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自媒体这失业赛道有多火,你就能猜到个大概。
当大家都不谈股票的时候,大概率就是在经济周期的低谷,大环境不好,焦虑很容易就从点扩散到面——所以这个既是你自身感受,也是网络渲染的结果。
再说严重一点的:如果你还觉得这是周期性的低谷,那么你就错得太离谱了,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我又来渲染情绪了?
所谓周期性的低谷,是会回去的,也就是大逻辑不变的情况下,行情会有好也有坏,无论多长的时间,他还是会回到中间的状态的。
这些年以来,大逻辑是什么?
中低端产业卖到全世界(外循环)+房地产接水(内循环)
在过去的几十年,以上两个大逻辑都没有变。
加入WTO以来,我们凭着性价比极高的工业品卖向世界,赚了不少外汇,虽然过去血汗工厂多得离谱,打工人好像没有直接享受到什么。
但企业赚钱了,他们就会再投资,带火了一系列的产业链。
同时血汗工厂也会有高管,它们也创造了不少所谓的中产阶层。
而中产阶层工资高了,他们会买房、鸡娃、旅游、吃吃喝喝....间接又把钱流向了各个行业。
房地产的逻辑,也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哪怕钱没直接从工资层面发到工人手上,但整个市场上生产的产品价值总量在增大,所以大环境还不算差,GDP的数字也不错。
但无论哪个发达国家,都走过一样的路,也就是告别经济高增速的时代,总体发展会放缓,不可能一直保持7%以上的增长。
比如看欧洲的同事,他们不会像我们国内一样有年度调薪什么的,如果不升职,他们在同一公司里工作,很可能10年都不会涨一次薪,而且都习惯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欧洲人喜欢罢工什么的,因为实在太多年不涨薪,就闹腾起来了。
我们现在还没到发达国家的那个阶段,但一定程度也在往那靠,承担着发展的代价。
这发展的代价,具体点说,就是低端岗位越来越少,哪怕有也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干,而高端岗位数量本身就不多,吸纳的高端人才也非常有限。
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了我们看到的失业潮——不管这是错觉,还是真实情况。
但有一说一,发展虽然有代价,但好处就是工业品都变得越来越便宜,直白一点说,这个年头要真正饿死人是很难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明看到很多人失业,但失业率却没什么大变化——因为失业率主要是要关注真的会饿死的人群,而不是关注过得不爽的人。
关于失业率的统计,写过一篇文章 明明身边很多人没工作,你却告诉我4月失业率仅为5%,这都统计了些什么,这里不重复了。
如果刚好失业了,那咋办?
同样我也写过好多相关文章,随便放一篇吧 近来失业者越来越多,我们要如何度过这段失业时光,等待转机出现?
总的来说,解决迷茫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行动。
其他人我不知道,假如是我失业了,我不会放弃007地码字,做一些能自己对接市场变现的工作。
哪怕这些工作不一定比得上高薪厚职,但至少这不会有中年危机,也不会有人筛走你的简历——这种能对接市场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要有,去应对各种失业风险。
失业是迟早的事,有人早一点,有人会晚一点,很少人会上班上到65岁的。
越早准备,你越没那么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