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人才培养 | 陈得春:研究型大学教师薪资激励效应研究

财富   2024-07-15 17:01   北京  

编者按     


学位论文体现了同学们不惧挑战,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自2020年开始,推出“学位论文推介”专栏。

向读者介绍教经所培养的硕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2021级教育经济管理专业


博士生:陈得春


指导教师:鲍威、郭丛斌


研究型大学教师薪资激励效应研究*


*该论文荣获“2024年度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与全球竞争加剧,高等教育成为推动人类思想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提升的重要动力和支柱。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长期以来,高校作为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和人才培养的场所,教学和科研是高等院校和教师所肩负的两大职能,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对于促进高校教师发展、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而薪资作为组织激励的工具能否有效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这两大核心职能,在多大程度上正向有效激励教师行为的积极投入和成效,成为当下学界高度关注的核心现实议题。

在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以及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代和新发展格局下,本研究从时间和空间双向维度,分析我国高校教师薪资的演变趋势和特征,旨在考查三大研究问题:⑴从国际和国内比较的视角来看,我国高校教师薪资现状和国际竞争力如何?⑵高校教师薪资作为组织激励工具,是否实现了对教师教学投入和科研产出的有效激励?薪资的激励效果是促进教学还是助力科研?院校组织因素在教师薪资激励效应中具体扮演怎样的角色?⑶怎样的薪资结构才能实现高校教师职业投入的最优化?教师薪资水准和差异的正向激励效应的发挥是否存在最佳区间?针对不同教师群体间的最佳激励效应区间是否存在异质性?


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高校教师平均薪资水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薪资水准偏低、薪资定价缺乏国际竞争力、薪资差异过高等特征,在多年间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具体而言,近25年间我国高校教师薪资水准的年均增长率为9.73%,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但在国际比较中,高校教师的横向薪资差距依然存在,我国高校教师薪资水准不仅低于美、英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也低于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学术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高校教师的薪资收入水平未能充分体现其职业劳动的特点,大多数高校教师薪资水准因过低而导致其激励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

第二,研究型大学教师薪资未能充分发挥薪资对于促进科教协调发展、科教协同创新的预期导向作用。薪资存在促研轻教促研不助教的激励偏差和激励导向失衡的特征。具体而言,基本回归结果显示,研究型大学教师薪资水准及其差异都对教师的科研产出存在显著的正向激励效应,但是对教师的教学增量投入行为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激励效应。门槛回归结果显示,教师薪资水准对科研产出存在显著影响效应,但对教学增量投入行为的激励效应并不显著。高校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薪资激励机制,以确保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两者能够同时得到合理的激励和认可,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创新的全面提升,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

第三,研究型大学教师薪资的激励效应存在非线性特征和显著的学科和职称异质性。薪资水准对科研产出的正向激励效应具有最低的门槛值,薪资差异对科研产出的激励效应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U结构特征。具体而言,若想发挥薪资水准对科研产出的正向激励效应,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薪资水准应当满足19万的最低门槛值。薪资差异需要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才能发挥出薪资差异的正向激励效应。薪资差异过大或过小都会对教师教学增量投入行为和科研产出的激励效应转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异质性方面,有效激励理工科教师的薪资水准要高于人文社科教师,有效激励正高级职称教师的薪资水准高于其他职称群体。

第四,组织因素对教师薪资激励效应具有正向调节效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和国际两套教师薪资数据交叉验证发现,组织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薪资激励重研轻教的导向偏差,减轻薪资激励对教学投入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组织文化、组织激励和评价制度与薪资对教师科研产出水平的正向激励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而与薪资对教师教学增量投入行为的负向影响之间存在显著的扭转效应

创新与贡献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主要贡献可提炼如下。其一,本研究综合经济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薪资理论,综合建构薪资与教师行为激励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丰富薪资激励理论。其二,本研究拓展观测视野,延伸分析对象,全面考察了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薪资对教学投入和科研产出的激励效应,这为分析高校教师薪资政策的激励成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证证据。其三,本研究综合分析微观层面的薪资和中观层面的组织因素在教师行为激励中发挥的效用,构建出体系化的教师激励框架。其四,基于国际和国内两套高校教师薪资调查数据,本研究综合使用多种实证素材和分析策略交叉验证,并具体细分不同薪资区间的激励效应及群体间差异,为高校教师薪资激励效应提供更为精准科学的评估。本研究有助于推进我国学术职业劳动力市场薪资激励理论的构建,在实践层面探索建构更具竞争力、发挥最优激励效应的高校教师薪资制度。



|往期回顾

■  IEE人才培养 | 孙正:教育能否促进社会信任?——来自《义务教育法》实施的证据

■ IEE人才培养 | 杨琦:需求型资助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的影响研究

■ IEE人才培养 | 金红昊: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大学学业衔接的影响研究

■ IEE人才培养 | 张文杰:同城新建校区对老牌本科院校经费配置的影响研究

■ IEE人才培养 | 吴宇川:新高考录取机制改革对高校录取质量的影响

 


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  

教育经济研究所秉承北京大学“开放民主、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聚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色。

 研究所依托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国内该学科第一个博士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为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0名,来自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多种学科,思想敏锐,训练有素,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研究的经验。除拥有一支精干的专职研究队伍外,研究所还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 

多年来,研究所人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机构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国内同行专家评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取得了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格;201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ENDING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