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条很炸裂消息,今天必须跟大伙儿分享一下子!
看看下面截图,福建泉州这回干了件贼露脸的事儿,人家发文件要求——
公职人员带头贯彻落实三孩政策,要求组织实施三孩政策,党员干部、各级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干部要带头贯彻落实三孩政策。
刚打听到这么个事儿,我老觉得跟闹着玩似的,咱们以前老说“当官的多生”、“体制内的带头先生”…
万万没想到,风水轮流转,这就实现了!
福建泉州,虽然贵为福建省经济的南波万,但在房地产这个圈儿里出镜率真不高!
但这回能干出这么个深得人心的事儿,简直配享太庙!
鼓励体制内干部生三胎,这事儿在福建泉州相当有操作性!
大伙儿可能有所不知——
全国大城市里最能生娃的,排头一号的是见天996、全民研究搞钱的深圳,平均出生率21.63%;
排第二号的就是闷声发大财的低调王者——福建泉州,平均出生率19.66%。
而福建泉州年龄在15岁以下的人口比重,大约为20.62%,全国大城市里同样名列前茅。
泉州所在的闽南地区,宗族意识相当淳厚,“多子多孙多福气”的观念太深入人心。
早在前些年,笔者在厦漳泉一带玩耍时,就听一30啷当岁的闽南小老乡开玩笑说:
“找老婆要找卡撑大的,这才好生养!”
“卡撑”是闽南方言,大伙儿结合上下文也能猜出是啥意思吧?
那问题来了,当地生娃这么有民意基础,这回咋就号召体制内干部带头生了呢?
原因也简单,总结起来就四个字:每况愈下。
大伙儿看看下面这张图,多一目了然——
在这种情况下,鼓励领导干部和体制内起到带头先锋作用生三胎,可行性绝对杠杠滴!
梁建章团队发表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数据显示——
2023年,中国大陆家庭养育一个0-17岁孩子的平均成本约53.82万人民币,年均开支31658.8元;
而将孩子养育至本科毕业需要68万人民币,年均开支32381元。
掐指一算,中国养孩子的平均成本相当于咱们人均GDP的6倍,这个数在全球范围都算数一数二的。
具体来看,在城镇家庭中,养育一个子女的人均费用约66万、两个子女人均52万、三个子女人均39万。
这笔开销对于福建泉州这样一个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城市体制内工作人员来说,完全在可承受范围!
笔者经多方打听,了解到两位泉州市直公务员待遇样本,供大伙儿参考——
第一位,一级科员、工龄四年,每月到手工资、绩效、补贴大约是6000元,公积金2400元,全年奖金50000元,全包约15万/年;
第二位,当地某单位公务员,月到手4500、公积金1500,工会福利等补贴有8000元,年终所有奖金加一起6万左右。
公务员、体制内薪资通常比较稳定,他们不太需要担心失业或大幅降薪等风险。
养娃属于“债务刚性”,而公务员、体制内人员则刚好拥有“待遇刚性”。
一不小心,双向奔赴了。
所以说,这一把“领导先来”,那可真是得民心、顺民意!
记得前段时间,隔壁棒国大统领出面号召5000万国民生娃——
要不再过两百来年,wuli大韩民国真就没了个P的思密达!
这事儿一出来,快给大伙儿集体乐喷了。
老百姓心里也合计:“啊西八!你个老登儿自己都不生,跟你那乳胶媳妇儿养个狗快活了,忽悠我们老百姓生?我就不上你那个当!两百年后的事儿?那wuli小老百姓真管不了…”
大统领可能自知理亏,也没好再说什么,这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要说有责任、有担当,那还得是咱们这儿的干部们,主打的就是个身体力行!
可是大伙儿有没有想过,为啥哪个国家都在火急火燎地催着生娃?像我们这儿还鼓励生三胎?
原因既残酷又直白:因为一胎根本搞不出来,新客户带不动,只能去搞老客户!
2022年得统计数据显示:当年新生儿总共出生956万人,其中二孩占比38.9%、三孩及以上占比15.0%。
注意,生二孩、三孩及以上的比重相加,要高于生一孩!
我自己就有深刻体会,表兄弟姐妹加上我总共7个人,集中在两个年龄段:
四个大一点的,出生于1986-1989年之间,全部已婚有娃;
三个小一点的,出生于1995-1999年之间,根本不谈恋爱。
后面这三位小爷,一个公务员、一个搞科研、一个澳洲籍白领,经济条件比四个大的强。
你问他们为啥这么想得开,仨人给出四个答案——
“不想谈恋爱,麻烦”、“年轻人要以事业为重”、“我一个人过得多舒服”;
最后一位小爷甚至还不忘给哥哥姐姐补刀:“你们自己难道活得不累吗?”
俺家这个情况到底有没有代表性,其实大伙儿心里都有数儿。
但关键问题是,这玩意儿要真持续下去,起码有三件事全社会该上火了——
首先,就是某些行业极有可能迎来冲击。
譬如说母婴行业,2023年,母婴行业投融资金额以及数量几乎都创下史上新低;
譬如说早教行业,幼儿园数量从2019年起增速持续下滑,2022年开始数量出现负增长;
譬如说教育行业,甭说私立教培、K12,就是公立小学教师,也有不少担心自己会失业的…
这还是跟前肉眼可见会影响到的部分行业,等这批新生儿长大后,大概率冲击到的行业还会更多…
其次,老龄化加剧与劳动力短缺同时到来。
少子化和老龄化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总是相伴而生。
当人口加速老龄化,我们的社保体系和医疗体系所要承担的压力实在太大。
这对公共财政支出来说无疑是不小的挑战。
但另外一边,由于出生率不足,很可能导致劳动人口,特别是年轻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
届时,整个社会的活力与竞争力也将不可避免面临压力;
年轻劳动力不足,又反过来会加剧社保体系和医疗体系的负担。
再有,出生率下滑很可能阻碍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
新生儿持续减少,必将影响到今后全社会的人才储备。
年轻劳动力减少通常与创新人才减少是相辅相成的。
当消费端趋于保守甚至墨守成规,那年轻人的创新动力自然会降低。
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出省略全球倒数的日韩两国——
它们目前的技术红利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美国的战略倾斜、二是上世纪留下的技术遗产。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从根本上讲,还是年轻一代的人才储备没跟上。
但是,它们可以让渡产业优势、甚至可以让渡主权,吃一口它美爹吐出来的残渣都能吃出优越感。
但我们不行!我们要让14亿人都过上好日子,必须形成属于自己的完善人才储备,改善人口结构当然就成了关键步骤。
坦白来讲,泉州鼓励体制内人员三胎的做法,妥妥的对症下药。
让有能力的人办有能力的事儿,特别符合教员他老人家说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我有一个预感,泉州的这个做法很可能是在试水,一旦各方面测试成熟,往全国推广就只是时间问题。
结合体制内家庭待遇高于社平、工作相对稳定、受教育程度较好等优点来看——
在体制内精准推广三胎,效果很可能要好于全社会的整体表现情况。
无数实践证明,越是自己过得开心、过得有奔头儿,才越是期待新生命的到来。
对于个人而言,近几年生娃可能是波“反向人口红利”——
生育报销比例友好、员工产假落实到位、孩子读书学位不卷、走出校门就业率高…
你说你还想要啥吧?
咱提前说好,这只是陈述事实,丝毫没有“催生”的意思啊!
毕竟,我就是一写楼市财经公众号的,又不是计生办的。
更何况,人口总量和房地产市场的涨跌,压根儿就没个毛线关系。
人口出现拐点,唯一的改变只能是终结全国楼市无差别普涨行情。
这一点有必要明明白白地讲给大伙儿听。
自从98房改之后,几乎全国老少爷们儿都见证过几波普涨。
房地产在过去20多年里,确实也批量早就过一批又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但咱拍着良心说话,这是各位富翁自己的能耐吗?
这不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东风,拿气儿吹起来的红利嘛!
说白了,这玩意儿就是“全面人口红利”,只不过恰好被你抓住了而已。
可现如今,我们的人口增长出现了拐点、居民中长期债务出现了瓶颈、城市化也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
这就意味着“全面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会是“结构性人口红利”。
“结构性人口红利”体现在楼市上,主要就两点——
1)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的市场分化必然进一步加剧;
2)板块价值与产品力之间的市场分化必然进一步加剧。
关于高附加值产业与高技术人才的头部集中化,咱们已经说过太多次了,这里不想赘言。
现在更多小伙伴想问的是:“我们也知道房子要升舱往更好的城市换,可是换得动吗?”
讲真,这个必须眼疾手快、执行力强,置换越晚阻力越大、债务成本越高。
来看一组数据吧…
2000年全国户均人口数量为3.44人,2010年这一数值为2.85人、2020年仅为2.62人。
在户均人口减少的背后,一方面是人口出生率肉眼可见地下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下一代人均占有的房屋数量会变多。
这又何尝不是提供了顺势而为、向上置换的耗材呢?
所以说,人口总量下滑首先打击的是三四五线城市的房地产价值。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小城市走向“鹤岗化”、“阜新化”…
对于核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而言——
人口总量出现拐点只是意味着阵痛期会延长,但人口像头部集中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忽而想起了曾经在日本游历时,我似乎看见了两个日本:
一个是年轻的东京,一个是衰老的地方。
当东京都23区房价年均飙涨45%时,即便像大阪、名古屋、福冈、神户、京都、札幌、广岛这样的名城,次新三房公寓或次新一户建仍然不乏白菜价。
我们国家的区别在于,人口基数足够庞大、国土幅员辽阔、战略回旋余地也更充裕。
这就意味着人口向少数几个头部都市圈汇聚,正在成为现实。
无论体制内催生三胎是否真的见到成效,都无法改变这一历史大势…
从去年开始,大碗和葫芦娃一直在各地奔波,甚至是出海考察,为的就是寻求到更多的分散投资、多元配置、规避风险的机会。
大碗有个粉丝群,扫码免费加入。
近来的考察所得,以及葫芦娃老师的不定期直播都会在群中分享。
专题研究:
城市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