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产业,乌兹别克斯坦的支柱产业之一。它既是国家骄傲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书写了起于沙俄帝国时期,持续了一个世纪的“殖民历史”。
采摘棉花需要手工完成,所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炎炎烈日下工作。苏联时期,在单一产业的计划经济指导下,乌兹别克全境几乎变成了棉花种植地。伴随着大量的水资源消耗,几十年过去,匮乏的水资源正迫使棉田日益缩减。
摄影作品“Jannat”便创作于这个大的历史与现实背景之下。
乌兹别克斯坦女性纪实摄影师 Kamila Rustambekova 希望能在这一产业消失之前,记录下更多有意义的留存。
现代乌兹别克的主流叙事,与棉花产业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个故事包括了艰苦的劳动、环境灾难和社会政治变迁。通过摄影对现实的探测与触发,作者不停反思母亲让她一辈子远离棉田的决心,以及女性在棉花产业中的群体身份。根据国际劳工组织 (ILO) 的数据,每年约有 200 万乌兹别克斯坦人(总人口约 3500 万)参与棉花收割,使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的季节性活动”。老总统卡里莫夫在位时,有一项颇具争议的“强迫劳动政策”——许多学生和政府雇员都被规定必须去义务劳动采摘棉花,为国家创收。现在这个政策是否还在继续(明里暗里)执行,不太好说。但清楚的是,棉农的劳动环境相当严酷,报酬也不高,生活条件恶劣,还有致癌农药的潜在威胁。个别地区,还有大量使用童工的问题。当然,同样的问题整个中亚地区的棉花产区都有。对于一个靠着棉花来支撑经济的国家来说,棉花的历史和经济意义,超出了外人的理解。很多事情,也无法完全用是与非来简单判断。摄影师的一句话很中肯:在乌兹别克斯坦,很难想象有人与棉花生产无关。妇女,从过去到现在都是采棉的主要劳动力,她们的故事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一些妇女不顾家人的反对,为了参与社会生活、经济独立和个人消费的目的,而自愿采摘棉花,而另一些妇女则是迫不得已才下田劳动。Kamila 的摄影作品捕捉到了她们在困顿现实中的坚韧和乐观精神,以浪漫而真实的方式描述了艰苦劳动下的生活。与棉花有关的深入阅读,推荐这本已经出版的中文书《棉花帝国》。关于中亚地区棉花产业的专业书籍,还未见有中文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