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码的第427篇文章,第796,403字 /可能是因为我大部分工作经历是在外企的原因,偶尔就会收到知友的私信或留言,比如问,现在还能进外企吗?外企会在华消失殆尽吗?外企的前景如何?....等问题。
讲真,这些话题太大了,涉及面也太广,万把八千字聊不完,况且我也没有这个能力足以系统性地聊清楚。
美国大选靴子落地,也有些知友让我谈谈,大选结果对外企发展有啥影响,外企人或想进外企的人,又应该怎么看待?
同样,问题也很大。
刚好在知乎有这个话题,我就试试粗浅地说些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挑着来看,有用的地方可以参考,写得不对的可以补充,说不定在探讨中也能碰出一些思路。
我也先摆出自己的观点——
整体短期会影响,但很小,长远影响也不大,因为影响在华外企发展的背后推手,不取决于谁当美国总统,更多的是经济规律,而这规律一直都在。
我们先抛开美国大选这个事情,通过外企在华发展的几个阶段,先思考一个本质的问题——
外企为什么来中国投资?
就是来赚钱的,而赚钱的本质只有两个手段——
.......
外商跑到中国来赚钱也不只是近代的事情,比如近一点的清政府时期,英国最初是跑来中国卖纺织品之类的东西。
那时候大英完成了工业革命,一下子那么多产品,到处找其他国家来买他的东西,也找上中国了。
但能买得起洋玩意的,只有那些达官贵人,市场不大,大英也没赚几个钱,于是后来就转卖鸦片了,单单鸦片就赚了中国几个亿的英磅。
......
顺带说一下,除了卖东西赚钱以外,大英掏钱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同样也能赚钱,国为他们「零零购」。
问题来了,为啥大英真金白银掏钱来买东西,还说他赚了呢?
因为那时候,白银就是世界货币,而西方国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后,在那里开采出天量白银,那就等同于掌握了世界货币的铸币权。
这意味着,西方国家天天印钱出来买你的东西,导致白银在中国内的购买力下降,几乎就是零零购,能不赚钱吗?
所以现在我们对待汇率问题时,老美放水印钱,我们一般也要留个心眼,不然人家就拿着增发的纱票来零零购了,外汇管控也比较严格。
......
这个阶段的外商贸易称不上是外企,纯粹就是跑来抢劫,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白嫖抢劫的行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中外来往也有过一段冷静期。
直到改开,算是开启在华外企的新阶段。
这阶段的外商投资比较特别,主要是注册在港澳台的一些小企业,通过几个新设立的经济特区,在大陆开办工厂,这就是为什么东莞这些城市那么发达。
这个时期的所谓外企,主要看重的是国内提供的税收优惠。
比如规定合资企业所得税率是33% ,一年免征 ,二年减半,后来进一部扩大优惠,生产性外资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我有位亲戚,当时他是澳门注册的公司,在中山办厂,每到免税期截止前,他就注销公司营业执照,重新注册,又继续薅这免税优惠政策,一直处于无限复活状态,赚得盘满钵满。所以早期第一波的外商到中国办厂,主要就是看重这些税收羊毛,截至1992年,港澳台资占外商在 华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81%,妥妥的主力。以前的外商不敢贸然投资中国,就跟我们开始时不敢到非洲办厂一样,都担心政策的稳定性。但看到改开以来,已经不少人在不确定性中赚了一桶桶金,很多老外也马上反应过来了。再加上各种招商引资的税收优惠进一步扩大加Buff,欧洲日韩这些大企业彻底坐不住了,纷纷跑到中国开厂,这就是今天我们意义上的外企。这段时间打工搬砖的工资非常低,比如在国企干活,一个月下来估计就是100来块钱的事,这么白菜价的劳动力,老外看了都吃惊,马上安排。大量的外企开始成立,像埃克森美孚、丰田汽车 、西门子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也开始陆续进入中国,投资额比过去10年翻了一翻。比如美国,截止至2001年,在华投资额从1992年的112亿美刀直接干到468亿,翻了好几倍。在中国拿到白菜价劳动力,生产低成本产品,卖向全世界。这段时间应该是外企最黄金的年代了,虽然未能亲身经历,但据一些老前辈描述——当时生产出来设备,国内土豪老板都是提着现金来抢的.....是真抢!试过有次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几个黑道客户把设备给打劫了!谁抢先拿到设备生产,谁就抢先进入市场赚钱。90年代的外企在国内生产,主要是把东西卖出去,因为中国人当时还挺穷,承接不了太多的消费力。但在这第三阶段,大家手上也开始有点小钱,所以外企在中国生产的东西,开始卖回给中国这个市场,国内销售占比从早期的20%,一下子提高到了50%。外企打工人也非常爽,穿着西装喝着星巴克,出差酒店必五星,能力不差的涨薪一下能翻倍。到现在为止,依然有些老员工,当时工资涨太猛降不下来,享受着超高薪酬等退休的。主要是这个时期的外企实在太赚钱了,劳动力便宜,生产的东西又能直接高价卖回给中国,两头利差,给员工“大手笔”发个几千一万,那就是毛毛雨。这时候,很多外企又一次反应过来,意识到中国不仅仅能提供廉价供应链(人、资源、产业链),他还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很多外企这个阶段,进行了一些中国本土化的项目,比如丰田与广汽合作生产国产版Camery,也就是我们说的凯美瑞,卖回给中国人,省事又赚钱。- 第四阶段 (2014—至今),难赚钱阶段,缓慢下滑期
2014年以后,外企对中国的投资,也被培养成了市场驱动型的投资,投资项目成不成功,很大因素取决于它们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国内销售比例能高达60%。这时候的外企,除了依赖中国供应链以外,还依赖中国市场,还有它们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同期我们国内出现了一批996,也诞生了一些比如华为、大疆、比亚迪之类的大牛。这导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国内市场民营品牌快速挺进,吃掉了过往外企好一部分的中国市场份额。还记得几年前,我们去跟宁德时代谈项目,人家直接说——别以为喊几个德国老外站在这里就能忽悠了,我们都看过了,你们的关键元件品牌清单,和国内某供应商的大差不差,但你们价钱就贵人家50%+哪怕外企跟民企用同样的供应链,但他们还是绕不开过高的研发成本,研发没搬到中国本土化的话,成本是降不下来的。但很多外企也不敢全把研发搬到中国,担心像特朗普说的:你们去投资中国,最后就把自己给干没了。同时,出口到世界的成本也比以前高,因为我们工资也涨了,特别是对于那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越搞越难。加上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又增加了出口成本的不确定性,所以从那些依赖劳动密集的低端产业开始,外企在中国办厂赚不了钱,自然就放缓了投资,甚至是迁移到东南亚。而能继续留下来甚至是增资的,通常会是一些高附加值的行业,比如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医疗健康等领域,比以前更多元了。另外,对于在外企打工的人来说,像以前那种大幅度涨薪的神话,基本是不存在的了,薪酬福利上也开始缩水,对差旅补贴什么的,也开始收紧水龙头。不过像一些基本的保障,比如《劳动法》的基本要求,基本都能符合。1 . 外企在中国是要赚钱的,以前能赚税收优惠、白菜价劳动红利、低成本供应链,后来能享受高性价比的产业链、赚中国市场的钱,所以外企在中国几十年飞速发展。2 . 最近10年,外企的钱不好赚,实质上是大家的钱都不好赚,各行各业都在相互卷,连中国企业也开始海外办厂。3 . 最先熬下不去的,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外企,相对的成本和低附加值,导致他们丧失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开始放缓投资,甚至是缩减规模甚至迁移。这也正常,这些产业哪怕搬回美国,也不会有美国人干的,但凡发达一点的国家,国民都不会干这些反人性的活儿。4 . 能在国内继续生存的外企,产业渐呈多元化,至少能在中国市场拥有一定竞争力,能有信心继续赚中国市场的钱。比如特斯拉这种,中国给他市场和税收优惠,但来赚钱就得合作,用中国的供应链,盘活国内科技竞争,大概率能继续生存。5 . 曾经外资担心中国政策不稳定而不敢进入,今天是担心地缘政治的不稳定而不敢加码,这进一步放缓了外企在中国的投资。不难看出,无论美国大选谁当总统,外企在中国赚钱都比以前难,而且赚钱也不能像以前单一粗暴,这是外企发展放缓甚至下滑的根本原因,而且趋势早已形成。其实无论是特朗谱还是哈里斯当选,他们主张的执政方案有所不同,但本质还是要干一个事——解决美国经济问题,顾及国内不同阶层的利益,争取让美国重新牛逼。只要美国未能重回昔日主导地位,总会有一天会把摊子往外扔,这个定时炸弹会长期影响着外企在华的考虑。而特朗谱和哈里斯的每一个主张,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间接影响世界,毕竟所有事情都不会孤立存在的。这里我们仅重点针对外企在中国发展,拿出比较有争议的政策来讨论——特朗谱主张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额外60%关税,其他所有商品普征10%~20%明眼人也看得出,哈里斯的看法会相对温和,有点像美国国内的劫富济贫,看上去对外企在中国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而特朗普版本的,就是阻止世界产品轰炸美国市场,同时用税收政策吸引产业回流美国,对外企在中国发展,看上去直接影响较大。这里我没有一个很精准的数据,先说说我自己从事过的外企。能源设备类的产品,比如我们一个产品组,一年销售额50亿人民币算,60%以上是国内市场,30%左右是亚太+非洲+南美市场,剩下9%以上是欧洲市场,美国业务不到1%。我也查了一下大家熟知的特斯拉上海的情况,2023年全年,国内销售占比约78%,出口约22%。其中出口回美国的约占总出口8.7%,意味着美国市场占2023年全年的2%。注意,我说的仅针对在华外企,不包括我们的民族企业。从主观和部分客观数据来看,美国提高关税与否,对在华外企的业务,至少不会普遍性地伤害,因为本身也不太触及,或者说不依赖。真正要做美国市场的企业,无论是我们民企还是国际企业,都会考虑或者已经着手布局墨西哥。而从中国整体出口贸易的数据来看,哪怕对美出口额有所降低,但也会通过扩大了对东盟、欧盟和非洲的出口,弥补美国出口损失。2 . 中国能提供稳定的政策,给到在华外企信心,但美国可以吗?其他人怎么想我不知道,如果我是一个资本家,我是不会贪着特朗普这1%降幅的税收优惠,冒险把产业转移回美国的。因为对方哈里斯一下子就要把21%的税收干到28%,一时一出的,搞不好我今天在美国投资基地,基地刚投产,突然又来一次总统大选,又从20%干到28%,那咋办?很多东西,你事实是怎样不重要,但你给人的印象与感觉更重要,两个不同党派的政策主张可以有那么大的差别,谁能不慌?你们中国集权制,要搞一个事情,打个响指,今天说明天办.....但回到我们那里,是个人都能说上一嘴,一个屁大的事情能说一年没结果......而中国这些年对外资的态度都是很稳定的,不会今天求你来办厂,明天喊你滚蛋。最近中国还对韩国、挪威、芬兰等9国试行免签政策,我不说这政策意味着什么,但肯定是进一步开放,政策都是相对稳定连贯。所以,我认为外企要马上撤资回美国,基本不现实,最激进的结果,就是两手准备,小量分散了中国的产能。其实特朗普也是个商人,他不是杠精,目的不是要打倒中国,只是要把美国变回比世界最牛。如果他的高关税贸易政策推下来,无论他从中国还是其他国家进口产品,关税的提高都会推高他供应链成本。很多人以为在东南亚国家工资低,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便宜,然后能平替中国的产品,这是个大误区。比如有个印度的项目,我们全球供应链去寻源,对于体量较大技术门槛又较高的东西,你要在印度本土买的话将会是天价,哪怕我们把各种分摊成本和毛利都算上,价钱还是比印度的成本价要低8%+。一个产品的成本,工人的工资只占一部分因素,更多的因素是社会的效率,而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不单是靠低工资堆出来的,更多是社会效率。另外如果要搞贸易保护,大家又不是不会,比如中国拿着稀土不卖你,推高稀土价格,那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是不是又要缺东西了?不是说他这个博弈就输定,只是风险和代价也真不低,做生意的又不是要抬杠,像马斯克虽然不爱特朗普,但他也更慌民主党,所以也会理性去all in特朗普,生意人。从上面几点来看,针对贸易税或国内企业税,就算是极端的特朗普胜出,对在华外企的直接影响,我个人是认为不大的。大多数外企是该干嘛就干嘛,该慌的企业依然一直慌,要迁走的谁也留不住,要留下来的也不会因大选结果就撤。直接影响没有,那说说间接的影响吧,这也是实实在在会发生的事情:1 . 对于低附加值产业,外企会加速迁移。本身留在中国也赚不了几个钱,加上美国现在还天天折腾,算了,不玩了。这两年,我还真接到过一些猎头的电话,都是一些德资、美资企业,原先在东莞那边搞生产,现在搬到越南、泰国、甚至印尼,清一色也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业。2 . 美国不确定性的政策,就像鬼片里的音乐一样,天天在你耳边放着,很影响外资在华投资的决策,普遍会偏向谨慎放缓。比如前面我说的,明知道研发在中国本土化能提高产品竞争力,但他们宁愿在印度设立一个500人巨大研发团队,也不愿意在中国搞个10人小兵团。因为他们担心全部押注中国后,突然地缘政治问题供应链给断了,至少能在印度培养个小后备。所以短期内,很多外企因为资源分散规避风险,导致不必要的成本产生,也会进一步影响竞争力,生存压力也会加大。3 . 如果美国的贸易保护,引发其他国家更大范围的贸易保护,那就比较麻烦。现在其实很多国家也做类似的事情,比如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高关税、欧盟征的碳税.......税一来了,加上中国到目的地国的物流成本叠加,也很影响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国家大事太过宏大,结合外企发展的几个阶段和美国对外政策,最后针对想进外企的朋友,我也聊聊一些自己的看法:1 . 外企不会消失怠尽,筛选出来留在中国的,都是依赖中国市场为主。前面我也说了,企业是来赚钱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国民可支配的储蓄也真不小,而且潜力还大得很。企业可以不贪中国的供应链,但也不可能放弃中国市场,15亿人一人砸1块钱,也能砸出你一个15亿。如果大家选外企,可以看看他们的市场定位,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越高,他们就越会有意愿深耕中国市场。2 . 选外企,最好能选行业龙头,竞争力相对有保障。有些外企,哪怕在中国市场被民企围攻,竞争压力大,但只要他们是行业龙头,那么他们还是吃得消。有一说一,国际市场暂时还没能对所有中国品牌认可,特别是对于一些附加值高的产品,很多国际客户是愿意多花30%以上的价钱,买中国的合资品牌,而不是民营品牌。看汽车就知道了,我们的自主品牌其实都不差,但在国际市场销售还是比不上中国制造的特斯拉。所以龙头外企还是相对有保障的,至少在未来10年吧,一下子不玩的概率不大,在里面获得职业发展的概率也越高。正如前面我说的,很多外企都不敢把核心研发摆在中国,你在外企大概率学不了什么,倒不如去初创民企或大厂冲一冲,那里能学到的东西更多。红利退去,要在中国市场立足,多多少少你也得跟国内的狼虎对齐,像以前的人工高福利好,没那么容易了。但如果前面几点你都选对了,你进入到的外企还是个欧企,那么WLB的性价比还是会稍比大厂要强不少,个人感觉未来10年也是如此。而且欧洲企业的管理风格,相对也比较人性化,哪怕是现在赚钱更艰难的时代,依然是这样。5 . 想开拓视野而不是埋头苦干的,可以适当考虑外企在外企工作比较好的一个点,就是你能接触到世界不同地方的人和事,了解到其他地方的文化,视野会相对开阔一点,甚至还能给你带来一些信息差。我说不出这种开拓视野有什么实质作用,就像你旅行过很多地方一样,见过很多东西,也不一定有实质的作用,但我就是喜欢旅行。当然,也不是所有外企都长一个样,当我们有了标的企业后,可以多做功课,结合前面几点,再判断一下这个外企是不是自己向往的。6 . 对于那些低端美资制造业,要迁走就迁,不要也罢本来美企性质不确定性也相对较大,如果再加上低附加值标签,那尽量不要选这种。你进去了,也就是一个贴着外企的工厂,搞不好还突破跑东南亚了,没什么意思。好了,写了7000+字,感觉也没聊到什么,不过没能力也有苦力,看在这几千字的份上,哪怕当中有某句话能帮得上忙,也算是我的荣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