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以胰岛素治疗的主要挑战。必须调整胰岛素剂量以确保血糖值在正常范围内,但将胰岛素剂量与波动的血糖水平相匹配是很困难的,因为即使胰岛素剂量略高于所需剂量,也可能导致低血糖发生,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设计一种葡萄糖敏感性胰岛素一直是一个长期研发目标,它可以根据体内血糖水平以可逆的方式自动调节其生物活性,最终实现更好的血糖控制,同时降低低血糖风险。在这里,代谢药物龙头药企诺和诺德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报告了新型胰岛素分子 NNC2215 的设计和临床前药理特性。NNC2215 是通过将葡萄糖结合大环化合物和葡萄糖苷与胰岛素同时偶联而设计的,从而引入了一个可以响应葡萄糖控制的开关,从而在活性和活性较低的构象之间平衡胰岛素。当葡萄糖浓度从 3 mM 增加到 20 mM 时,胰岛素受体对 NNC2215 的亲和力增加 3.2 倍。在多种动物模型研究中,NNC2215 可以防止低血糖。1. 背景介绍
使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会带来低血糖的风险,即血糖值低于 3.9 mM。由于许多因素,例如进餐的性质和时间、运动、感染和个体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等,影响血糖波动。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调整每日胰岛素剂量(基础胰岛素和膳食胰岛素)。然而,为了避免低血糖事件(尤其在夜间),许多人选择保守的胰岛素剂量。由于担心低血糖而妥协胰岛素剂量随后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从而增加长期高血糖引起并发症的风险。为了促进改善血糖控制而又避免低血糖风险,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直在追求设计一种可以改变其生物活性以响应不同血糖水平的胰岛素。尽管有许多文献和专利,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机制被证明可以完美解决该问题。该领域的大多数论文集中在可以响应葡萄糖波动从皮下 (sc) 库释放胰岛素的聚合物系统,但此类系统受到葡萄糖扩散到皮下组织的延迟以及释放的胰岛素进入血液循环的延迟的限制。此外,此类系统不可逆地释放胰岛素,这意味着一旦胰岛素从储库中释放,它就不再对葡萄糖敏感。更好的方法似乎是让胰岛素本身具有葡萄糖反应特性,这样它就能以可逆的方式对葡萄糖做出反应。然而,葡萄糖值的变化范围很窄(糖尿病患者约为 2 至 20-30 mM),因此必须实现胰岛素生物活性的相当陡峭的变化,葡萄糖敏感胰岛素才能产生影响。为了实现对葡萄糖的这种敏感性,需要能够在该葡萄糖范围内以最大敏感性与葡萄糖结合的化学基团。有报道,基于低聚岩藻糖/甘露糖胰岛素缀合物系统,可以在葡萄糖敏感的甘露糖受体结合与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之间的平衡中从循环中清除,但这在 I 期临床试验之后已不在继续。因为发现葡萄糖反应很低,加上甘露糖受体的高清除率导致体内效力非常低,这意味着需要过高的胰岛素剂量。将葡萄糖敏感开关引入胰岛素分子,开关涉及葡萄糖结合基序加上胰岛素上的结合分子的双重缀合。在低葡萄糖下,开关将诱导封闭的低活性状态,在较高的葡萄糖浓度下向开放的更活性状态平衡。因此,葡萄糖结合基序必须对葡萄糖和结合分子(即胰岛素本身,封闭胰岛素功能)都具有亲和力,其范围在糖尿病患者的狭窄葡萄糖波动范围内(大约 2 至 20-30 mM)。此外,开关必须以确保在闭合状态下通过改变胰岛素构象和/或阻断胰岛素受体结合,而降低胰岛素生物活性。此前,通过使用硼酸盐作为葡萄糖结合剂来实现的,但这种设计的葡萄糖敏感性迄今为止对于药理学用途来说太有限了。之前最好的葡萄糖敏感开关与胰岛素配合使用的例子显示出对高浓度 (50 mM) 果糖的敏感性,但该化合物对葡萄糖不敏感。最近发现的大环化合物为葡萄糖结合元件提供了另一种选择(DOI: 10.1038/s41557-018-0155-z) 。大环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一个葡萄糖结合空腔,确保对葡萄糖的相关亲和力、以及对其他单糖和潜在干扰小分子的选择性。在这里,作者描述了 NNC2215 的分子设计,这是一种带有葡萄糖开关的胰岛素,通过在 B29Lys 处掺入大环化合物、并通过 B1Phe 处的短连接子引入O1-葡萄糖苷(图1a )。这种葡萄糖结合剂、糖苷、接头和缀合位点的组合可赋予 NNC2215 葡萄糖敏感的生物活性,当葡萄糖从 0 mM 升高至 20 mM 时,胰岛素受体结合亲和力增加 12.5 倍,并当从 3 mM 升高到 20 mM 时敏感性增加 3.2 倍。此外,NNC2215 在体内表现出葡萄糖敏感性,可减轻猪的低血糖并减少糖尿病大鼠葡萄糖耐量测试 (GTT) 期间的葡萄糖波动。3. 葡萄糖敏感胰岛素的化学合成
大环化合物 (图2a )通过大环衍生物(带有来自大环顶部的叠氮丙基连接体)与连接到 B29Lys 的炔烃连接体之间形成三唑,另外与 B29Lys Nε 氨基上的 desB30 人胰岛素结合(通过在 pH > 10 下结合以获得 B29 产物)。除了 B29 处的大环外,还使用相应的溴三氟甲基硫酸苯酯(pH 值为 7.5)将具有短接头的 O1-葡萄糖苷连接到 B 链 N 端氨基 (PheB1)。葡萄糖苷用作其 O-全乙酰基保护的构建块,并通过温和皂化从胰岛素结合物中去除乙酰基。
4. 葡萄糖敏感胰岛素 NNC2215 体外理化性质分析
使用等温滴定量热法 (ITC),显示 NNC2215 的游离大环以 98 µM 的解离常数 ( K d ) 与葡萄糖结合(图2b )。使用native MS 分析来研究 NNC2215 与葡萄糖的结合。正如预期的那样,偶联物中葡萄糖苷的存在改变了 NNC2215 相对于游离大环化合物的葡萄糖亲和力,发现 NNC2215 与葡萄糖的结合 Kd为2.1 mM,在糖尿病的情况下,为严重低血糖。通过 MS 发现对照化合物 NNC2215a 仅具有大环化合物,可与葡萄糖结合, Kd为 0.5 mM。大环化合物与胰岛素的偶联将适度改变其葡萄糖亲和力(相对于游离大环化合物)。类似地,将白蛋白结合部分附着到胰岛素或其他蛋白质上通常也会改变它们相对于游离配体的亲和力,这可能是由于偶联部分与近端蛋白质及其侧链的相互作用较弱。总体而言,通过native MS 测量,NNC2215 和对照化合物 NNC2215a 的葡萄糖亲和力比游离大环化合物弱约 20 倍和 5 倍,从而证明已经实现了合适的转换动力学(图2c)。结合曲线最陡的部分与低血糖(低于 4 mM 葡萄糖)一致。通过将 NNC2215 模型叠加在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复合物蛋白质结构 (PDB 6PXV)上,建立了胰岛素受体与 NNC2215 结合的结构模型,其中开关处于打开或关闭状态来举例说明其功能。如图1b所示,当开关闭合时,胰岛素B链的C端部分和胰岛素受体的C端结构域之间发生冲突,称为α-CT。已知 α-CT 结构域是胰岛素结合的关键部分 。这种空间位阻是在低葡萄糖浓度下观察到的 NNC2215 较低受体亲和力的驱动力,即开关主要填充闭合构象。相比之下,开放状态的模型与能够与受体结合的完全活性的胰岛素构象兼容。为了在体外研究 NNC2215 与胰岛素受体的葡萄糖敏感性相互作用,在存在、或不存在不同葡萄糖浓度的情况下进行了胰岛素受体结合研究,从而比较了人胰岛素受体 A (hIR-A) 与 NNC2215 、人胰岛素、和德谷胰岛素(一种酰化长效基础胰岛素)(图3a-c )。NNC2215 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曲线受到葡萄糖浓度增加的影响(图3a )。相对于 hIR-A 对人胰岛素的亲和力,在 0、3、5、10 和 20 mM 的葡萄糖浓度范围内,对 NNC2215 的亲和力从 0.75% 增加到 2.9%、4.3%、6.5% 和 9.2%,而德谷胰岛素、人胰岛素具有恒定的亲和力(表1和图3d )。5. 体内药理、药效和药代分析
为了研究 NNC2215 体内葡萄糖浓度敏感的激活和失活,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案。在最简单的方案中,大鼠先静脉注射 NNC2215,然后注射L-葡萄糖,从而触发 NNC2215,导致D-葡萄糖以L-葡萄糖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此外,与非葡萄糖敏感型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引起的血糖下降相比,通过血浆葡萄糖急剧下降,在猪身上研究了 NNC2215 在低血糖下的失活。最后,在糖尿病大鼠的葡萄糖挑战过程中研究了 NNC2215 在餐后血糖波动期间的激活。NNC2215的体内半衰期经测定,对大鼠静脉内给药为1.2小时,对猪静脉内给药为1.3小时(图4a-b )。通过应用最小模型对猪的药效学数据进行分析,该模型以定量方式描述葡萄糖动力学和胰岛素活性。图4d显示了对来自服用1.72 pmol kg -1 min -1 NNC2215的单头猪的葡萄糖数据的代表性拟合。对于猪,当葡萄糖关闭时,血浆葡萄糖从 8.5 mM 下降至 3.8 mM,SI 指数从 140% 下降至 70%,表明 NNC2215 激活在相关葡萄糖范围内存在显著的动态范围。对于德谷胰岛素,SI指数始终为100%。模型表明,在3至15 mM葡萄糖范围内,血浆葡萄糖和SI指数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每mM葡萄糖斜率为14.6%。胰岛素缺乏链脲佐菌素 (STZ) 糖尿病大鼠用于研究葡萄糖诱导的 NNC2215 激活,在静脉注射 GTT 期间不受内源性胰岛素释放的干扰。禁食过夜的大鼠静脉注射三种不同恒定摩尔速率的 NNC2215 或人胰岛素之一,以将血浆葡萄糖从 ≥15 mM 降低至 5.7 mM 的预定目标。然后通过调整静脉内葡萄糖输注速率来维持该葡萄糖目标。当葡萄糖输注速率处于稳态时,通过在个体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之上输注额外的25 mg kg -1 min -1葡萄糖60分钟来进行GTT(图5a),并且然后监测血浆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图5a 显示了来自STZ糖尿病大鼠的数据,其在GTT之前具有相似的稳态葡萄糖输注速率,即具有相似的胰岛素效应。如图5b所示,在GTT期间,与人胰岛素组相比,NNC2215组的血浆葡萄糖增加约小20%,表明 NNC2215 在高葡萄糖浓度下具有更大的胰岛素效应,而胰岛素暴露量没有变化。6. 讨论
总之,分子设计非常巧妙,除了偶联大环结合物,特别是引入N端糖苷起着感知平衡葡萄糖浓度的作用,相当于浓度葡萄糖驱动了蛋白的变构。另外,胰岛素偶联物 NNC2215 有望通过降低低血糖风险并部分满足进餐时对速效胰岛素的需求来改善糖尿病的治疗。与目前的胰岛素治疗相比,这些特征的结合应该允许更积极的胰岛素控制,以达到正常的血糖水平,而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这可以改善与糖尿病相关的短期和长期风险和并发症。
感谢点赞,及转发分享的朋友。
公众号开放转载,同样欢迎大家提出需求、留言与探讨。
参考: 10.1038/s41586-024-08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