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奇瑞已经被骂了好几个月了,现在又翻出来整一波“长尾流”,估计都已骂麻了。
这一次,是一份疑似奇瑞7月份内部经管会会议文件,其中提到了「345」口号又被诟病。
什么是「345」?
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的工资。
这么一听,网友们都炸裂了,不就是压榨吗?
但奇瑞回应,这是正常行业绩效管理法则,被歪曲解读了。
感慨:做人和做企业一样,人设一崩就会掉坑里,要爬出来真艰难,哪怕一身是嘴都讲不清,越讲越模糊。
不如我们先看看原文吧。
讲真,单单是看这样的表达,如果不是掉坑里爬不出来的话,还真问题不大。
不就是提高效率嘛?
反正网上骂声一片,我就不跟着骂了,今天我们重点说说,所谓的“效率”。
以下内容有点干,看不懂也没关系,直接跳到最后的总结部分即可。
假如人是一台机器..........
那么我们衡量一台机器的效率,通常会用OEE(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设备综合效率)。
而 OEE = 可用性(Availability)X 性能效率(Performance Efficiency)X 质量率(Quality Rate)
这三个关键的因素,又是怎样算的?
可用性 = 实际生产时间 / 计划运行时间
性能效率 = 实际生产数量 / 理想生产数量
质量率 = 合格品数量 / 总生产数量
那好,我们现在怎样提高机器的效率OEE呢?
分子往上拉,分母往下压。
打个比方,在可用性上,如果机器计划是5天8小时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可以把实际生产时间上拉,干成007。
这是一个最立竿见影的提效操作,也是我们常说的大力出奇迹。
但这也是一般山寨公司才会干的操作。
但这问题来了,实际生产时间大幅上调后,可用性就会变成百分之几百,那最后效率大幅超出100%,那岂不是没有进步的空间了?
所以,一般管理者会在性能效率上操作,把理想生产数量大幅调高。
这样调高,效率不就低了吗?
对,管理者可有时要把展现出来的效率虚低,这样才能告诉大家:机器们你看!今个月你们效率贼低!得加把劲啊!
在质量率上,一般管理者就不会做什么操作,主要是用来扣机器的钱的。
一旦你质量出问题,那干了等于白干。
所以,效率是这样算的。
那么回到345策略,要提效提质,本身这样的想法真没问题。
关键是,你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
如果是用简单粗暴的实际生产时间上拉,加班加点,量大出奇迹,那是山寨企业的做法。
牛逼的企业不会做加法,更多的是流程上做减法,用的是VSM(Value Stream Mapping,价值流分析)来做管理。
目的是把所有不增值的活动,统统拿掉。
比如,每天大大小小的会议,是不是可以不开?
比如,一个问题是不是一直顺着解决,还是像皮球一样来回踢?
比如,各种乱七八糟的审批流程,是不是必要存在?
具体做法,就是把一切不增值的活动,都把他们ECRS,即:
取消(Eliminate)- 合并(Combine) - 调整顺序(Rearrange)- 简化(Simplify)
减法,才是提效的根本。
所以,如果是能这样使3个人干5个人的活拿4个人的薪酬,最终3个人的工作量不增加。
那么,我会为奇瑞点赞。
我也不太确定,这是不是所谓的行业绩效管理法则。
另外,人不是机器,哪怕是对直接劳动者,我们也会在OEE类似算法的基础上,加一个因素。
这个因素叫:Allowance(宽限)
因为人是会累的,注意力不可能一直集中,鱼是摸定了的。
对于直接劳动者,一般会放85%,也就是一个人上班100小时,至少要考虑15小时是摆烂的。
对于办公室人员来说,可能这个数会再放低一点,毕竟大家的产出物不是一辆汽车,很多东西难以量化。
不知奇瑞把人当人的时候,这个宽限给的是多少。
总结一下:
1. 提高效率的方式有很多种,但通过加班达到量大出奇迹的效果,这是山寨企业的提效措施。
2. 要大量加班,不是不行,但这不能叫提高效率,只能叫提高产出,别混淆忽悠。
3. 提效,多做减法,我会点个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