找晋国古都,北京大学和山西省文管会共同对曲村-天马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人类生产、生活的遗迹遗物,同时还发现一件带有铭文“晋”字的青铜盉。
▲ 曲村-天马遗址发掘场景
虽然考古学家敏感地意识到,这个“晋”字预示着此遗址可能与晋国有关,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证据链,且发现的墓地都是普通贵族和平民的墓地,并不能完全确定此处便是西周晋国的都邑所在。
按《周礼》等文献的记载,西周时期流行家族墓地分“公墓”和“邦墓”。
▲ 晋侯墓地9组19座大墓示意图
“公墓”是周天子和诸侯等贵族的家族墓地,有严密的规划和墓葬排列制度,由“冢人”负责管理。
“邦墓”则是所谓“万民”之墓地,也就是普通百姓的聚葬之处,设有“墓大夫”专司管理之责。
1992年春,考古工作者在曲沃县北赵村对一组被盗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了一处带有长墓道的多座墓葬组成的西周墓地。
这个发现一时轰动了考古界和史学界,因为在周代凡是带有墓道的墓葬都是高等级贵族的墓葬。那么这里会是谁的墓葬呢?
▲ 晋侯墓出土场景
经过多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共有九组十九座晋侯及其夫人墓,除了每组墓葬各有一座陪葬的车马坑和少量陪葬墓外,未见其他墓葬,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墓”,也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诸侯家族墓地,学术意义重大。
▲ 晋侯墓出土场景
而那件出土时支离破碎的晋侯鸟尊,便出自该墓地最早的一座墓葬,即晋侯燮父之墓。鸟尊以及同墓出土的方鼎等一批青铜器铭文,明确唐叔虞的儿子燮父是第一代晋侯,从而为晋国始封地提供了铁证:前后延续600多年的晋国,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 晋侯鸟尊
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澄清了晋国最早的始封地的问题,即解释了晋国都城、封地到底在哪里,也极大地弥补了史料记载的缺失,被称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张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