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不吸烟的医学教授确诊肺癌晚期” 这一话题引爆网络热搜。事件的主角是斯坦福大学医学教授林彦峰(Bryant Lin)。今年 5 月,从不抽烟的林彦峰被诊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且癌细胞已全身多处转移。
患病后,林彦峰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在斯坦福大学新开了一门选修课:“从诊断到对话:一名医生与癌症的实时斗争”。他通过自己的抗癌视角,为其他癌症患者提供个性化探索。
作为一名医生和医学教育工作者,林彦峰不确定自己还能活多久,“从某种意义上,这门课是我最后想说的话。”
无独有偶,此前在娱乐圈曾崭露头角的 28 岁男艺人蒋智豪,同样在不吸烟的情况下,被查出患有晚期肺癌。他的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很快便陷入昏迷状态。令人痛心的是,蒋智豪的母亲在 6 年前也因乳腺癌离世。这一家庭悲剧,深刻揭示了癌症的复杂性,尤其是基因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长久以来,肺癌一直被认为与吸烟行为紧密相关。然而,统计数据显示,约 25% 的肺癌患者并无吸烟史。这些非吸烟者所患的肺癌(LCINS),成因复杂,且在分子特征上与吸烟者肺癌存在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在女性群体以及年轻患者当中,非吸烟者肺癌的占比相对更高。这意味着,仅仅依靠戒烟这一手段来预防肺癌,无法覆盖所有的高危人群。
蒋智豪的病例凸显了遗传因素在癌症发病中的重要性。相关研究表明,家族中有癌症患者的人群,其自身患癌风险会显著增加。正因如此,今年 11 月下旬,钟南山院士特意提醒广大网友,要将肺功能检查作为一项常规检查,如同量血压一样,定期进行。
在环境污染方面,空气污染中的细颗粒物(PM2.5)被视作主要的环境风险因素。这些细颗粒物一旦进入肺部,便会长时间滞留,进而引发细胞突变,破坏肺部的免疫微环境。研究表明,在 PM2.5 浓度较高的地区,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空气质量优良的区域。遗传因素同样是诱发非吸烟者肺癌的关键因素。在非吸烟者肺癌患者中,EGFR 突变和 ALK 基因融合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吸烟者。这些基因突变会致使细胞异常增殖,最终引发癌变。不过,这些突变基因也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的突破方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发现,非吸烟者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中,PD-L1 和 CD47 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这些蛋白分子能够抑制免疫反应,帮助癌细胞成功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测与攻击。病毒感染:乙肝、丙肝病毒增加患肝癌风险;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有关;艾滋病毒感染使患宫颈癌风险增六倍,还会增加患卡波西肉瘤等癌的风险。儿童呼吸道感染:严重呼吸道感染可能增加成年后患肺病风险。有肺结核病史,尤其 40 岁以上成年人,气流受限概率大增。不良饮食:高脂肪、高蛋白、多腌制食物,以及加工肉类、红肉摄入多,会加大结直肠癌风险,果蔬摄入不足也是女性患病风险因素。缺乏运动:超 1/3 成年人缺锻炼,身体机能下降、炎症增加,癌细胞易逃脱免疫监控,与多种癌症相关。肥胖:肥胖增加患癌及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风险,应保持 BMI 在 18.5 - 23.9,男性腰围 90 厘米内,女性 80 厘米内 。饮酒:酒精为 1 类致癌物,与多种癌症发病相关,如口咽、喉、食管等部位癌症。辐射:过度紫外线照射致皮肤癌,电离辐射如 X 线、CT 检查,接受多了会增加患癌风险,氡气增加肺癌风险,若同时吸烟,风险更高。年龄:年龄增长,癌症发病率上升,美国超 60% 癌症患者在 65 岁以上,因接触致癌物时间和几率增加,且免疫系统减弱 。相较于吸烟相关的肺癌,非吸烟者肺癌在治疗过程中面临着更多挑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手术切除肿瘤的治疗方式已不再适用。传统的化疗和放疗虽然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副作用,且治疗效果有限。近年来,靶向治疗和免疫细胞疗法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非吸烟者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是肺癌治疗领域近年来取得的两大突破性进展。靶向治疗通过精准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基因或蛋白,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精准度与效果。以 EGFR 靶向药物为例,在 EGFR 突变的患者群体中展现出了显著疗效。然而,由于肿瘤基因在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性,这一疗法的长期效果仍受到一定限制。免疫疗法则以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为核心,借助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识别并攻击癌细胞。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 和 PD-L1 抑制剂)的问世,显著延长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免疫疗法存在个体差异较大、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众多新型治疗手段中,免疫细胞疗法被视为一种更具革命性的新技术。它通过在体外对患者的免疫细胞进行扩增与改造,为晚期肺癌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目前,CIK(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AR-NK(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和 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三种免疫细胞疗法相对较为成熟,它们分别通过不同机制,有效解决了癌细胞的免疫逃逸问题。CIK 细胞疗法是一种在体外扩增患者免疫细胞,并利用细胞因子激活其抗肿瘤活性的治疗技术。CIK 细胞兼具 T 细胞和 NK 细胞的特性,能够高效杀伤多种癌细胞。一项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CIK 细胞疗法联合 PD-1 抑制剂和化疗,可使 82.4% 的患者肿瘤明显缩小,疾病控制率达到 100%。不仅如此,该组合疗法还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024 年,《Molecular Cancer》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通过 PD-1/PD-L1 阻断在肺癌临床领域改善过继性 T 细胞免疫疗法的进展性见解》的文章,为肺癌治疗带来了新的视角与策略。该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究 PD-1/PD-L1 轴在肺癌免疫微环境里的作用,以及怎样通过将 PD-1/PD-L1 抑制剂与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ACT)相结合,来提升肺癌治疗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详细剖析了 CIK 细胞疗法、CAR-T 细胞疗法和 γδ-T 细胞疗法等 ACT 方法,并对它们与 PD-1/PD-L1 抑制剂联合使用的潜在协同效应展开了探讨。CIK 细胞疗法的临床效果:在本研究里,CIK 细胞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明显的临床优势。在 12 项临床试验中,有 10 项报告表明 CIK 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7 项研究观察到整体生存期(OS)有所提高。尤其是在 PD-L1 高表达的肿瘤患者中,CIK 细胞与 PD-1 抑制剂 Pembrolizumab 联合应用,在一项涉及 8 名 NSCLC 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实现了 64.5% 的疾病控制率。这一成果充分凸显了 CIK 细胞疗法与 PD-1/PD-L1 抑制剂联合应用的巨大潜力。CAR-NK 细胞疗法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进行改造,使其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伤癌细胞。与 CAR-T 细胞疗法相比,CAR-NK 细胞疗法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且不易引发严重的免疫副作用。河南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部分接受 CAR-NK 治疗的肺癌患者,肿瘤体积缩小超过 30%,症状得到显著改善。该疗法的优势在于无需复杂的细胞配型,治疗过程相对简单,适用患者群体更为广泛。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CAR-NK 疗法有望在更多肺癌患者中推广应用,并与其他免疫疗法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TIL 细胞疗法则是从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提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激活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使其直接作用于肿瘤微环境。TIL 疗法在黑色素瘤治疗领域已取得成功,在肺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已初见成效。《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 20 名晚期 NSCLC 患者中,有 16 名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其中 2 名患者实现了完全缓解。这一研究结果为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可能。蒋智豪的肺癌病例警示我们,肺癌并非吸烟者的 “专利”,非吸烟者同样面临着肺癌的威胁。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免疫细胞疗法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然而,目前这些疗法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成本高和疗效个体化等挑战。相信在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持续成熟,免疫细胞疗法有望成为肺癌治疗的主流手段。通过持续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治疗费用,更多患者将能够从中受益。这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本文所述内容基于多篇权威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旨在为公众提供科学、准确的干细胞治疗知识。如有更多疑问或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请咨询专业医师。请把 “ 中科干细胞产业平台公众号 ” 设置为星标 ★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消息!关注本公众号后,点击右上角的“...”,设为星标 ★ !【免责声明】本账号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旨在分享科普知识,传递行业前沿进展,不作为官方立场,不构成任何价值判断,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无任何广告目的,非进行产品贩卖,仅供读者参考。本账号转载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