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砸450亿,海康威视,蓄势待发!
文摘
财经
2025-01-09 20:00
山东
近年来,在AI持续火爆下,无论是GPU还是光模块,都成为了业界焦点。像近期备受瞩目的AI眼镜、AI耳机等,都是典型的AI硬件代表。AIoT,即AI+物联网(IoT),是将传感设备与人工智能技术相融,最终实现万物数据化、智联化。那么,在AIoT的星辰大海中,哪个领域将迎来绝佳发展机遇?在AIoT的众多玩家中,安防是最低调且稳扎稳打的。因为AIoT产业与安防产业高度相似,都是智能硬件制造+碎片化场景应用+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这意味着,在AIoT的驱动下,传统安防市场的格局被打破,AI+安防的时代大幕将要开启。在我国安防领域中,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龙头纷纷抢先转型,向AIoT领域进军。
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曾说:“如果说过去20年,海康威视成为全球最大的安防厂商。未来10年,海康威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AIoT厂商之一”。正是基于这份决心,使得海康威视在“AI+安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那么,海康是怎样转型到“AI+安防”的?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如何?2021年以来,海康威视便开始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公司的净利润从2021年的168亿,下降至2023年的141.1亿,足足蒸发了近30亿。从2024半年报数据看,在公司的三大事业部中,只有PBG(政企)业务呈现下滑,实现收入56.93亿元,同比下降9.25%。同期,公司的SMBG(中小企业)业务同比增长0.64%,也不及预期。行业数据显示,2008-2019年我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均在10%以上,被称为安防的“黄金十年”。随后的2020年,便回落至个位数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周期性下行。这样一来,海康的转型契机就很明确了,原来的市场已然在走下坡路,只有与AI相融合,转型进军“AIoT”,才能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在2022年全球安防榜单中,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承包前二,展现了我国安防企业在国际上的强大影响力。其中,海康威视以101亿美元的营收,位居第一,地位颇高。不仅如此,在如今的“AI+安防”领域,海康依然是老大。当前,海康推行的是“全链生态”,无论是政企还是私企,只要接入海康的系统,就可以享受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分析的全链条服务。反观大华股份则采用“场景化垂直”的轻量化策略,专攻“AI+安防”领域,覆盖面较少。这意味着,海康的客户粘性更强,一旦接入海康的生态系统,切换成本很高,具备着长期护城河。此外,在新业务领域,海康的机器人、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新产品层出不穷,比大华全面很多。2020年以来,海康累计投入研发近450亿,且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率提升至13.44%,力度持续加大。要知道,对科技行业而言,研发成果是很难立竿见影的。哪怕是遥遥领先的华为、比亚迪,在研发费用大幅攀升之时,盈利也会有所承压。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海康威视依然会坚守长期主义,保持强大的研发能力,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目前,全球智能安防渗透率较低,仍有很大的存量替换空间。行业预测,2021-2026年,我国智能安防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6%,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2045亿元。海康作为我国“AI+安防”的领军企业,随着智能物联AIoT的迅猛发展,未来有望享受行业红利,实现业绩修复。2024上半年,海康的机器人业务同比增长20.45%,汽车电子更是同比剧增60.35%,还有智能家居、热成像、存储业务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放量。可见,在AI的赋能下,海康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将业务广泛扩展至安防以外的其他应用场景,包括智慧家居、机器人等前瞻领域,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与其说海康威视在“走下坡路”,不如说,是在等待一个腾飞的机会。在AIoT的推动下,“AI+安防”已然成为安防行业的新抓手,随着后续转型和研发成果的显现,海康的业绩有望逆风翻盘。给大家推荐个优质的公众号「龙头解读官」在这里,读懂主力与龙头!对龙头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最后,别忘了点击分享“”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