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加速进化!
2025年刚开年,中芯国际就下了一盘大棋:
将旗下28nm芯片代工价格从每片2500美元砍到1500美元,降价40%。
此消息一出,不仅让联电、格芯“炸开了锅”,就连台积电、三星也坐不住了。
可以说,中芯的突然降价,掀起了全球芯片代工行业的波澜。
那么,中芯降价将给芯片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
这还要从28nm芯片的重要性说起。
当前28nm芯片的应用范围甚广,从手机、家电、汽车到工业设备,都离不开它,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使用需求。
也就是说,尽管28nm芯片不如7nm或5nm芯片高端,但它却是电子产品界的“顶梁柱”。
得益于28nm成熟制程芯片的崛起,2024年前三季度,中芯实现营收156.09亿元,同比增长32.5%;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56.4%。
由于近年来28nm芯片的价格一直很稳定,所以中芯突然降价40%,上冲击台积电和三星,下“拖垮”联电、格芯,直接打到竞争对手的“七寸”。
先来看台积电和三星。
目前,全球晶圆代工行业竞争格局高度集中,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稳居前三。
尽管台积电是全球高端芯片领域的“老大”,但中芯的降价很可能对其中低端芯片订单造成冲击。
三星近期由于存储芯片需求下滑,正面临着降价压力,这次又赶上中芯的28nm代工芯片降价,遭到双面夹击,处境尴尬。
再来看联电和格芯。
此前,28nm芯片一直是联电和格芯的核心业务,是最主要的业绩来源。
现如今,中芯不仅技术够硬,还减少了40%的价格,势必会对两者的市场份额造成较大冲击。
根据行业消息,目前联电和格芯的订单量已经出现下滑。距离追上“老三”中芯国际,又远了一步。
由此可见,中芯的降价动作,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的市场格局正在被重塑。
那么,中芯的降价行为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吗?
可能有人会担心,中芯国际是不是在靠着一种挤压利润的方式去抢占市场。
毕竟,新能源汽车价格战造成的行业恶性内卷,还历历在目。
个人认为,中芯“自损八百”的可能性很小。
中芯国际能够打出价格战,靠的产业链优势。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在成熟制程芯片的国产化率已经突破50%,且成本比国际同行低30%。
换言之,就是同样的芯片,用中芯国际的设备生产,成本要低得多。
从这个角度看,中芯是在以己之长,攻海外巨头之短,下了一手好棋。
不仅如此,中芯的竞争优势还体现在产能和工艺上。
要想判断一家晶圆厂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是看产能,另一个是看工艺。
1、吊打海外的产能。
2024年,全球芯片制造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0%左右,而中芯国际在2024年第三季度达到了90.4%。
同时,28nm芯片也近乎是满产的状态,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中芯的合同负债高达73.13亿。
(合同负债可理解为公司先收钱后发货,可反映企业订单情况。)
再结合几乎全速运转的产能,不难猜出,中芯是不缺订单的。
由于集成电路晶圆代工行业,属于技术、资本、人才密集型行业,动辄大几百亿的投资,资金壁垒很高。
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账面上的在建工程超800亿,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投产将会转变为有效产能,未来产品放量可期。
2、全球前列的工艺。
目前,台积电是全球唯一具备量产3nm技术的厂商。
由于三星当前的3nm芯片良品率不高,因此全球的3nm订单几乎均在台积电手上。
相比之下,中芯已经大规模量产14mm、28nm芯片,后又研发了N+1(相当于7nm低功耗版本)等先进制程。
此外,近年来,中芯持续维持高研发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的研发费用近40亿元,同比增长7%。
截至2024上半年,公司累计发明专利申请数17956个,获得数11865个,为实现技术创新打下深厚基础。
尽管当前的中芯与全球前二存在差距,但公司成立至今也才20年,就已经超越格芯、联电等行业“大前辈”,追赶速度惊人,未来可期。
毕竟,这场“比赛”还在持续,笑到最后,才是赢家。
那么,未来的中芯是否能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关于未来,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国产替代。
当下,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之一,预计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将达到3757亿块,可想而知这块行业蛋糕有多大。
与此同时,提升国产芯片自给率,势在必行。
行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芯片自给率约18%,预计2027年有望增长至26%,提升空间很大。
而中芯国际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承载着国产芯片的挑战与希望,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最后,总结一下。
中芯此次降价,既抢占了市场,又向世界展现了国产芯片企业的实力。
泥泞之后,必是坦途。
或许数年后,我们将看到一个与台积电势均力敌,甚至实现反超的中芯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