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论坛 | 精彩回顾: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分论坛

财富   2024-11-05 19:19   北京  


20241025日下午,第四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4教室举办。中国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吴嘉琦、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冯沁雪作为点评专家出席分论坛。分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管雨婷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河北大学的五位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论坛的论文报告和交流讨论。

论坛正式开始前,点评专家与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共度了“师生茶话会”。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在真挚分享和热烈互动中共情学术之路、共聊学术理想、共话学术人生。两位点评专家向在座同学讲述了自己的学术进阶道路,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成长心得,鼓励同学们保持学术初心、坚持自身兴趣、不畏研究艰辛,并热情解答了同学们在学术研究、论文写作、期刊发表等方面存在的困惑。

分论坛会场实况1

分论坛会场实况2

论文报告环节中,北京大学徐雅静汇报了《交叉还是融合:大类招生多元方案对生源质量的影响——基于 8 所“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实证研究》一文。研究基于8所“双一流”高校2014-2021年高考录取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与事件研究方法探究发现进行大类招生改革将显著降低高校的生源质量。从专业合并口径来看,仅有全学科大类显著提升了生源质量,且这种影响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窄学科大类和宽学科大类的生源质量显著下降。从专业冷热搭配来看,冷热捆绑大类显著提升了生源质量,而热门大类、冷门大类、无冷无热大类的分数线显著下降。研究不仅为高校及学科优化组织方式提供实证经验,也有助于引导个体更加理性地选择专业大类,进而更好地完成个人认知与社会层面的转型融入。两位点评专家肯定了选题意义与研究设计,并从行文写作、实证方法、机制分析等方面给出了改进建议。

北京大学徐雅静汇报

北京大学王牛汇报了《奥赛生大学阶段追踪研究——兼论对强基计划政策实施的启示》一文。研究基于某所“强基计划试点高校”2020级与2021级本科生入校后的三年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学业表现、科研参与和能力发展三个维度,比较了奥赛生和非奥赛生的异同。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奥赛生在大一和大二学年的学业表现和科研参与度都显著高于非奥赛生,但这种差距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从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三个能力维度来看,奥赛生的自我评价均显著高于非奥赛生,且这一差距逐年增加。在强基生样本中,高中奥赛学习经历并不能帮助强基生获得更好的学业表现,但能够使其有更高的科研参与度。基于上述实证结果,研究对奥赛教育的发展和强基计划选拔制度提出政策建议。两位点评专家肯定了研究的视角以及定量和质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并针对标题命名、实证方法、机制阐释、结论表述等内容提出了改进建议。

北京大学王牛汇报

南京大学何沛芸汇报了《小学入学时间早晚与学生学业表现——来自局部随机化断点估计的经验证据》一文。研究采用PISA2018年调查数据就入学时间早晚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政策推迟效应、主动提前效应与主动推迟效应的测算结果均显示延迟入学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阅读素养与科学素养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这一影响主要是由学生的非认知能力造成。女生、家庭背景较差以及乡村或镇区学校就读的学生的学业表现受到延迟入学的负向影响相对较大。研究提出政府应当放宽入学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入学制度;采取差异化入学措施,引导家长理性选择入学时间。两位点评专家就样本选择、识别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南京大学何沛芸汇报

北京大学朱昱治汇报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动机因何会对毕业去向产生影响?》一文。研究通过分析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数据,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可以分为就业导向动机、科研导向动机和被动型动机三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强就业导向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确定单位就业;强科研导向动机的学生则倾向于选择继续升学;而被动型动机则削弱了实现就业目标的可能性;就业导向动机和科研导向动机分别对实现非科研岗位就业和继续升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研究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对其毕业去向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提出要进一步根据学生的入学动机和就业目标开展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培养质量,努力促进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两位点评专家肯定了研究的选题意义、规范性和完整性,并从图表呈现、效应命名、变量选取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北京大学朱昱治汇报

河北大学宋耀晨汇报了《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伪学习”的表征、成因与调适——基于熵变与知行合一的视角》一文。研究通过对16名人文社科研究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连续比较分析,发现由于“精神熵”影响,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知”与“行”不一致的“伪学习”现象,面临学习态度功利化、学习过程形式化、学习目的自我化、学习行为浅表化等问题,具体表征为有“知”无“行”的拥有学习意识,在学习上未付诸实践行动;无“知”有“行”的学习“演员”,执着于假努力的表演;无“知”无“行”的躺平摆烂,漫无目的;有“知”有“行”的浅层学习、学习行动打折扣、学习效率有待提升等四种类型。学术压力与功利心态、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不足、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缺陷、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影响以及人工智能侵蚀共同解释了上述现象的产生。研究依据相关分析结论对高校院系、教师、研究生自身等提出建议。两位点评专家肯定了文章的价值,建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阐释,增加对“熵变”和“知行合一”概念的解释,改进图表与文字的对应性。

河北大学宋耀晨汇报

   在点评专家和博士生们的热烈交流与讨论中,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分论坛圆满落幕。


文字 | 卫民

摄影 | 周美彤

校对 | 林璐


|往期回顾

■ IEE 动态 | 精彩回顾:第四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 博士生论坛 | 精彩回顾:教育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

■ IEE 动态  | 精彩回顾:建设教育强国: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三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 IEE 动态  | 精彩回顾:建设教育强国: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三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  

教育经济研究所秉承北京大学“开放民主、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聚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色。

 研究所依托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国内该学科第一个博士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为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0名,来自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多种学科,思想敏锐,训练有素,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研究的经验。除拥有一支精干的专职研究队伍外,研究所还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 

多年来,研究所人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机构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200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国内同行专家评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取得了博士后流动站的资格;2010年,教育经济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ENDING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是教育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