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学刊》
2024年第4期目次与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生态环境智慧执法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黄爱宝
【摘要】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智慧执法体系,既是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和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智慧执法体系面临数字技术应用风险与生态环境智慧执法资源不足等方面的现实掣肘。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智慧化,即通过加强弱人工智能与强人工智能应用相结合,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自动化的规模和水平,同时通过加强数字技术应用与数字风险善治相结合,有效应对生态环境执法中各种数字技术应用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智慧执法体系化,即加强数字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执法所需的执法主体、执法对象、执法技术、执法装备、执法制度、执法文化、执法保障等要素建设,以及加强数字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执法过程中信息收集处理、监测监控、处罚决策、评价考核、监督问责等各种执法环节建设。
作者简介:黄爱宝,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江苏南京 211816)
生态文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金子鑫
【摘要】生态文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长期法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形成党的生态文明专门法规、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规制作用的“1+4”党内法规、党的生态文明规范性文件等主体架构,以及党政同责、生态环境监测、领导干部离任生态审查、中央环保督察等系列制度,对于强化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完善生态文明科学系统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监督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面向未来,推动生态文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分层管理体系、分级补充专门法规以及构建以党内法规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
作者简介:金子鑫,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8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及其江西实践
⊙姚弋霞 张文舜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现实期待,始终坚持为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由人民评判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主要理论来源。人民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品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对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高质量擘画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蓝图,奋力描绘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画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姚弋霞,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张文舜,江西师范大学讲师(江西南昌. 330022)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
生态学辩证法:重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文 胡春雷 译
【摘要】辩证法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解决人类世纪元迅速发展的生态危机,这取决于在理论和实践中对资本主义进行辩证-生态批判的恢复、发展及统一,为创造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而进行革命斗争。生态学辩证法植根于经典历史唯物主义,旨在通过调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解决社会与自然新陈代谢中的生态裂痕问题,这种调和需要克服的不仅是自然的异化,而且是人类的自我异化。苏联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自然辩证法问题上曾产生矛盾和分歧,均给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批判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障碍。生态唯物主义在发展批判生态学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生态危机将生态学辩证法的问题置于中心地位,生态学辩证法为以新的、革命性的方式统一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基础,这意味着必须克服马克思主义的内部分裂,恢复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重建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概念。
作者简介: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美国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主编
译者简介:胡春雷,经济学博士,独立学者(山东济南 250100)
生态学术名家 曾永成专辑
论康德“实践二分”观念的美学内涵和生态批判意义
⊙曾永成
【摘要】康德在其生前未正式出版的《〈判断力批判〉第一导论》和正式出版的《判断力批判》的“导论”中,把实践分为“技术性”与“道德性”两种性质,体现了其实践哲学的深度和预见。技术概念作为艺术与自然类比的中介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两种不同性质的实践在意志的目的性上的区别,使其在世界美生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技术决定论和技术理性主义造成严重生态问题的今天,康德这一观念彰显出极富远见的生态批判意义:一是揭示了技术的双刃剑本质,使人们警惕技术的非道德性后果可能造成的生态灾难;二是有助于深入认识实践意志所蕴含的人性的生态结构,遏制和避免把技术智能片面市场化的反生态恶果;三是指出了作为实践对象的现象界与世界本体之间的关系,肯定了将敬畏宇宙整体作为存在本体的根本性的生态意义;四是强调了美所包含和象征的道德精神,昭示了从生态美学视角审视技术理性主义的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曾永成,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退休)(四川成都 610044)
康德美学是当代生态美学的思想渊薮和理论根基
——曾永成教授访谈
⊙曾永成 龚丽娟
【摘要】成都大学曾永成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美学,从对马克思、杜威、怀特海等哲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溯源中,探索出基于生成本体论的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进路,并最终形成美生本体论的美学范式。40多年间,出版专著《感应与生成》(1991年)、《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2000年)、《回归实践论人类学》(2005年)、《杜威经验论美学的生态精神研究》(合著,2018年)、《生成与审美》(2021年)、《向美而生的人》(2022年)等多种。他关于人本生态美学的论述,已经成为当代生态美学中颇有影响的理论形态之一。在年届八旬之际,他又开始重读康德,在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中意外发现了阐述自然生成有机系统论的“自然辩证法”,并认为有机系统论本来就是一种生态学范式的思维方法,这就必然赋予康德美学以深厚的生态思维内涵,从而使康德美学成为当代生态美学的思想渊薮和理论根基。2024年恰逢康德诞辰3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哲学家对于美学的生态学化的开辟之功,《鄱阳湖学刊》策划推出曾永成教授的康德生态美学研究专辑,并委托广西民族大学龚丽娟教授对曾永成教授进行了学术访谈。访谈围绕康德美学的生态思维内涵及其与当代生态美学的关系展开。
作者简介:曾永成,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退休)(四川成都 610044);龚丽娟,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南宁 530006)
环境史研究
近半个世纪以来泛加勒比区域海洋污染的产生及其跨界影响
⊙陶万勇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泛加勒比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因石油及其碳氢化合物、固体废物、有毒物质和营养物等的污染而退化,不同种类的污染会在一地或多地发生。一国海洋污染不仅危害本国海洋经济发展,还会给毗邻国带去难以管控的跨界环境影响。该区域海洋污染的产生有三大源头:陆基活动是海洋污染最主要的成因,沿岸生活生产废物被有意无意排入海中,引发大规模污染;海洋活动如海底热液、石油钻井、燃气开采和过境航运等,以自然或人为的方式冲击着海洋生态环境;信风、洋流等特殊自然活动则进一步加剧了海洋污染的蔓延。海洋污染严重影响泛加勒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旅游业和渔业。泛加勒比区域海洋污染不只是区域问题,更是一个国际问题,应引起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和应对。
作者简介:陶万勇,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师资博士后(上海 200234)
美国户外广告牌监管的历史考察
——以1965年的《公路美化法》为中心
⊙王法刚 滕海键
【摘要】自20世纪初以来,美国的汽车保有和使用量迅速增加,导致了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几乎与此同时,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公路沿线的户外广告牌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景观环境,但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的监管。20世纪60年代,在环境主义兴起的背景下,约翰逊总统提出了“新保护主义”理念,并积极推动环保立法,《公路美化法》得以出台。然而,《公路美化法》通过后,户外广告牌的监管因面临着资金不足、行业抵制以及违宪指控等诸多挑战,最终并未取得实效。尽管如此,美国监管和治理户外广告牌的历史实践,以及1965年通过的《公路美化法》所体现的新的环境理念,至今依然值得关注。这些实践和理念一方面反映了美国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现代商业主义的强大影响。
作者简介:王法刚,渤海大学法学院讲师;滕海键,辽宁大学环境史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沈阳 110000)
环境法研究
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与现代环境法治的融合路径探析
——以广西金秀瑶族为例
⊙赵家新 袁翔珠
【摘要】民族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中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理念对于当前地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具有较大价值。广西金秀瑶族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涵盖保护山林、土地、水源和生态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思想先进、严守程序和重在效力等特色经验。当地瑶族人民通过石牌“老形式”讲现代“新规矩”,并在现代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方面使二者相互吸收补充,共同促进当地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目前当地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的适用与延续遭到了巨大挑战,民间习惯法并未得到应有重视,且当地民众现代法治观念缺失。为促进民族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与现代环境法治的有机融合,应当从立法上尊重习惯法存在的客观事实,建立起多元生态纠纷解决与严格赏罚机制,同时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实施普法宣传。
作者简介:赵家新,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 410081);袁翔珠,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广西桂林 541004)
生态批评
新时代文学书写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四个维度
⊙盖 光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巨大成就为文学提供了无尽的滋养。新时代文学努力延续中国百年文学乡土叙事的特点,同时也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全新色彩。新时代文学以极大的热情讴歌新乡村巨变,高质量再现了乡村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进程,开辟了新时代乡村自然书写的新境界。新时代文学扎根乡土大地和生命家园,赋予土地、山川、河流以新的风貌及功能,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画卷。新时代文学通过动物书写延伸对万物的关怀及惜爱,使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满含生命情怀。新时代文学塑造了千千万万的环保“铁军”形象,他们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创造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壮举。
作者简介:盖光,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山东淄博 255000)
学术综述
发掘族裔生态智慧 建设全球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与族裔生态智慧高端论坛综述
⊙生安锋
【摘要】2024年6月23日,生态文明与族裔生态智慧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及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世界生态文化组织(WEO,北京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世界文学与文艺理论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文学理论前沿》集刊、清华大学学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及国内10余所高校的60多位学者、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与会者从生态批评、共同体理论、后人类主义、疾病叙事、恐惧生态学、生生哲学等多种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外国文学中的多个文类如小说、诗歌、传记、科幻作品和戏剧等文本进行了深度探讨。其中,对欧美等国少数族裔生态智慧的发掘,是此次论坛的一大特色。
作者简介:生安锋,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低碳转型视角下的全球治理新态势与中国的实践进路
——第四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碳中和潮流下的全球治理新态势与能源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赖 昶 向文洁
【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讨全球治理动态及气候与能源治理新形势,第四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碳中和潮流下的全球治理新态势与能源转型”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6月15日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东北亚学院联合主办,山东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联合承办,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协办。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30位专家学者参会并发言。会议围绕“碳中和潮流下的全球治理新态势与能源转型”这一中心议题,从气候治理、能源转型、大国博弈、产业发展等视角出发,探讨了碳中和潮流下的全球治理新态势,中国治理参与的世界意义、机遇挑战以及实践进路等核心问题。
作者简介:赖昶、向文洁,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青岛 266237)
本期名家风采
《鄱阳湖学刊》征稿启事
主管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出版:《鄱阳湖学刊》编辑部
联系地址: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内(邮编:330077)
联系电话:0791-88596012
电子邮箱:pyhxk2009@163.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6-1307/X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4-6848
(文字和图片均由《鄱阳湖学刊》编辑部提供,转载请注明公众号来源)
相关链接:
值班编辑:刘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