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问答|我该如何给孩子钱?

文摘   2024-09-10 00:04   北京  


简答:这个问题关乎财富观的教育,但基于中国的发展现状,它更贴近于两代人关系内良性对话机制的建立和形成,尤其是以财富作为焦点议题,其实更多是一种共同学习和建构财富认知的过程,也是家族精神资源里不可或缺的关键板块。


现实操作的艰难,一方面来自于父辈对孩子陪伴缺少的愧疚回补心理,导致其往往过度给予。


另一方面,从天而降的财富会让孩子产生羞耻和失重感。以上是相对典型的两种代际对应心理模式,除此以外父辈在长期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其实并无空隙去仔细打量和思考其中的真实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两代人共同学习,会比自上而下的教育来得更为有效。


建立积极的给予和接纳机制的前提是相信与尊重,它同时也是代际关系里滋生爱的源泉,唯有基于这两个内涵展开话题探讨,财富才真正有机会给予家族平静和真实的幸福感。


详答:这实际上是一个财富观的教育问题。不管怎么说,你都希望财富成为孩子

生命里的滋养,一种支持内在自由与平衡发展的手段,可现实中处理好的却不是很多。     


回补与失重 


不少一代企业家基于针对创富历程中的艰难,特别是对下一代童年陪伴的缺失,都有自觉不自觉的对冲和回补心理。


对财富的过度给予就是最为常用的手段。这究竟来说是自己需要,甚至是不自觉的自私。 


所以你首先要尊重接受者的个人意志,你要把他当成拥有独立认知和判断能力的个体,给他选择的自由。


另外,你们对给予物的内涵彼此要有共识,建立起真实认知。如果接受东西没有经过个人意志判断并为之付出足够的精力和心血,往往会有失重感。


当一切似真非真,像靠不住的巫山,为了验证真实性,就会有莫名的破坏欲。 


现实中,一代给予财富时会要求孩子像父辈一样奋发图强,保持感恩和节俭的习惯,可最后往往给多少都不够。


二代心理也很矛盾,一方面有来自身为成年人的羞耻感,一方面又觉得其中有意志的释放感和自由感。


如果不去破解底层的心理机制,就容易造成无谓的怨恨。


你既然钱都给我了,怎么花是我的事,为什么还要问这么多?一代在深感错愕之后,边抱怨边继续给予,由此进入无休止的循环。  


往往一代纵容式给予背后的心理动机,有的也源于自身童年物质的缺失感,同时想让孩子在未来经得起欺骗和诱惑,尤其当下一代是女孩,富养的观念比较常见。


另一个极端是,故意隐藏家里的财富,并且拒绝跟孩子探讨财富话题,给予方面也极其克制,目的是怕孩子对家产过分期待,扼杀自身动力,这些其实都没有切中问题的本质。



财富之爱


建立一套积极的给予和接纳的机制,必须基于双方的相互尊重如果公开讨论的过程不存在,那么真实的激励效应也不会产生。 


财富教育的核心在于共同探讨和生成认知,与其说一代教育二代,不如说是共同学习,因为不见得每个创富者都拥有针对财富的完整认知。


一代当年没有钱的时候要赶紧挣钱,挣到以后拿钱去挣更多的钱,在这样一个节奏和循环机制下不停向前,其实几乎没有机会去想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彼此学习和加强对财富认知的过程中,爱正在发生。大家在共同面对一个家族下意识里认为很重要的资源,这正好给双方一起正式打量财富的机会。


在这个基础上,接受或不接受给予才会有一个双方意志的交换,问题的焦点也会转移,拿或不拿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例如:


二代认为父辈的创富过程不是自己想要的生命方式,那自己所追求的又是什么?


财富在其中可以帮上忙吗?如果可以,那上一代人有关财富的教训是什么?


最终还是借此相互了解彼此以及增进两代人的关系。于是,这个议题也就拥有了真正的力量,变成了家族的重要精神资源。


对待任何东西,在清醒和自觉的意愿下进行使用,就会减少对内心的冲击,并成为一种建设未来生命价值的资源。


同时,探讨中不小心就能照见内心的真实,譬如,一代突然意识到原以为给钱是爱孩子,但其实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空白,而拥有这个认知是个了不得的事情。


人在这个时候会有所停顿,开始仔细检讨是否要在旧模式里继续。二代在这个过程中则跟父母建立起了边界感,进而推动自我价值的真正确立。  


这里有个母题,就是家族企业传承的实质是两代人的关系,关系里最重要的内涵是爱,而爱里最重要的内涵是相信与尊重。


如果不去破解这个母题,财富的增长不会带来长久的愉悦,反而会积累更多的压抑和怨恨,最后转化为争执和冲突,这当然背离了财富创造者的初衷。



张中锋三原则
回到原点、跨界、聚焦是张中锋独创的解决问题的三原则,此公众号内容聚焦于张中锋企业家全生涯教练及家族企业传承实践的相关探索和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