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四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讲堂举行。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教经所”)举办,主题为“教育、科技、人才: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设有1个主论坛和6个同步分论坛,主论坛由4场主旨报告和圆桌论坛组成。线上、线下共计500余人(线下参会170人)参加本次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成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北京大学教经所所长岳昌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杨钋、北京大学教经所副所长郭丛斌、北京大学教经所副所长马莉萍、北京大学教经所助理教授朱琼和北京大学教经所助理教授周雪涵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主论坛。
全体合影
开场致辞
北京大学教经所所长岳昌君教授为论坛致欢迎辞。岳昌君教授表示,今年恰逢教经所成立25周年,意义特殊、值得庆祝。长期以来,教经所作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关注理论高度、兼具国际视野、强调研究方法、服务政策咨询,拥有一支学术水准高、国际视野广、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教学科研队伍。岳昌君教授进一步指出,博士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教经所自建所之初就高度重视博士生的实证研究方法训练,提倡师生合作开展研究,鼓励博士生参与对外合作与学术交流,期待本次博士生学术论坛能取得圆满成功。
岳昌君教授致欢迎辞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为论坛致欢迎辞。阎凤桥教授首先回顾了北京大学教育学科的百年历程,提出北大教育学科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杰出的代表人物和光荣的时代使命。然后,阎凤桥教授指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丰富多元的学科,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需要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理解和广泛的经验积累,对经济学、公共财政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手段要有透彻的把握。最后,阎凤桥教授表示,教育经济学有其自有的魅力,吸引众多青年学人在治学路上奔跑,希望各位博士生能行稳致远,通过深入交流精进学术,增益自己的学术事业。
阎凤桥教授致欢迎辞
颁奖仪式
在颁奖环节,北京大学教经所副所长马莉萍长聘副教授介绍了本届论坛征稿和论文评审情况,并宣读获奖人员名单。阎凤桥教授和岳昌君教授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本届论坛共征集到国内外37所高校的84篇中英文稿件,论坛组委会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8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两轮背靠背双盲评审,最终评选出22篇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9篇。
三等奖获奖者合影
主旨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教授作题为《如何识别和理解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的主旨报告。杨九诠从“什么是‘问题’与‘问题意识’”“‘问题三角’与‘问题三维’”两个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要具有综合性,从而富有“肌理”;问题意识最终要进入到“研究状态”;问题的建构性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的学术性在于解决和解释问题,并深入阐释了由问题拟题化、问题议题化、问题课题化构成的“问题三角”和规律性、规定性、规范性构成的“问题三维”,强调要教育研究避开“去问题”“无问题”“非问题”“弱问题”“伪问题”“假问题”“虚问题”等七个常见的问题误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张羽教授作了题为《教育投入产出的人文属性及交叉研究路径》的主旨报告。张羽教授从教育投入产出的人文属性、教育经济学范式的局限和人文属性的交叉研究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对教育经济学“投入产出”概念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教育经济学“人文属性”的定义与表现形式,并对“人文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进行了概念辨析,基于此反思了教育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局限性,进而指出应借助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双重驱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此外,张羽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理解课堂互动、利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自动编码课堂对话和支持人机协同学习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多学科前沿技术与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秘书长成刚副教授作了题为《基于健康人力资本视角的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首先,成刚副教授介绍了健康人力资本的现实观照、政策趋势和研究动态,认为健康本身是一项重要的财富,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他深入介绍了该领域的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指出健康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机理在学界尚未达成一致结论,有待进一步探索。最后,他展示了部分研究数据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体质不健康显著负向影响学业成绩”“青年女性群体在体重作用机制更加明显”“家庭资本、管教风格和同伴显著影响体质健康”和“健康教育与文化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等主要研究发现,并从研究内容、干预机制、技术细节、因果关系识别等方面对该领域研究的挑战和局限性进行了反思。
成刚副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教经所副所长郭丛斌研究员作了题为《谁更有利于县域生源的学业进步——基于县城和地市级高中比较的视角》的主旨报告。郭丛斌研究员首先解释了县域高中的重要性,随后从县域高中教育质量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县域高中发展面临的困境入手,提出“相比县域高中,地市级高中究竟能不能给县域生源带来更多学业进步”的研究问题。基于丰富的中、高考成绩数据,研究发现:相比在地市级高中就读,县域生源学生在县域高中就读能够获得更大的学业水平增值,该正向影响在父母从事中高层职业、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或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学生群体中更为显著;文科生和中考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在县域高中就读产生的学业水平增值更大。
郭丛斌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
平行分论坛
当日下午,以“教育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教育管理与实践创新”、“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和“教育与人工智能发展”为主题的6场平行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举行。共有来自24所高校的29位在读博士生作学术汇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祝军、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杨素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翁秋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璐、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胡姝、中国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朱菲菲、北京大学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江哲涵、中国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吴嘉琦、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冯沁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范逸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周雪涵、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张文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赵书艺作为点评专家出席分论坛,从研究选题、研究设计、研究结果的解读和讨论等方面为汇报论文提供了众多富有建设性的修改建议。此外,还有来自海内外高校的9篇优秀论文进行了海报展示。
致 谢
感谢在此次论坛的筹备和组织过程中付出辛勤努力的志愿者同学,他们是:
徐雅静
林 璐
博士生
郑翔睿
博士生
| 志 愿 者 |
李卓熠
硕士生
林智勇
硕士生
胡中誉
硕士生
甄芷萱
硕士生
文字 | 徐卓宇 徐雅静
图片 | 教经所
排版 | 管雨婷
审核 | 朱琼 孙冰玉
|往期回顾|
■ IEE 动态 | 精彩回顾:建设教育强国: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三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 IEE动态|迈向共同富裕:教育的作用与机制探索——第二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 IEE动态|“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回顾·反思·展望” ——2021年第一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论坛
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
教育经济研究所秉承北京大学“开放民主、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聚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色。
研究所依托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国内该学科第一个博士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为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0名,来自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多种学科,思想敏锐,训练有素,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研究的经验。除拥有一支精干的专职研究队伍外,研究所还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
多年来,研究所人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机构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国内同行专家评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取得了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格;201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