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管清友、李忠、罗天昊联袂推荐,历经7年《望山东》终于出版啦!

文摘   2025-01-01 09:01   山东  


POINT



《望山东》化自杜甫《望岳》,书名的“望”字,既有远望、回望之意,又有盼望、期望之情。


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在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而我也把这段写作历程引以为一位在外山东游子的使命。

当我从远处眺望山东时,许多过去不曾思考过的问题逐渐清晰起来。


作者:白羽


2017年9月,我携妻儿从山东来到湖南定居,一晃七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年是一个被赋予了很多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既代表着一个周期或阶段,也代表着变化或转折。

据说,人体细胞每三个月更替一次,由于不同细胞代谢时间不同,全身细胞都换掉大约需要七年,从某种意义上讲,七年之后每个人都是崭新的自己。

暂且不论这一说法是否科学。过去这七年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段全新的旅程。

七年前,我认真审视当时的生活状态和未来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十年后,我会成为什么样子?”

内心的答案告诉我“该重新出发了”。

于是我离开生活了12年的城市,告别了舒适的生活圈和熟悉的社交圈,来到新的城市,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新工作没有太多应酬,新城市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自由时间多了起来,生活也惬意了许多,但这样时间一长,竟有些无聊,于是就想要做点什么来打发闲暇。

胡适先生曾赠给青年三个人生药方:“一是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三总得有一点信心”

这三个药方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对症下药,于是我决定从自己喜欢的文字入手,但何处落笔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一直以来,“山东人”这三个字在民间舆论场一直有着特殊的分量。众口皆碑的赞誉和经济大省的实力,都是在外山东人的自信和底气。

时间来到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此时的山东在网络上突然舆论大热,各种论调此起彼伏,对于低调的山东来说,似乎有些无所适从。在一段时间内,似乎山东做什么都被误解、被质疑,各种声音被无限放大。

当我深入与外界沟通时蓦地发现,许多人其实对山东知之甚少,甚至带有相当刻板的印象,比如谈到山东经济就想到挖掘机而对山东企业、品牌了解不多;谈到山东美食就提到煎饼卷大葱而不知鲁菜的博大精深;谈到山东电视节目吐槽太土而不知道许多精品影视剧目出自山东影视。

作为习惯于被夸赞的山东人,面对各种“声音”竟有些不知所措,不禁发问:“山东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于是我开始搜索各种资料、数据、书籍,试图想去解答内心的疑惑。

研究发现,外部对山东的偏见和误解,归结为传统文化影响,或归结为山东人性格因素,此外区位因素、经济结构等不一而足。简单的贴标签,单纯地把原因归结为单一问题,均有失客观。

成绩是发展的鼓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在40多年的发展中,作为经济大省,山东曾经引领改革开放的发展风向,很多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比如东明县联产承包比众所周知的凤阳还要早半年,比如村镇集体经济崛起,比如海尔管理哲学走上哈佛课堂,比如今天诸多新消费品牌背后都有山东企业的影子......直到今天GDP高居全国第三。

山东有过无数的高光时刻,也有低谷期。能否从过去的经济周期的跌宕起伏中,探寻到某种规律,或者发掘出那些隐藏的不易被人察觉的细节,对现在和未来有所启发呢?

2018年7月27日,我在“敲敲门”公众号发出了山东系列第一篇文章《山东激荡40年系列之星辰大海》,没想到阅读量很快破万。突如其来的流量,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不得不说是一种幸运;写完将近5万字的《山东激荡四十年》系列后,大量读者的关注,我找到了写作的航标。

接下来,由省到地市,开始了山东十六城的写作计划,整个计划共分为五个单元。

"双城记"写济南和青岛近百年的经济发展史,意指“双子城”在齐鲁舞台上的比拼较劲与交相辉映;

"谁是第三城"包括新晋万亿之城烟台、硬核之城潍坊、还有老牌工业城市淄博和商贸新贵临沂,显现了山东“群象经济”的实力风貌;

"运河北去"中包括聊城、济宁、枣庄、德州,求索运河变迁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这些城市的依河沉浮之路;

"大河东流"中的菏泽、滨州、东营,它们受尽黄泛之苦,如今大河安澜,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日出东方"包含威海、日照和泰安,小城大象,预示着山东明天越来越好。

这样的分类并未提前系统策划,而是随着写作的推进逐渐滋生延伸出来的,有许多个人的主观设定。比如黄河在山东境内流经菏泽、济宁、聊城、泰安、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9个地市,本书在《大河东流》中只选取了菏泽、滨州、东营三座城市,其中济宁、聊城、德州纳入了《运河北去》章节,济南和淄博分别在《双城记》和《谁是第三城》中,泰安则特意留在了《日出东方》。

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从我认为最关键的主线处着笔,尽量考虑各地市发展实际情况和关键影响因素,去繁就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延展、时代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比如《双城记》中,胶济铁路是近百年来影响济南和青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大运河则曾是山东经济命脉,对济宁、聊城等地的影响要大于黄河,也见证着山东经济格局的变迁。

关于每一座城市的标题,尝试用一个词语来高度概括。或着眼特色、突出实力,或触及痛点、直击不足,又或来源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比如潍坊的关键词是“硬核”、淄博是“救赎”、临沂是“逆袭”、聊城是“大与小”、济宁是“商与儒”、枣庄市“红与黑”、德州是“南与北”……每一个词思考时间甚至超过了写作本身。

所有的高度凝练都或有失偏颇。

一座城市的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撞击,有着许多决定历史走向却极易被忽视的细节,由于我对很多城市的认知不够全面,所以这些关键词无法概括它的全貌,甚至有许多谬误或偏见,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朋友指正。

这本20万字的拙作,虽然看似庞大,但拆成六年的时间,实则是一个漫长而低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数个深夜,当写作遇阻的时候,无数个放弃念头在脑海中盘旋,但最终坚持下来。

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他在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而我也把这段写作历程引以为一位在外山东游子的使命。

当我从远处眺望山东时,许多过去不曾思考过的问题逐渐清晰起来。

后来,我总结观察一个区域至少要从四个视角:

一是站得高。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足够高度才可统瞰全局,但缺点是可能会失去对细节的把控;

二是离得远。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置身其中则更能体察全貌,但不足是可能会缺乏宏观视角、难免一叶障目;

三是看得长。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把一时兴衰放到更长的时间线上去观察,也许能够得到不一样的答案,但弊端在于容易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四是内外观。看自身同时还看周边其他区域,作横向比较,分析优劣盈差,但容易犯本本主义,脱离具体实际。

这四个维度,各有优劣,互为补充,于有了今天这本《望山东》,试图跳出山东看山东,用外部的视角、全国的视野、世界的格局看待山东、审视山东、重构山东。

山东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儒家文化滋养的文化根脉,再加上近百年经济激荡,成为了“中国的缩影”

《孟子·尽心上》说:“登泰山而小天下”,而今则寄志“望山东而知中国”。

蒋勋说“我向你介绍的巴黎一定不是客观的,因为我25岁在巴黎读书,我向你介绍的巴黎其实是我的25岁。

我今天向您介绍的山东也一定不是客观的,这是我30岁认识的山东,只是我努力把一个更趋近真实的山东告诉大家;一个区域的发展一定是立体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单纯一味的唱衰和赞扬都不足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里面会有我作为一位山东人的偏见。

首先,我对于每一座城市的认知是片面的大部分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和资料,或者来源于朋友的访谈交流,由于无法深入实地去考察和亲身体验,难免很多看法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我试图摒弃掉纯情绪的表达,让历史和事实说话,但我接触到的“历史和事实”,可能与很多人的记忆或者现实感知有差异,这也是我的局限所在。

其次,我对山东的感情也一定是片面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深刻在骨子里,先入为主,几乎难以摆脱,我会不自觉地放大他的优点,而缩小或者忽视他的缺点,但有时候和家乡人交流时,也难免会流露出些许情绪,但又容不得别人说山东的不好,所以对山东的感情多面而复杂。

上天如此眷顾山东,赠予了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还给予了无尽的大海、广袤的平原、丰富的矿藏、庞大的人口、四季分明的气候,教我如何不爱他?

我在行文过程中会写山东企业、城市辉煌的一面,也会把更多笔墨用在了他们如何失败、破产、停滞或者彷徨。

这些并不可怕,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兴亡周期,生命如此,国家如此,企业如此,城市也是如此。

期待的是,如何跳出兴亡周期,如何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关于书名。

《望山东》,最后一刻才敲定书名,要感谢朱德泉、王鲁地、冯益厚、孙长欣、郭晓琳、刘积舜等师友与我反复讨论推敲斟酌,才最终确定。

《望山东》化自杜甫《望岳》,书名的“望”字,既有远望、回望之意,又有盼望、期望之情。

我期待,十年之后站在泰山之巅,拨散缭绕浮云,遥望一个众之所羡的新山东冉冉升起!

最后,回望过去的六年不禁感慨。

无数个夜晚,当孩子睡下,坐在电脑前,翻阅资料,奋笔疾书,坚持这份不知道是否有意义的工作。每当累了站在窗口,凝望着夜光下的洋湖湿地,脚下靳江河蜿蜒流过。沿着靳江河往南走六七里,就是伏龙山,曾国藩墓所在地。

我曾多次前往曾国藩墓瞻仰,遥想古人,不禁思绪万千。

作为近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孔孟之亚”,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清朝于大厦将倾。两千年前发端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近百年间在苍茫湖湘大地上建功立业,直接改变了近代中国走向。

如今斯人已去,唯有山河依旧。

地产思享家
经济洞察;专业分享;决策参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