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尧传舜的时候,对大舜说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舜传禹时,又加上了“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是我们称为“公天下”的时候,圣人给下一代的嘱咐,极具深意。
其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指出了人心和人性的危险之处,所以尧在用舜的时候,先让舜跟随他习政,即“典职数十年”。
身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一定要反复揣摩和研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两句话的含义。
前一句是对现实世界人性的描述,后一句则是延展出来的修身之策。
但凡企业做到了行业前列,身为领导者一定具有“公天下”之心,并且这份胸怀是随着企业的壮大而变得愈发广阔起来的。
因此二代首先要向父辈学习的就是这份胸襟,随之而来自然会有与之相匹配的个人成长需求。
对于领导者的三大核心素养——仁、智、勇,我们此前有过相对详尽的解答。
在具体实践层面,需将其放入传承的七大关系模型里反复练习。
对于核心领导力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善用由生到熟、由熟到生的练习方法,将会时刻保持精进,从而层层穿透,触达万事万物的最深处,洞悉其潜在规律,这也是惟精惟一的另一层深意。
作为领导者要起带头作用,做天下的表率,以公仆之心服务大众,以此天下才能大同,减少杀戮和伤害。
这个道理非常朴素,也非常根本。由此,我们现在跳跃到几千年后的今天,把话题聚焦在一个掌控企业组织的年轻接班人身上。
大多数的一代创业家,尽管历尽艰难险阻、心藏万千委屈,但毕竟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这样的业绩可能是在家族史上百年、千年都没有过的功业。
无论是财富规模、照顾百姓的数量、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受到社会的反哺和尊重,在历史上都没有达到过今天这样的高度。
所以,大多数杰出的一代企业家,至少是我们服务过的企业家,对这个时代还是满怀感恩之心的。
另一方面,我们公允地说,这里边大多数人的形象与舆论所呈现的可能有较大差异。
在他们的英雄人格里,情怀很大程度上还是慢慢被事业一路撑大的。
传承虽然看似是在传一份家业,其实更像是传一份责任,这份心思不能低估。
也就是说,当传承话题被两代人谈及时,无论如何表达,其中都承载着几千年前圣人“公天下”的精神,这是一种绵延数千年、潜伏在每个中华民族成员体内的集体意识。
文化基因的力量很大,给它一块土壤,就会破土而出。
很多一代企业家可能不会直接用尧舜的话来表达,但他会翻译成现代语言,并告诫下一代要殚精竭虑,不能掉以轻心。
要稳重质朴、虚心向学,不能因为人心惟危就怀疑所有人。
具体来看,“惟精惟一”所谓的“精”是指一心上来,不要有二念和私心。
“允执厥中”意味着要好好把握中道,不要有所偏私,要公正平等。
创业家们可能一开始创业有一定投机的成分,而随着国家政策一步步开放,个体的潜能逐渐得到释放,自由意志也慢慢得以实现,直到如今某些企业甚至占据了全球领先的位置。
也许起初无法想象,但此时企业核心领导者的内心的确有可能是胸怀天下的。
可能二代们有时候听一代企业家讲这些话时,会觉得他们在“唱高调”,这是因为他们更多地站在企业外围,没有体察到父辈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其实很多一代企业家,特别是位居各行业领先地位后,确实具备家国情怀和责任心,因此二代们应仔细倾听其父辈心路历程的变化,并观察、思考其中的深意。
今天的中国已与40年前有了很大不同。中国企业家也应同步成长,与有荣焉,还要有放眼天下的责任意识。
我做传承教练的一个理由就是:
下一个50年中国企业家的梦想,乃至中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是要靠今天被称为二代的这些人去实现的。
如果他们在意志上很虚弱,或者没有责任感和远大的志向,则无法跟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匹配。
所以二代们要如同父辈般感恩时代,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营商环境以及随后信息革命孕育出的信息通畅性。
当充分了解这一点并开始捕捉和学习上一代身上的精神时,人就会变得深沉,反观自己,也会突然发现自身的学养、意志力、眼光、胸怀、眼界都还远远不够,自然会潜伏下来,以足够的忍耐力和学习精神,同企业一起去仔细倾听时代的声音。
不得不说,
对外部环境敏感度的建立,是一个需要习得的能力,
并且要耗费长时间来学习打磨,尤其是要在实践中去感受,去经历风险和波折,这是二代们最需要上的一课。
极强的风险意识并不是说有就有的,而是要感受过疾风骤雨和波浪滔天,才能知道小船在瞬间就有翻覆的风险,因此要仔细倾听父辈艰苦奋斗的经验,特别是那些失败的部分,并辨析其中与时代以及领导者内心的关系。
同时,要与父辈长时间并肩作战,在组织里打磨,感受来自包括人事、市场、政策和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在内的内外部的风险。
且不说将来企业有预料之外的风险到来,仅仅是接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
二代们从未掌控过巨额财富,没有驾驭过规模庞大的组织,也没有管理过数量众多的杰出人才。
但这背后承载了千千万万人的期待,绝非一己之事,也非一家之事,所以要满怀敬畏,自觉认真地检索自己的能力,奋起直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二代们个人的兴趣不在接班,他们想远离企业和财富,打拼出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我们之前多次提到过一点,
个人价值的实现对整个家族的和谐发展确实是最根本的保障,
但如果二代有意愿想从家族财富中获取任何利益,那么责任就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换个角度想,所获得的任何自由都会有随之而来的限制;获得所有荣耀的同时,艰难也会相伴而生。
这就像一对孪生姊妹一样,无法分离。
事实上,对于二代群体来讲,眼前的父辈便是生动的案例,明白了这些之后他们也会开始倒逼自己,其路径就是了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然后才可以“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一旦成为企业组织的新一代领导者,相伴而来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先有德,才能真得。
德行是什么?圣贤早已指出,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要全力为企业付出。
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把中国儒家所说的“仁、智、勇”三德,运用于具体而微的七大关系里边,在每一个关系中去用“仁、智、勇”做深层检索。
学习是一个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的过程。对一个领导者来说,要永远持有陌生的眼光,才会专注地打量和钻研,接着借由老师、同事和父辈的经验,到实际中去锻炼和掌握,将企业运营变成一件相对熟悉的事情。
可风险往往也会出现在这里,人对于过于熟练的东西往往会麻痹大意,以为足够后就浅尝辄止,很难抵达智慧这一层。
如何才能变成智慧呢?这时就需要去重新打量那些已经自认为很熟悉的对象,以熟为生。
当你有了陌生感,再次打量并尝试去触摸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更多未曾看见的理路以及可能性。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本质上完整的认知,于是智慧悄然而至。
关键在于这一回望,就是由熟到生的这一过程,其要求的敏感度可以让你精进不止,向纵深开掘,直至水出。
这也是“惟精惟一”的另一层深意。
用这样的精神去面对众多事情之后,比如七大关系就会变成一个整体。
通过由生到熟、由熟到生的方式保持精进才能层层穿透,去到最深处,然后洞悉潜在规律。
当人拥有了智慧,自然就会变得勇敢,并体验到什么叫大勇若怯,并不是说“这个生意我们不做了”这样的情绪化宣泄,而是对事情有本质的理解,去切中肯綮,举步之处皆是勇。
就像智慧层面需要由生到熟、由熟到生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
勇也是要把小事看成大事,再把大事看成小事,或者说经历从把轻看重到把重看轻这样一个循环。
任何一件小事都要严肃待之,满怀敬畏,在轻-重-轻的循环里前行,在这个节奏里体会揣摩什么是勇,什么是立于千军万马之前而不惧。
要知道父辈也是在经过无数次地面对恐惧并冲杀过去后才变得更为勇敢,之后更大的恐惧再度降临,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取得了真勇气,这需要自己完整地去经历,方可获得。
二代们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谈的各个方面并不是一个离自己极其遥远的事,而是有可能习得并自带建设性框架的过程。
这就需要在七个关系中去练习,才会让自己有真实落脚的地方。
比如说与内在自我的关系,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什么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什么是对自己有正确的看法和期许?
状态和期许之间是什么关系?
怎样实现自我理想?
作为个体,我要拥有什么样的基本品德?我个人的智慧和真正的勇气有多少?
我是否可以接纳自己,相信自己的未来?我对自己的认知能达到什么程度?
这就是用“仁、智、勇”三方面去检查自己还缺少什么,并与之拥抱,找到其中的真实和完整感。
这是中国家族企业二代真正想从传承中去壮大自己,同时发扬家族传统需要做好的前提准备。
这样的模型既是思维上的指导,也是一种内心的指引。
过程中也一定会出现特别好的感觉,给你强烈的获得感和巨大的心灵鼓舞,得以在其他地方继续学习和实验。
但凡遇到问题,就去回望整件事情的原点,打量一下自己行动的同时是否还拿着罗盘,然后校准位置。
时刻回到原点,这是最好的老师,是穿越河流渡向彼岸的船,是盔甲也是战马,是心中的光,是一个领导者安稳坐在那里的德。
领导力的发展,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无止境的,达至所谓“仁、智、勇”在七个关系里的尽善尽美,这是一个路径,同时也是灯塔。
这样既让二代在心性上对自我认知比较深切,同时在行动上也有具体路径可寻。
以上就是我对当下中国家族企业传承里二代领导力塑造的理解,实践案例虽还称不上丰富,但在应用中也确实彰显出了真实可见的力量。
其有效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二代并不排斥理论指导,事实上二代非常想找到真正得心应手的东西,他们只是遍寻而不得,
而恰恰因为摸不到门才容易虚荣,心存侥幸的同时不断地放大内心的虚妄。
可如果确实有路径,能带来踏实感,那么人自然就不会变得轻浮。
二是传承的过程中虽有挫折,但他们确实可以带着这份自觉去自我检视。
手拿罗盘就会多一份安稳感。我曾给一位二代接班人开过一张17条内容的认知清单,时常用其自我检索,然后变成一种行为指引。
当未来有更大挑战之时,就继续用这张清单去展开深入思考,内功也会再深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