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却提出了两种相反的论断。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善是与生俱来的。
而荀子却以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以为人之恶是与生俱来,而善是通过后天的教育以及努力改造而来。
对两种说法,你更赞成哪种呢?
.....
我先打个岔——什么叫红色(Red)?
“红”这个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他本身是波长在约620到750纳米之间的光波,然后去到大部分人的眼睛时,看到的一个形态,然后大家就称这形态叫Red。
同样,光和光波也是不存在的,仅仅是为了方便人类自己理解,把一种形态的东西归纳为“光”与“波”。
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按我理解,当一个品质会影响到个体自身利益的时候,普遍被定义为恶。
那个体是谁?
按我理解,是符合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行为中的事物。
比如,如果全世界都有一个随便到处去砍杀同类的冲动,那么最后人类未必能繁衍下来,那么这就是恶。
那一头狮子,见人就吃,他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他是恶吗?
在原始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威胁仍处于无解的阶段,那这头狮子肯定是恶的。
但到了现在,狮子被关在了笼子里,对人类的威胁暴减,所以我们不会称狮子是恶,最多只会说这是他的天性。
那好,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情况?
我们呱呱坠地的时候,人生第一课就是在哭娘,哇哇哇地把老母亲折腾得整夜睡不了,这种行为是善还是恶?
从进化论的角度去看,一生下来就在哭娘的婴儿,存活率更高,原因有两个:
1. 哭娘有利于被照顾;
2. 把老母亲折腾得筋疲力尽,所以老母亲再次造人的精力与欲望大减——假如老母亲欲望很强,马上又生多一个兔崽子,那么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可能婴儿会饿死,降低了生存概率。
所以,经过漫长的进化,婴儿哭娘的基因被保留了下来,不哭的基因被淘汰掉了。
用这个逻辑去看,哭娘这行为是善的,因为他有利于人类繁衍。
同样的道理,人类去主宰大自然的一切,一切也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繁衍,这都是善的。
那么,所谓的自私行为,甚至干掉同胞,这些行为呢?
如果用同样的标准,结果为导向:当因相互坑爹的行为,导致人类减少的速度,低于人类繁衍的速度,那么,貌似不影响大局。
比如某些飞虫,所谓的趋光性,扑血那些灯光啥的,一死就一大批,但繁衍速度很快,整个物种也得到保留,那就问题不大。
以上的论证,全是基于善与恶的定义,而这定义,是一堆个体定义出来的。
但假如,世界上色盲的人数居多的时候,红色不再是红色;
但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没有视力,光也不再存在;
什么都是浮云,包括善与恶。
人性非本善,文明不是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