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主办的2024年北京大学第三届“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正式落下帷幕。7月6日的活动由“RCT and Causal Inference课程”、“学生论坛”、“暑期学校闭幕式暨颁奖仪式”三个部分组成。活动邀请了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Alex Eble教授进行分享,由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胡奕博主持。
7月6日上午,哥伦比亚大学的Alex Eble教授以“RCT and Causal Inference”为主题进行精彩授课。课程深入探讨了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因果推断在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首先,课程介绍并讲解了RCT的基本原理和设计,以及因果推断的方法。其次,课程还讨论RCT和因果推断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内容帮助研究者在研究实践中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因果关系。
7月6日下午,本次暑期学校的“学生论坛”活动顺利举行。在本次学生论坛中,有14位优秀学员汇报了自己的研究论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朱琼老师和博士后周雪涵老师、吴宇川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吴秋翔老师,中国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吴嘉琦老师、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叶晓梅老师对论文及汇报进行点评。
吴秋翔老师
吴嘉琦老师
叶晓梅老师
吴宇川老师
第一位论文汇报者是广州海珠教研院的青年教师兰誉铮,她汇报的论文是《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监测评价的积极性?——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结构方程建模》。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创新性地引入行为支持变量,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监测评价意愿的因素。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和行为支持对教师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影响,而主观规范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提升教师评价素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实用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第二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刘紫彤同学,刘同学的汇报论文是《高校招生平行志愿改革对生源分布的影响》。她使用具备代表性的样本和创新性的指标研究了平行志愿改革对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发现平行志愿会加剧生源在高校之间的层级分化,这为学生和高校发展以及区域间、行业间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第三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复旦大学的硕士生陈轩宇同学,陈同学汇报的论文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就业替代——基于高考专业选择的视角》。他基于专业选择的视角,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冲击对不同就业替代率相关专业的异质性影响,厘清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复杂关系,进一步拓宽了“教育与技术赛跑”的理论体系,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教育资源布局提供政策启示。
第四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生史博洋同学,史同学汇报的论文为《Centralization Puzzle: Compulsory Fiscal Reform and Education Expectation》。他用规范方法探索了21世纪初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研究表明教育财政改革需要关注基层支出状况和公众对改革的预期变动,注重财政改革的长期影响,该研究是探索发展中国家教育财政改革举措的一次尝试。
第五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硕士生徐亚楠同学,徐同学汇报的论文是《精准扶贫政策提高了脱贫县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吗?——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政策评估》。该研究关注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问题,运用PSM-DID等实证分析方法,评估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该研究对大学生就业与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第六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赵瑞雪同学,赵同学汇报了论文《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科教融合时空演化研究》。该研究全面分析了中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时空演化关系,深入探讨高等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机理,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关联分析等方法,丰富了全国和各省份对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关系演变的理解,为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科教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量化实证证据的支撑和借鉴。
第七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李雯同学,李同学汇报了论文《基于预训练模型的自动职业编码和语料库复核研究》,展现了在职业编码自动化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通过采用预训练模型,文章在数据增强和脏数据复核方面的创新方法,不仅提高了模型性能,也为语料库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策略。
第八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本科生邹婧晗同学,她汇报了论文《家庭背景、阅读惯习与阅读素养——基于PISA2018中国四省数据的发现》。该研究立足于文化资本理论和文化流动理论的双重视角,对家庭背景与学生学业表现的关系这一经典话题进行探讨,并用量化研究来探讨学生自身的观念和惯习在社会流动中的意义,提供了对家庭背景、阅读惯习与阅读素养关系更深入的理解。
第九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硕士生黄松洁同学,黄同学汇报了论文《“替代”抑或“促进”?技术进步对职校生就业的影响研究:逻辑机理、微观证据与响应策略》。她对技术进步对职校生就业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技术进步在提升职校生就业机会和竞争力方面的显著作用,尤其是在低技能、未婚和男性职校生群体中的效果更为明显。文章建议通过强化技能需求监测、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和拓宽就业渠道等举措,促进职校生的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第十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台北科技大学的简义龙同学,他汇报的论文《嘉义县市未来13年学校关闭的预测:使用基于代理人模型来应对少子化浪潮》探讨了台湾省嘉义县在未来13年内面临的学校关闭问题,并通过委托代理人模型(ABM)来预测未来人口变化趋势。文章以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数据支持,深入分析了不同学校选择政策对教育公平性和学校稳定性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政策价值。
第十一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生王芳同学,王同学汇报了论文《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业成就关系的元分析》。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学习投入与学习成绩关系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校园环境下,学生学习投入和对学习成绩的评估应该以更加系统、全面和多样的视角展开。
第十二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硕士生盛益健同学,他汇报了论文《高等教育资源禀赋的城市创新产出效应及机制研究——基于 2009-2022 年珠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表明,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禀赋是促进城市创新产出和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影响效果与作用机理需进一步厘清,研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关注高等教育的创新效应,为各地借助高等教育形成创新优势提供了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第十三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裴晓强同学,他汇报的论文《Peer Social Skills and Adolescent’s Cognitive Ability Development》采用了理论建模与实证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提高同学社交技能对青少年认知发展的显著正向影响。通过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分析框架,文章发现社交技能高的同伴不仅能激发青少年有利于认知发展的行为,还能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同伴社交技能在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十四位论文汇报者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党宇同学,党宇汇报的论文《科研项目参与对硕士生在读期间学术志趣生成的影响研究》,对硕士生的科研项目参与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实证数据描述了我国硕士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比例、数量、类型和参与程度等,并分析了科研项目参与情况在学位类型、录取类型、高校层次和学科间的异质性研究,并进一步分析硕士生科研项目参与对学术志趣生成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闭幕式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的朱琼老师主持。朱琼老师对暑期学校的学习内容进行精彩回顾,总结同学们对暑期学校的多样反馈,并提出暑期学校的改进建议和提升方向。
随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杨钋老师发言表示,第三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位老师、工作人员与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都能在暑期学校的学习中了解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激发更为深广的学习兴趣。杨钋老师提出三个问题:1.本次暑期学校为教育经济研究所带来了什么?2.本次暑期学校的学习为同学们带来了什么?3.本次暑期学校能够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带来什么?杨钋老师的问题发人深省,引导大家共同思考与感悟本次暑期学校学习的重要意义。
杨钋老师发言
颁奖环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哈巍老师为暑期学校的成员们颁发了奖项。16位同学获得优秀志愿奖,10位同学获得最佳参与奖,22位同学获得最佳合作奖,参与学生论坛的10位同学获得优秀论文奖,4位同学获得优异论文奖。学员代表就参与本次暑期学校的学习感受与心得体会进行发言。
随后,哈巍老师回顾了北京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历史,对第三届“教育经济学前沿和中国实践”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表示肯定,并期望暑期学校能够继续成长,未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前来学习交流。
最后,2024年北京大学第三届“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圆满结束!
供稿:秦煜萱
一审:谢凯、聂倩
终审:杨钋、朱琼
|往期回顾|
■ IEE 人才培养|2023年第二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优秀论文推介
■ IEE 人才培养 | 北京大学第二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上课日记
■ IEE 人才培养 | 北京大学第二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上课日记
■ IEE 动态 | 2023年北京大学第二届“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圆满收官
■ IEE 动态 | 2022年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圆满收官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支持设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从事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研究机构。
教育经济研究所秉承北京大学“开放民主、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和团结协作的优良传统,聚集了一批知名学者,形成了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色。
研究所依托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点(国内该学科第一个博士点),不断推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为我国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教育问题的重要研究和咨询机构,教育经济研究所以教育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基础理论问题为研究重心,致力于探索教育经济学科前沿重大问题,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教育政策制定的重大战略需求。
研究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20名,来自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多种学科,思想敏锐,训练有素,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研究的经验。除拥有一支精干的专职研究队伍外,研究所还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研究人员。
多年来,研究所人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机构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