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长效」非彼「长效」 ——正确认识长效降压药物,应用优选治疗方案

学术   2024-12-05 20:04   浙江  


前言




2024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指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高。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已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 51.6%、45.8% 和 16.8%[1]。对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往往需要使用降压药物治疗。PEACE 研究显示,中国高血压人群(777,637 例)中 30.1% 使用了降压药物治疗,其中钙通道阻滞剂(CCB)占 55.2%[2]。随着降压药物的迭代,长效 CCB 的出现减少了患者用药频率,并有利于更持久、平稳地控制血压。长效 CCB 包括 CCB 缓/控释制剂和分子长半衰期的 CCB 两种类型,临床使用中药物的吸收和代谢等过程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进而影响其降压疗效,甚至导致严重不良事件[3]。基于此,需正确认识长效 CCB,根据药物特点和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降压药物治疗方案。


如何区分「长效」与「超长效」


药理学角度来看,按半衰期(t1/2)的长短不同常将药物分为 5 类,超短效为 t1/2 ≤ 1 h,短效为 t1/2 1~4 h,中效为 t1/2 4~8 h,长效为 t1/2 8~24 h,超长效为 t1/2 > 24 h[4]《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指出,长效降压药因具有更长的半衰期或作用持续时间,即使每天服用一次,在下一次服药前的最后几小时也能产生稳定的降压效果,包括长血药浓度半衰期、长靶点驻留时间以及缓释和控释剂型药物,其中半衰期 > 24 h 的为超长效药物,应优先推荐使用[5]


长效 CCB 相比第一代短效 CCB,降压更持久、平稳和不良反应更少。其中,第二代 CCB(如硝苯地平缓释片/控释片)通过剂型的改良而延缓了药物释放速度进而实现长效。然而,缓/控释制剂的释药过程会受到胃肠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有效作用时间。因此,研发了具有分子长半衰期特征的第三代 CCB(如氨氯地平)[3,6]


正确认识「分子长效」与「剂型长效」


任何口服制剂都需要通过药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而发挥疗效,根据这个原理产生了不同的「长效」制剂技术。常见的有基质缓释剂型和渗透泵控释剂型。除渗透泵控释技术外,大多数技术都是依靠片体系基质的侵蚀过程改变药物释放行为,以这种方式制备的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通常会受药物与基质所处介质(环境)的影响,如人体消化道环境、进食状况、胃肠蠕动状况等(图 1)。这种影响有可能造成患者间的个体差异,影响到血药浓度及药物效果[7]2024 年 ESC 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更推荐基于药代动力学特性(如,分子长半衰期)每日 1 次给药的长效药物[8]


图 1 长效 CCB 临床应用影响因素评估流程图


分子长半衰期 CCB 代表药物氨氯地平,其分子结构中具有连接在二氢吡啶环 2-位上的氨基侧链,使其在生理条件下主要以正电荷的形式存在,可与细胞膜上带有负电荷的磷酸基团缓慢地结合和解离,延长了其在细胞膜中的驻留时间,进而实现超长效降压作用[3]


虽然,多数循证证据认为,长半衰期的氨氯地平与硝苯地平控释片或非洛地平缓释片在降压疗效方面是相当的,且在生活质量影响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临床上应基于患者情况,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出适合的降压药物治疗方案[3]


应用「真正」长效 CCB,收获长期心血管「真」获益


国内外指南始终强调,降压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临床事件发生风险,而不仅仅是降低血压。2024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以有效控制 24 h 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首选每日 1 次可有效控制 24 h 血压的长效药物,具有减少血压波动、维持血压节律的优势,更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1]


第三代 CCB(如血浆半衰期长达 30~50 h 的氨氯地平,属于超长效药物)具有起效平缓、作用平稳、持续时间久、抗高血压谷峰比值高的特点,因此患者血压波动小[9]。既往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均表明氨氯地平有冠心病获益证据,预防脑卒中更有优势[10-12]


小结

无论是单药起始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基础,CCB 一直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优选降压药物。在东亚地区,二氢吡啶类 CCB 因其降压效果突出,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降压药之一。长效二氢吡啶类 CCB 能够改善夜间、清晨血压控制和血压变异性(BPV)。优选超长效二氢吡啶类 CCB 药物,则更有利于实现血压长期达标,给高血压患者带来「真」获益。


专家简介



汪朝晖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学组委员

湖北省高血压达标中心主任

湖北省心脏康复中心联盟副主席

中国医促会高血压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常务委员

武汉市心血管病学会常务委员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和二等奖 1 项


*仅限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内容审核:杨娜

项目审核:唐树惠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 年修订版)[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24,32(7):603-700.

[2]. Jiapeng Lu, et al. Lancet. 2017 Dec 9;390(10112):2549-2558.

[3]. 程能能, 影响长效钙通道阻滞剂类降压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的因素及其合理用药探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4.

[4]. 杨世杰,药理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中国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委员会,高血压患者高质量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建议[J].中华高血压杂志(中英文),2024,32(02).

[6]. 陈源源. 钙通道阻滞剂在降压治疗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36(06):662-665.

[7]. 王及华, 非洛地平渗透泵控释制剂与缓释制剂的临床应用[会议论文],2015第十三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

[8]. McEvoy JW, et al. Eur Heart J.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J].2024 Oct 7;45(38):3912-4018.

[9].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7,9(7):28-126

[10]. Ajay Gupta et al. Legacy benefits of blood pressure treatment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re primarily mediated by improved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the ASCOT trial[J].Eur Heart J. 2024 Jan 31:ehad814.

[11]. Sever PS, et al.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s not the only determinant of outcome. Circulation. 2006 Jun 13;113(23):2754-72; discussion 2773-4.

[12]. Franz H. Messerli et al. Amlodipine better than lisinopril? How on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ended fallacies from observational studies. Hypertension. 2006;48:359-361.


丁香园心血管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更懂中国心血管医生。前沿、用药、指南、病例一网打尽,轻松玩转心内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