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 人才培养|2024年第三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优秀论文推介

财富   教育   2024-07-24 20:20   北京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北京大学第三届“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中,通过学生小组互评、论坛汇报、专家评审等环节,推选出了4篇优异论文与10篇优秀论文。为展示青年学子风采,分享优秀科研成果,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推出“2024年暑期学校优秀论文推介”,向读者介绍本次暑期学校中的优秀学员与获奖论文,助力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青年学者的成长。


陈轩宇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23级硕士

教育经济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就业替代——基于高考专业选择的视角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当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变,数字技术的变革无疑将持续推动数字经济成为未来经济的关键增长点。2022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诞生或将标志着技术奇点的开端,成为撬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杠杆。然而,作为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和通用目的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足以对劳动力市场结构、现行教育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带来大规模技术性失业风险,引发劳动者对机器换人的焦虑与恐慌,而对就业替代的担忧已逐渐蔓延至尚未迈入劳动力市场的高考考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与威胁的背景下,看就业,选专业的实用主义决策观念成为主流,考生或将对未来就业市场形成预期,并通过专业选择规避就业替代风险。

长期以来,自动化技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逐渐形成以替代效应、生产率效应和复原效应为核心的三类研究文献。虽然相关研究较多,但一方面,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教育岗位专业岗位的工作岗位宏观层面,缺乏基于任务模型(Task-Based Model)的微观视角,尚未建立起专业知识任务工作岗位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国外相关研究的结论更适用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情况,以机器人生产大国和教育大国的中国为背景的本土化研究有待推进。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考生及其家庭对自由选择专业的诉求愈发强烈,高考专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从性别、兴趣和高考选课的个人特征,到富学文,穷学理的家庭背景,再到以就业导向为主,兴趣能力为辅的就业前景的发展脉络。高考专业选择作为关键的教育投资决策,却鲜有针对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冲击下的高考专业选择行为展开,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去结合当今新技术冲击的背景,去关注中国学生如何通过预期的技术性失业来做出相应的专业选择。

基于专业选择的全新视角,本研究通过职业信息网络(O*NET)、高考行政数据和全国1%抽样人口调查数据等多源数据,测算专业层面的就业替代率,构建起岗位知识专业之间的联系,利用双重差分法识别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不同就业替代率的专业的高考录取平均分,并从企业相关岗位招聘需求高校相关专业招生规模的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揭示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1)基于专业选择的全新视角,解释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复杂关系,拓宽人力资本理论外沿,为教育与技术的赛跑的理论体系提供中国这一机器人生产大国和教育大国的本土化现实案例,完善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2)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教育资源布局,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李雯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2023级硕士

教育测量、评价与统计

基于预训练模型的自动职业编码与语料库复核研究

职业数据是社科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职业类型繁多、结构复杂,大型社会调查通常使用开放式填空收集职业信息。通过职业编码,受访者填报的非结构化文字描述得以转化为结构化的数值型数据,为后续分析提供了便利。但实践中的职业编码工作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工职业编码不仅耗费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而且容易受到编码员经验与主观判断的影响,所产生的误差难以复核,这限制了大规模社会调查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自动文本分类在职业编码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优势。然而,传统机器学习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编码效率,但其对语料库规模与质量的高要求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本文探索了基于预训练模型的自动职业编码技术和语料库复核方式,借助预训练模型对通用语义和句法的理解能力,以适应低数据资源情境,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首先,本文采用早停法训练模型,设定了100轮的训练轮次,能够在短时间内(约10分钟)完成训练。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到73.95%,所花费的时间远低于耗时数月的人工编码,效率更高。其次,针对语料库中普遍存在的数据不均衡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表示相似度的稀疏数据识别方法,以及借助大语言模型进行数据增强的解决思路,有效地提升了模型的整体性能。此外,针对语料库中可能存在的编码误差,本文提出基于表示点方法的标注错误数据识别方法,并辅以人工检查和重新标注来进行数据清洗。双盲测试结果显示,数据清洗后的预测结果获得了更多评审的认可,说明语料库复核后的模型预测结果更加可靠。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解决自动职业编码任务方面,本文将预训练模型应用于职业编码领域,大幅缩短了编码时间,提高了编码效率,并为低数据资源情境下的自动职业编码提供了新思路。其次,在语料库复核方面,本文通过“稀疏数据识别与增强”和“脏数据筛选与清洗”两条策略,提升了模型的整体性能,为类似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不仅适用于职业编码领域,还可推广至其他文本分类任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刘紫彤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

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高校招生平行志愿改革对生源分布的影响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数量庞大的学生主要通过高考,依照特定的招生录取方式被配置到各个高校,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安排中的重要一环。在招生录取中,志愿填报模式的设计直接关系到生源在高等学校之间的分布,进而可能会影响学生、高校乃至社会人力资本的分布与积累。2003年以来,我国有30个省份的高招志愿填报制度陆续经历了从顺序志愿到平行志愿的改革,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平行志愿的实施对高校录取的生源质量有何影响?这一影响对学生培养、高校发展以及高招制度完善有何启示?

生校匹配相关的理论文献涉及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认为平行志愿具有更好的效率、公平和抗操纵性;相关实证研究普遍认同平行志愿模式的上述优势,但也有研究指出其强化了唯分数论,增强了高校录取生源的内部同质性,且在平行志愿模式下录取的学生并不具有更好的学业表现。基于此,本文统计了31个省(市/自治区)于本科一批录取实行平行志愿填报的时间,使用全国270所一本高校2005-2015年的高考招生数据和多期双重差分方法(Staggered DID),研究了平行志愿改革对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异质性分析探究了生源在高校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平行志愿提高了一本高校的生源质量,这种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整体生源质量和文科生源质量上。平行志愿对高校生源的影响存在着较强的异质性:985高校和211高校的生源质量提升比较明显,其他高校的生源质量则随之降低;东北部地区的高校面临高分生源的流失,其他地区高校录取到了更多高分考生;以地方高校的生源质量下降为代价,高分考生向央属高校集中;生源在不同类型高校间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由此,平行志愿的填报模式提升了志愿填报的效率和公平性,同时也加剧了高校生源的层级分化。

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文采用的因变量和样本更具代表性,对生源质量的衡量考虑了历年考试难度的差异,使用了能够进行横纵向比较的相对指标,且样本覆盖范围更广。第二,现有文献重在讨论不同录取模式下考生的填报策略差异及对录取结果的满意程度,却较少关注高校生源质量的变化。本文聚焦于平行志愿实施前后生源在高校间的配置,且考虑了不同高校所受影响的差异。基于此,本文为评估平行志愿填报模式、分析高校生源质量、进而制定更有益于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平行志愿填报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分数优先情况下的公平配置,又使得高校生源在成绩分布上呈现层级特征,无形中在高校间划分了更加清晰的界限。在此后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平行志愿对人力资本积累有何影响犹未可知。同时,平行志愿导致的生源分布变化也提醒我们,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政策和战略的实施中,高等教育结构的同步发展与完善不可或缺。



邹婧晗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2021级本科生

社会政策


家庭背景、阅读惯习与阅读素养——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数据的发现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使命任务,共建书香社会的局面正逐步形成。推进全民阅读,青少年是其中重要一环,但当前中国青少年的阅读状况仍存在一定问题,表现在父母的阅读量整体偏低、家庭藏书量整体较少以及孩子自身阅读兴趣的作用被低估等,同时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数学成绩,缺乏对阅读素养的关注。

现有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孩子阅读素养的最核心解释因素,因此在阅读素养背后的社会经济差异需要得到社会学的关注。既往研究存在两个不完善之处,首先是更多选用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来衡量家庭背景,这实际上是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混合指标。本研究在考虑家庭背景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影响时,将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分开进行检验,考察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资本是在延续经济资本的优势,还是是可以改变经济资本差异的一个可行途径。希望以阅读素养为切入点,探讨现代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其次,现有研究更多从结构性和家庭的视角出发,探究家庭资源、父母教养方式对子代学业表现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在其中的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利用PISA2018中国四省数据,使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和KHB中介检验模型,探讨了家庭背景、阅读惯习与阅读素养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细分了家庭经济资本和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关注到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对学生的阅读素养有显著影响,相较于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的作用更明显。此外,子代阅读惯习在家庭背景与阅读素养间起到较弱的中介作用,这支持了文化再生产理论。最后,研究发现,子代阅读惯习对弱势家庭孩子的阅读素养提升作用更大,表现出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层面的双重文化流动模式,这支持了文化流动理论。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关注到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惯习,以及阅读素养背后的社会经济差异,考察家庭背景中经济和文化两方面对子代阅读惯习的影响;其次,在研究家庭背景对子代阅读惯习影响的基础上,区分了经济弱势家庭文化弱势家庭并检验阅读惯习在其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了阅读惯习作用的双重文化流动模式,这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流动理论。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认为文化再生产和文化流动其实并不是对立的,两个理论可能是在不同维度的解释,是文化资本作用效率与文化资本存量抗衡的结果。另外,两个理论也可能是针对不同人群而言的:对于并不试图向上的弱势家庭孩子而言,他们是静态和被动接受的,因而展现出文化再生产的模式,而那些弱势家庭的试图向上的孩子则展现出文化流动的模式。

最后,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双重文化流动模式,本研究认为现代社会为弱势家庭的孩子,提供了通过文化手段实现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双重流动的可能性。所以,对于弱势家庭的孩子来说,通过改变、强化学习兴趣和惯习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流动,至少是缩小差距。弱势家庭的父母也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惯习帮助子代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流动。

本研究是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好读书的背后:中国青少年阅读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系王昊老师指导下完成。
除上述4篇优异论文外,本次暑期学校同时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党宇,华中科技大学,《科研项目参与对硕士生在读期间学术志趣生成的影响研究》

2.黄松洁,华东师范大学,《“替代”抑或“促进”?技术进步对职校生就业的影响研究:逻辑机理、微观证据与响应机制》

3.簡義龍,台北科技大学,《嘉義縣市未來13年學校關閉的預測:使用基於代理人模型來應對少子化浪潮》

4.兰誉铮,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监测评价的积极性?——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方程建模》

5.裴晓强,北京师范大学,《Peer Social   Skills and Adolescents Cognitive Ability Development

6.盛益健,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资源禀赋的城市创新产出效应及机制研究——基于 2009-2022 年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7.史博洋,中国人民大学,《Centralization  Puzzle: Compulsory Fiscal Reform and Education Expectation

8.王芳,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业成就关系的元分析》

9.徐亚楠,北京体育大学,《精准扶贫政策提高了脱贫县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吗?——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政策评估》

10.赵瑞雪,中国科学院大学,《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科教融合时空演化研究》



|往期回顾

■ IEE动态丨2024年北京大学第三届“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圆满收官

■ IEE 人才培养 | 2024年北京大学第三届“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上课日记(一)

■ IEE 人才培养 | 2024年北京大学第三届“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上课日记(二)

■ IEE 动态 | 2023年北京大学第二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圆满收官

■ IEE 人才培养 | 北京大学第二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上课日记




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  

教育经济研究所秉承北京大学“开放民主、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聚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色。

 研究所依托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国内该学科第一个博士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为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0名,来自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多种学科,思想敏锐,训练有素,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研究的经验。除拥有一支精干的专职研究队伍外,研究所还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 

多年来,研究所人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机构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国内同行专家评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取得了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格;201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ENDING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