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正式开课,来自海内外的近70名学员参与了课程。为了让读者更好的了解暑期学校的授课内容,加深对教育经济学发展前沿的了解,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推出“暑期学校上课日记”,介绍暑期学校的情况。
2024年7月1日9点,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教经所”)主办的“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在理科教学楼408教室拉开帷幕。本届暑期学校扎根北大教育传统与教育学科深厚底蕴,依托教育学院科研与师资力量,并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授课交流,为学子提供了拓宽学术视野、碰撞学术思想的优质平台。暑期学校授课内容涵盖行为经济学与教育研究、人工智能与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经济学实践三大模块,授课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学术漫谈、小组研讨等方式,以充分激发学员求学热情与科研兴趣。开幕式合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首先在致辞中对参加本届暑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张晓黎书记为在场学员介绍了北京大学教育学科历史渊源与基本情况。自设立以来,北大教育学科经过多番调整变动,始终拥有经世济民的人文情怀和求知育人的文化传统。北大教育学科与国家命运、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培养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和优秀教育人才,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程。教育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往,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及国际组织共建学术共同体,共探教育基本理论和前沿进展,分享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经验。最后,张晓黎书记希望本届暑期学校能够助益学员增进对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前沿和中国教育实践的了解,促进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青年学者培养和学术共同体建设。张晓黎书记致辞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岳昌君教授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教经所的建立起源、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岳昌君教授将教经所的四个特点总结为:第一,国际化开展较早且程度较高;第二,注重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第三,数据资源丰富且质量较高;第四,具有较高生源质量。此外,岳昌君教授对各位学子进入教经所继续深造表示欢迎,祝愿学员们在暑期学校中有所收获、暑期学校圆满成功。岳昌君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杨钋副教授在致辞中以三个关键词欢迎各位学员的到来。第一是“方向”,希望暑期学校帮助学员明晰科研初心与研究方向,通过提供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前沿研究信息,开拓学员的认知视野,激发学员的研究热情。其二是“链接”,希望暑期学校帮助学员同优秀的科研者建立链接,收获良好的科研体验,提升自身发展的可能。其三是“游戏”,希望学员们能够以游戏态度和心态共同学习,始终保持好奇心,将兴趣与努力有机结合,乐于学习,享受科研。杨钋老师致辞
随后,岳昌君教授以“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岳昌君教授由“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切入,提出学生需思考学什么、如何学、学多少三大问题,教育者需思考教什么、如何教、教多少三大问题。岳昌君教授进一步围绕“未来世界的十大挑战”、“教育发展的十大重点”、“教育经济的十点思考”三部分内容进行逐一阐释。首先对于当前世界环境,岳昌君教授总结出多元危机并存、各国竞争激烈、就业市场机会趋少、非标准就业成为全球大势所趋、技术替代、流行文化等多项挑战。针对这一背景,教育发展应对经济发展、技术变革、社会需要作出适切回应,持续变革优化,更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教育经济学领域中,“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教育生产函数”、“教育收益率”、“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经费”等问题应得到高度重视与深入探讨。最后,岳昌君教授指出,教育经济学研究以数据描述现象,以模型解释变化,以理论分析原因,以实证建言献策,应当为教育领域的基础核心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积极贡献。岳昌君教授主旨演讲
7月1日下午,上海纽约大学陈梓曦助理实践教授以“文本数据分析导论”为题讲授课程,系统讲解了文本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术。首先,陈梓曦老师介绍了文本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区分了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和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其次,陈梓曦老师讲授了文本数据的选择和表示方法,为文本数据有效反映内在语义信息和后续文本分析、模型训练奠定基础。最后,陈梓曦老师重点介绍了主题模型(topic
model),主要包括LDA及其扩展模型和词嵌入(word
embedding)技术,以及二者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陈梓曦老师授课
7月1日晚,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张宏霖教授以“中国经济崛起与中美教育交流”为题讲授课程。张宏霖教授着眼于中美两国经济增长,阐述了一系列重要问题,具体包括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双向作用与有机互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技术进步的路径、地缘政治冲突推动世界地缘经济碎片化、全球价值链发展脉络等内容。此外,张宏霖教授高度肯定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包括强大的创新能力、高效的经济制度和巨大的制造产能。最后,张宏霖教授就中国能否克服贸易壁垒这一问题,结合实情提出观点,引发学员们的思考和讨论。
2024年7月2日,“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开展第二天活动。暑期学校第二天讲座主要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大型考试数据库”、“随机实地实验”和“中国教育财政的研究设计”等议题展开。主办方邀请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员于济凡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陆方文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黄晓婷长聘副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副研究员四位知名学者进行讲座,活动由博士生助教林璐主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于济凡助理研究员进行题为“走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研究”的主题讲座。他从人工智能的争论出发,介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和原理,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动向,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分别是从语言数据走向多模态融合、从基础模型走向定制智能体和从单一模型走向多智能体协同。
随后,于济凡助理研究员基于现有的商用或开源生成式AI工具,进行了表格分析和自动访谈的功能演示,破除了同学们对技术工具的陌生感。接着,他介绍了大模型时代的新型教育尝试——MAIC系统。该系统构建了全AI智能体守护授课的自适应课堂。最后于济凡助理研究员与同学们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研究、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不同方面的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方向。在讨论环节,多位同学就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智能课堂与传统课堂、教育数字化等问题积极与于济凡助理研究员展开交流。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黄晓婷讲授题为“考试数据库与考试过程数据的使用”的主旨报告。首先,黄晓婷老师重点介绍了PISA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和测量模式,并分享了PISA数据的主要用途和现有研究成果。随后,黄晓婷老师引入考试过程数据,指出在使用考试过程数据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注意提升评估的质量和有效性、完善分数报告和关注调查群体差异与公平性。最后,黄老师以PISA 2025为例,介绍了考试过程数据的测量与使用,并建议同学们关注考试过程数据的统计建模研究。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陆方文教授以“随机实地实验”为主题进行授课。首先,陆方文教授以她的论文“Exposure or Reasoning:
How Mentoring Experiences Reshape Social Preferences”为例,介绍了该研究的研究意义、实验设计和研究发现。陆教授与其研究团队通过组织在线辅导项目设计随机实地实验,发现一学期的辅导经历改变了样本学生的社会偏好,提高了样本学生对公平的偏好并增加了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妥协。
随后,陆教授详细介绍了随机实地实验(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的定义和基本方法,强调随机实地实验方法在可信性和创新性上的优势,并从研究问题、实地背景、样本量、随机性、干预安排、数据收集和道德问题七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课后,学员们就正在进行的随机实验研究与陆老师展开了交流讨论。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田志磊副研究员在学术漫谈环节围绕“中国教育财政的研究设计”的主题,与学员展开了丰富的交流。首先,田志磊副研究员分别介绍了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设计,通过介绍多篇经典文献引发了同学们对社会科学研究设计的思考。随后,田老师讨论了中国教育财政的核心问题,并从描述性和因果性推论的相互配合、因果框架和因果图之争以及案例因果和量化因果之争三个方面阐释了教育财政在多元范式下的探索。报告过程中,田志磊副研究员的分享引发了学员们的热烈讨论,学员们就教育财政研究中的价值判断、评价标准、研究立场等问题与田志磊副研究员展开了交流。
2024年7月3日,暑期学校第三天的讲座围绕“教育研究中的行为经济学”、“美国STEM教师研究”、“微观家庭调查和教育政策评估”等主题展开。活动邀请了范德堡大学副教授Felipe Barrera-Osorio等学者进行分享,由博士生助教于磊主持。
7月3日上午,范德堡大学公共政策、教育和经济学副教授Felipe Barrera-Osorio以“Behavioral Economic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Two Cases from Experimental Policies in a Middle-Income
Country”为题进行演讲。首先,Barrera-Osorio教授阐述了因果推断的重要性,讨论了如何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来确定特定干预措施的影响。接着,他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方法,包括科尔曼报告对教育产出的贡献,以及如何通过考虑个体和学校的特性来估计教育产出。Barrera-Osorio教授还介绍了他的两个研究。第一个研究探讨了家庭教育投资和家庭内部资源分配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第二个研究评估了哥伦比亚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在教育领域的效果,通过随机分配机制来确定学生进入此类学校学习的机会,并分析了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潜在影响。这场讲座不仅提供了对教育政策和家庭资源分配的深刻洞察,还展示了如何使用前沿的经济学方法来评估和改进教育实践。通过这些案例,Barrera-Osorio教授强调了在教育领域应用行为经济学和因果推断方法的价值。
7月3日下午,布鲁金斯学会布朗教育政策中心的高级研究员Michael Hansen博士以“Supporting America's STEM
Teacher Workforce: Learning from China’s Policy Experience”为题开展演讲。讲座伊始,Hansen博士先向大家介绍了布鲁金斯学会,并分享了他参与艾森豪威尔奖学金项目(Eisenhower Fellowships)的一些研究经历。接着,他讨论了美国STEM教师在高需求环境中面临的挑战,包括教师流失率高、新认证教师供应不足,以及疫情带来的额外压力。他分析了STEM教师的人口统计特征、资格认证情况,以及高需求学校与低需求学校在教师保留和流动性方面的差异。此外,Michael Hansen博士还介绍了“Grow Your Own”教师培训计划,这是美国一些社区为确保高质量教师的可持续供应而开发的项目。最后,Michael Hansen博士提出了四个小组讨论问题,涉及中美学术和学生交流的现状与挑战、美国STEM教师劳动力的供需问题,以及如何吸引和保留高质量教师。各小组同学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和Michael Hansen博士展开积极交流与讨论。7月3日晚,活动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森老师和副研究员魏易老师,与学员们进行学术漫谈。周森老师的报告主题为“利用数据和证据辅助教育政策的制定”。她深入探讨了教育政策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其对教育质量的潜在影响。周老师指出,在2000年前,教育学主要是哲学层面的思辨分析,但随着系统性数据的涌现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引入,教育政策领域经历了一场研究方法的革命。此外,她还强调了数据在教育政策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并讨论了数据、证据与政策制定之间的相互关系。接着,魏易老师则聚焦于“微观家庭调查与宏观教育政策”之间的联系,介绍了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家庭教育支出调查,该调查覆盖了全国多个省份的家庭。魏老师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教育负担、就学机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减负政策的效果。她特别关注了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教育公平。两位老师的分享不仅提供了对当前教育政策研究的深刻见解,还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数据和证据来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周森老师授课
魏易老师授课
学员同老师交流讨论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
教育经济研究所秉承北京大学“开放民主、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聚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色。
研究所依托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国内该学科第一个博士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为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0名,来自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多种学科,思想敏锐,训练有素,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研究的经验。除拥有一支精干的专职研究队伍外,研究所还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
多年来,研究所人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机构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国内同行专家评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取得了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格;201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