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人才培养 | 焦文宇: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的Z世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研究

财富   2024-08-12 17:28   北京  

编者按     


学位论文体现了同学们不惧挑战,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自2020年开始,推出“学位论文推介”专栏。

向读者介绍教经所培养的硕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2021级教育经济管理专业


硕士生:焦文宇


指导教师:鲍威、林小英


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的Z世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研究
伴随全球性社会经济背景的结构性转型、技术革新、文化价值转向与教育场域变迁,由数字媒介所塑造的Z世代学生群体涌入大学,对高等教育场域造成新的冲击;日趋多元的学生属性与价值行为选择,使得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与院校影响力分析框架面临失效风险。作为学生群体属性转型的重要向度,当代中国大学生以“躺平”为代表的价值取向与行为特征,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与教育议题,对高等教育场域造成严峻挑战。鉴于此,对当代中国Z世代大学生躺平现状、特征画像、影响因素与生成机制进行挖掘和阐释,不仅在学理层面丰富了高等教育管理与文化社会学的跨学科理解,拓展高等教育研究的文化维度;同时在实践层面,为躺平学生群体寻找教育出路,为高等教育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干预机制与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与借鉴。

研究首先基于文化社会学、高等教育研究两大学科视角进行文献回顾与梳理,一方面从青年社会学、青年亚文化、青年价值观等角度,综述了文化社会学领域对躺平青年亚文化与价值观具有启发意义的经典研究;另一方面回顾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亚文化传统发展到失落的研究进程,逐步搭建起本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视角。其次聚焦Z世代群体的先行研究,透过国际和国内的双重视野,综述了Z世代青年画像与价值观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的Z世代具体特征。其三针对躺平这一国际国内Z世代的集体症候进行文献综述,从国际NEET族等群体的概念与成因以及国内学者的躺平现象研究切入,系统性总结了躺平现象的相关研究发现。最终,基于魏德曼的高等教育学生社会化模型,构建起本研究的分析框架,并结合当下学生、教育场域与社会情境特征,创新性地补充了高等教育环境的学生文化向度、劳动力市场要素,以及型塑Z世代“数字原住民”属性的互联网媒介,构建了针对中国Z世代大学生群体的学生社会化概念框架。

本研究基于上述理论框架对中国Z世代大学生躺平现状、特征画像、影响因素与生成机制等展开实证分析,分析主要采用顺序解释型混合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采用2021届全国本科院校学生追踪调查,调查覆盖全国东、中、西区域72所本科院校,共计回收17958名样本,清理缺失值后共13039名样本纳入最终的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综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技术,是对中国Z世代大学生躺平现象影响因素与机制鲜有的大规模实证数据分析验证。质性研究为保障混合研究的一致性与严谨性,访谈的10位受访者全部来自于前期调查的问卷样本内部,并深入个体的生活史与生平阐释,采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方式进行资料分析,从具象层面描摹躺平青年的样貌与画像,在定量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释躺平现象深层次生成机制。

研究主要发现:1认同躺平心理的中国Z世代大学生仍居非主流地位,超过3成的调查对象表示认同躺平的人生态度,而不到7成调查对象不认同躺平态度;2躺平群体特征存在异质性,包括四大类型,完全躺平者占17.6%,心卷身躺者占比32.4%,积极内卷者占33.5%,心躺身卷者占16.6%。质性研究发现学生群体类型的亚组不断涌现。完全躺平组内部至少存在着家庭背景优势的躺赢者(虚假的躺平者)、彻底放弃希望的躺平者(消沉的躺平者)、自洽犬儒的精神胜利者(积极的躺平者)3种不同的躺平类型。3实证证实了“个体-家庭-学校-社会”4层面因素对大学生躺平心理和行为的显著影响。个体特征方面,学业优绩和学生工作、政治面貌的主流身份会降低学生走向躺平心理和行为的可能性。家庭社经地位中只有父辈教育程度对躺平心理和行为同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院校组织的影响不尽相同。社会环境方面,经济下行、疫情冲击、阶层固化、生活负荷均可能强化学生的躺平心理,而只有阶层固化以及高昂的生活成本加剧了学生的躺平行为。4各层面因素对大学生躺平群体类型异质性具有显著影响。个体特征的多方面优势使得学生趋于积极内卷,展现出对学生保持主流期待的“纠偏作用。家庭背景优势可能造成学生的完全躺平和心躺身卷等“躺赢”倾向,而城镇学生、第二代大学生的躺平优势最为凸显。院校学术选拔性、同伴躺平亚文化都可能促使学生趋于完全躺平,但院校选拔性高的学生往往被迫心卷身躺,而同伴躺平文化浓厚的学生倾向于心躺身卷,同伴躺平文化氛围的突出影响也凸显了躺平现象的文化属性。经济下行、疫情冲击、阶层固化、生活负荷等社会环境风险均会增大学生陷入完全躺平的可能性,阶层固化趋势的影响最为突出。5研究阐释了中国Z世代大学生躺平现象生成机制。总体而言,Z世代大学生躺平现象是学生在社会结构根源与劳动力市场风险影响下,基于个体生命历程、家庭社群的共同作用,在互联网媒介的文化传播与建构下形成躺平亚文化认同,最终在高等教育环境的规范性背景下实现社会化的结果。

本研究结合定量与质性研究,在理论层面丰富了高等教育管理与文化社会学的跨学科理解,针对Z世代的前沿动态进行描摹,较为难得地利用全国调查数据检验了躺平现象的影响因素,创新性地揭示了中国情境下大学生躺平现象的生成机制,发展了中国Z世代高等教育学生社会化理论模型。在实践层面,为躺平学生群体寻找教育出路,为高等教育管理及社会政策提供科学性依据与针对性建议。主要干预机制与政策建议如下:高校应推动知识内容更新,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质量;完善管理机制,强化辅导员主体责任和履职能力,通过制度建设、考核标准、新生适应帮扶、就业指导、心理思政等多维改革进行综合治理;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轨有机结合,提供更加多元完善的教育路径和职业体系;社会应优化对毕业生的包容性,调控宏观风险;主流媒介消除对大学生及青年躺平现象的污名化标签等。



|往期回顾

■ IEE人才培养 | 赵小雯:从“知识学徒”到“认知主体”: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专业认知的重塑

■ IEE人才培养 | 辛晓佳: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情况、就学表现及就业质量研究

■ IEE人才培养 | 董申:家庭背景对高考专业志愿填报及录取结果的影响

■ IEE人才培养 | 曹宇莲:高校空间布局对高校科研产出的影响

■ IEE人才培养 | 冯沁雪: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对就业结果的影响研究

 


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  

教育经济研究所秉承北京大学“开放民主、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聚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色。

 研究所依托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国内该学科第一个博士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为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0名,来自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多种学科,思想敏锐,训练有素,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研究的经验。除拥有一支精干的专职研究队伍外,研究所还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 

多年来,研究所人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机构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国内同行专家评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取得了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格;201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ENDING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