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学刊》2024年第2期目次与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
主持人语
⊙郇庆治
比较视野下拉美超越发展理论的绿色经济主张及其当代启思
⊙刘 琦
【摘要】超越发展理论从一种“泛绿的”生态观出发,对拉丁美洲的原材料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批判,着重探讨了中左翼政府上台执政后榨取主义发展模式依然持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拉美地区超越发展困境的激进替代方案。超越发展理论当前还面临着诸多不足或挑战,因而不宜过分强调其成熟性和实践变革意义。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而言,超越发展理论对拉美激进“红绿”变革愿景的探讨与实践推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及其政治意涵,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前提性和重要性,以及实现此种转型对于重塑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刘琦,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 100875)
欧洲激进左翼党的绿色经济政策
⊙王聪聪 李佳琪
【摘要】欧洲激进左翼党因对社会基本经济议题长期持有共同的立场而形塑其核心政治认同和政党形象。苏联解体和中东欧剧变之后,一方面,大部分激进左翼党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去激进化过程,体现为基本经济立场有所缓和,但总体上仍坚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反对态度和对社会主义公正理念原则的捍卫立场,因而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左翼党;另一方面,大部分激进左翼党还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绿化”过程,体现为政治议事日程中对生态环境议题的逐渐吸纳及其地位的提升,尤其是强调工业化经济的社会生态化转型,但总体上显然并未根本改变或重塑激进左翼党的传统政治身份与政治形象。激进左翼党的“红绿”意识形态与战略转向,不是一个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历史过程,因而很难对其现实政治影响尤其是选举政治效果作出简单化的判断。
作者简介:王聪聪,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佳琪,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态资本化的内涵要义与路径构建
⊙李 强
【摘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背景下,资本逻辑不再主导生态资本化过程,资本与生态的根本矛盾不在于生态资源的货币化和经济价值化,而在于生态资源的部分经济化与资本化,因而社会主义的生态资本化有其正当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态资本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运用市场手段对特定的生态资源进行资金与物资投入,在生态资源存量非减化基础上实现生态资源货币化增值的过程。与其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相比,生态资本化具有整体性价值转化、降低折现率、外部成本内部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特定优势。生态资本分类及其清晰、可处置的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生态资本化的前提条件,其投资主体分为政府、企业、个人(家庭)和非政府组织等几种类型,生态环境资产的权属交易市场是其市场架构中的基础市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态资本化过程中,生态资本的增值主要源于利用生态资本进行生产带来的经济利润和生态资本稀缺性提升带来的价值增值两个途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态资本化的运行机制具有大尺度的资本化单位、基于生态韧性的总量控制、以价格为价值核算单位等特征。如何在保持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逐步构建起公平且可持续的生态资本市场与交易机制,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社会主义生态资本化的重点议题。
作者简介:李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 100081)
主持人语
⊙王治河
中国的生态文明政策是其文化活力的表现——许嘉璐与柯布对话实录
⊙于思群 整理
【摘要】文章系许嘉璐先生和柯布院士一次珍贵对话的实录,这是双方都“期待已久”的一次会面,主题围绕生态文明与中华民族复兴展开。柯布首先介绍了“生态文明”这一术语的发展沿革,认为“生态文明”这个提法是中国人的创举,是中国文化优越性的体现。他赞扬中国文化、制度的活力和生态潜力,同时指出西方在生态文明道路上的系统性失败及其根由。许嘉璐分享了中国人认识生态文明的过程,他个人的生态意识觉醒之路,以及他对学者、哲人之责任的领悟和承担。许嘉璐和柯布都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度生态的、有机的,是中国从事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巨大资源;生态文明之成败,关键在于教育,中国教育亟需变革。对话双方都对人类福祉和未来有着共同的关切,对人类社会重大终极问题有着长期的思考,对现实危机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持久的关注。
整理者简介:于思群,太初柯布未来家园(烟台丁字湾)发起人,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生态项目主任(山东烟台 265224)
论柯布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
⊙王俊锋
【摘要】生态危机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最大危机,关乎所有生灵的命运。怀着对生命的热忱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柯布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努力探寻生态危机背后的最终根源,从而指引人们走出生态困境,重新定位人类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纵观柯布的学术历程,怀特海哲学无疑是其批判现代性的手术刀,也是其建构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作为过程哲学的第三代传人,柯布对怀特海的机体哲学进行了生态向度最系统与深入的阐释与发展,是当今生态文明运动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对怀特海机体哲学的“事件”理论、“广义经验论”、“创生”范畴、“内在关系和价值”学说进行探析,有助于理解柯布建设性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根基和内涵,实现过程哲学与中国文化创造性的对话与融合,从而助推生态文明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
作者简介:王俊锋,浙江省温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浙江温州 325000)
共同体经济学之范式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黄 毅 管小其
【摘要】随着工业文明的式微,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式和框架在现实中受到最为严峻的挑战。生态文明呼唤经济学范式的变革。柯布和达利合著的《为了共同的福祉》是西方挑战新古典环境经济学的一面旗帜。该书通过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目标、假设前提、学科方法、政策工具等多方面的批判,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并以过程哲学为基底提出了构建“共同体经济学”这一新范式的具体设想。文章阐述并发掘了共同体经济学的当代意义和重要价值,提出在其理论范式的启发下继续探索中国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史观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学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黄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安徽合肥 230601);管小其,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海南三亚 572000)
生态文明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柯布生态文明教育观管窥
⊙樊美筠 刘 璐
【摘要】柯布对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学科崇拜、价值中立、经济主义、竞争和离土等倾向的尖锐批判,并深刻剖析了现代教育根源于现代西方实体哲学,其本质是为资本主义与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服务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现代教育的生态转型。柯布的生态文明教育观根植于怀特海后现代有机哲学,面向现实问题,超越学科崇拜,倡导反思性、热土教育及和谐教育,旨在培养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拥有生态智慧且胸中有情怀、手上有本事的生态人。柯布对中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寄予厚望,希望中国引领世界生态文明教育。
作者简介:樊美筠,史学博士,美国过程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柯布生态书院院长,全球生态教育联盟共同创始人;刘璐(通讯作者),教育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吴燚盛 陈 云
【摘要】生态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独树一帜的理论支系,共同体思想是其核心议题。生态后现代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出场语境包括蕴含有机思维的普遍相关性原理叙事、对二元论哲学思维的批判反思和谋求共同福祉的后现代生态文明愿景,地方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和宇宙共同体是其三个维度。生态后现代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绿色”初心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其“逆向论”“悲观论”“泛化论”等倾向值得警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为思想指导,充分发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
作者简介:吴燚盛,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云,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福州 350108)
⊙肖晓丹
【摘要】19世纪初,随着法国步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矿山开采、矿石加工与冶炼活动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与安全威胁。法兰西第一帝国于1810年颁布的《矿冶法》正式确认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以及开发特许权的授予方式,为国家规范矿冶活动奠定了基础。随后出台的《帝国矿业工程师团组织法》标志着技术官僚集团——矿业工程师团的诞生。作为矿政主管机关和矿冶业最高技术权威,帝国矿业团的核心中枢——矿务总委员会在环境风险评估,审议开矿和冶炼申请,以及安全卫生操作规程的制订、执行与监督等方面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优先满足工业需求的同时,矿务总委员会也会兼顾公共利益,因而与其他行政部门如省政府、林业署、路桥总委员会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歧。
作者简介:肖晓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四川成都 610207)
环境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周心玫 滕海键
【摘要】环境史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不同方面考察一战中的军事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自然环境在一战中扮演的角色、自然资源在战争期间发挥的作用以及战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多方面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迄今学界针对一战中自然环境与军事活动的关系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对以往一战史研究中忽视自然环境的局限作出了矫正,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局限,今后还需在地域、主题、环境要素以及战争的生态影响范围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作者简介:周心玫,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滕海键,辽宁大学环境史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沈阳 110000)
田园隐喻下美国生态批评的发展
⊙范锦熙
【摘要】美国生态批评由对自然写作中田园叙事的关注而起,发展至今已历经三个阶段。劳伦斯·布伊尔直接将美国文学称为“田园式”的。“田园”作为生态批评话语的起源,暗含多重意味,决定性地塑造着美国文学的批评指向。在对田园理想化的想象中,原始自然形态的荒野进入文学视野,美国人试图在荒野与文明的摇摆间找寻民族身份。但同时,“田园”作为一种被性别化的景观,在以男性凝视为核心的叙述中,掩盖的也是殖民的征服与环境的不公平分配。随着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环境正义等被纳入生态批评视野,“复乐园”式的美国田园神话破灭,民族文学的边界进一步拓宽,根植于当地的“田园”风格面向更广阔的世界。
作者简介:范锦熙,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 361005)
生态文体学研究13年:回顾与反思
⊙周文娟 陈攀西
【摘要】文章对近13年来国内外生态文体学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旨在汲取国外前沿研究成果的有益成分,促进生态人文学科之间的对话,为生态文体学本土化和生态意识提升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文章首先在讨论生态文体学四个定义的基础上,简要呈现了生态文体学发源、发端、发展三个阶段的概貌;接着重点对比评介了国内外生态文体学研究的总体特征、学术转向、代表学派、典型文献和学术活动;最后以作为应用生态语言学的生态文体学为范例,讨论了生态文体学本土建构的两种路径。
作者简介:周文娟,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丹麦南丹麦大学语言交流系访问学者;陈攀西,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80)。
本期名家风采
投稿须知
《鄱阳湖学刊》电子期刊已上线!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阅读
或点击下面链接阅读
https://book.yunzhan365.com/kojjl/mrzk/mobile/index.html?maxwidthtosmallmode=0&maxheighttosmallmode=0
《鄱阳湖学刊》征稿启事
《鄱阳湖学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生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期刊,以“传播生态思想,弘扬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为办刊宗旨,2009年7月创刊,中文版,双月刊。主要栏目有: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生态学术名家、生态人文社会科学专题研究(滚动推出,包括生态哲学研究、环境政治研究、生态经济研究、环境社会学研究、环境法研究、环境史研究、生态文化研究、生态美学研究、生态语言学研究、生态翻译学研究、生态批评等)、学术综述等。该刊于2018—2022年连续五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环境科学学科最受欢迎期刊,同时入选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并被世界知名EBSCO学术数据库全文收录,2023年荣获“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示范单位”称号。现所有栏目均对外开放,欢迎海内外学界朋友赐稿和荐稿。
主管主办: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出版:《鄱阳湖学刊》编辑部
联系地址: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内(邮编:330077)
联系电话:0791-88596012
电子邮箱:pyhxk2009@163.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36-1307/X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4-6848
(文字和图片均由《鄱阳湖学刊》编辑部提供,转载请注明公众号来源)
值班编辑:刘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