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资讯|《环境史》(Vol.12, No.3, 2007)·书评部分

文摘   2024-10-18 10:52   北京  



Environmental History

Vol.12, No.3, 2007

书评部分

页码:678-679

作者格雷戈里·马多克斯(Gregory H. Maddox

书名:《撒哈拉以南非洲:一部环境史》(Sub-Saharan Africa: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出版信息:圣巴巴拉、丹佛、牛津:ABC-CLIO2006年。(Santa Barbara, CA, Denver, and Oxford, England: ABC-CLIO, 2006.

书评作者埃里克·吉尔伯特(Erik Gilbert

摘要

格雷戈里·马多克斯是非洲环境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早期曾研究坦桑尼亚饥荒问题,后来主要从政治和社会视角研究资源问题。他撰写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一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环境视角梳理了南方古猿时期到旺加里·马塔(Wangari Maatha)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期间的非洲历史;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撒哈拉、塞伦盖蒂(Serengeti)以及东非和中非食物生产起源的个案研究,其中塞伦盖蒂是重点。该部分不仅讲述了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塞伦盖蒂的自然史和人类争夺土地使用权的历史,而且考察了人们对荒野的不同解释;第三部分是原始文献汇编,涵盖坦桑尼亚史、康拉德的《黑暗的心》(Conrad’s Heart of Darkness)的摘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文本等内容,还附有词汇表。对从事非洲环境史教学的人而言,该书非常有帮助。遗憾的是,该书只有精装本,定价偏高,用作教材有些昂贵。

页码679-681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 Lewis) 

书名:《发明全球生态学:追踪印度的生物多样性理想,19471997》(Inventing Global Ecology: Tracking the Biodiversity Ideal in India, 1947-1997

出版信息:雅典:俄亥俄大学出版社,2004年。(Athens: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04.

书评作者托马斯·罗伯逊(Thomas Robertson

摘要

生态学家声称自己是自然的代言人,由此获得了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公园和保护区来重新配置景观的权力。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代表了谁的利益?刘易斯的《发明全球生态学》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该书考察了1947—1997年印度的生态学和生态学家的历史,并以印度北部珀勒德布尔(Bharatpur)湿地国家公园和接受过哈佛大学生态学训练的学者马达夫·加吉尔(Madhav Gadgil)为例,说明生态学家重新配置景观的不同方式。在此基础上,该书重点以印度著名鸟类科学家萨利姆·阿里(Salim Ali)为例,说明生态学可以将东西方世界连在一起。在该例中,首先将生态学带到印度的不是英国人而是阿里,阿里在德国接受的生态学训练,他和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关系密切。所以,刘易斯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用来理解科学全球化的国家视角。托马斯·罗伯逊认为,该书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同时也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值得深入地阅读。

页码681-682

作者凯特·肖沃斯Kate B. Showers

书名:《帝国沟壑:莱索托的土壤侵蚀和保护》(Imperial Gullies: Soil Erosion and Conservation in Lesotho

出版信息:雅典:俄亥俄大学出版社,2005年。(Athens: University of Ohio Press, 2005.

书评作者柯克·阿登·霍庇(Kirk Arden Hoppe

摘要

该书考察了莱索托的土壤侵蚀、殖民地经济、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土壤保护计划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造成了土壤侵蚀,所实施的土壤保护计划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作为土壤学家,凯特·肖沃斯使用了25年的土壤测绘地图以及相关的档案和口述史料,将土地、植被、天气和国家以及国际经济政策结合起来,透彻地分析了莱索托境内沟壑的形成。该书认为,沟壑的存在一方面证明了过去土壤保护计划的失败,但另一方面也为土壤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模型和数据。这是一本优秀的环境史个案研究作品,提出了关于环境科学和环境历史关系的重要问题,是对莱索托史学的有益补充。


页码:682-683

作者:戴维·蒙哥马利(David R. Montgomery

书名:《泥土:文明的侵蚀》(Dirt: The Erosion of Civilizations

出版信息:伯克利,洛杉矶,伦敦:加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Berkeley, Los Angele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书评作者:A.M.曼尼恩(A. M. Mannion

摘要:

泥土是土壤的另外一种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泥土不仅是环境和文化变化的记录者,同时也能影响环境和文化。该书首先提醒人们注意土壤的重要性,尤其不能低估它在维持生命方面的作用。随后的章节分析了土壤成分以及受自然界其他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最后一个冰河时代农业开始传播、从中国经地中海到南美洲的古代文明兴衰中土壤和农业起的作用、16-18世纪食物在欧洲向新大陆扩张时的作用等问题,还讨论了世界范围内土壤退化的情况,并提出了土壤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物需求的问题。这是一本趣味性强、价格亲民的优秀著作,值得人们阅读。


页码:683-684

作者:戴维·比林顿,唐纳德·杰克逊(David P. Billington and Donald C. Jackson

书名:《新政时代的大坝:工程和政治的交汇》(Big Dams of the New Deal Era: A Confluence of Engineering and Politics

出版信息:俄克拉荷马州诺曼: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2006年。(Norman, Oklahom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6.)

书评作者:卡尔·布鲁克斯(Karl Brooks

摘要

这是一部探讨权力和水关系的著作。20世纪30年代早期到60年代中期,美国的许多河流上出现了巨大的水坝。许多学者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戴维·比林顿与唐纳德·杰克逊合著的《新政时代的大坝》便是其中之一。该书认为,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政府实施的新政,将地方需求和国家财政结合起来,为了对抗大萧条而实施的公共工程点燃了人们重塑河流的热情,由此彻底改变了水坝建设的范围、规模和后果。面对越来越多的关于水坝价值的争论,该书倾向于支持水坝建设,并认为建设水坝期间产生的环境代价无法预料。不过,该书主要使用二手文献,未能提供新史料,有关罗斯福新政对河流和联邦保护政策转变的影响研究不够深入。卡尔·布鲁克斯认为,对那些思考权力和水之间复杂关系的人而言,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撰写的《帝国之河》(Rivers of EmpireNew York, 1985)一书非常值得推荐。


页码:685-686

作者:马克·杰罗姆·沃尔特斯(Mark Jerome Walters

书名:《寻找神圣的乌鸦:夏威夷岛的政治和灭绝》(Seeking the Sacred Raven: Politics and Extinction on a Hawaiian Island

出版信息:华盛顿特区:岛屿出版社,2006年。(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6.

书评作者:詹姆斯·普里查德(James Pritchard

摘要

这是一本有关濒危物种保护的优秀著作。夏威夷岛的居民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出现在俯瞰着整个太平洋的悬崖上,夏威夷乌鸦则充当了保护灵魂的角色。沃尔特斯以这个故事为背景,分析了夏威夷乌鸦从野外消失的历程,并提出了谁来保护乌鸦的问题。作者在介绍夏威夷乌鸦自然史的基础上,认为引进的老鼠和猫鼬等外来物种严重威胁了乌鸦的生存。在解决夏威夷乌鸦濒临灭绝的问题上,由于未能保护乌鸦栖息地,牧场主、科学家、非营利组织、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the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等群体的各种尝试最终无果而终。2002年,一位野生生物学家在野外发现了最后一对夏威夷乌鸦。沃尔特斯在本土文化和土地之间建立起引人入胜的关系,将过去和现在、科学和保护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引人注目同时又令人悲伤的故事,一个充满人类弱点和科学不确定性的故事。总体而言,该书对濒危物种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


页码686-687

作者约翰·尼尔森John Nielsen

书名:《秃鹫:徘徊在灭绝边缘—巨鸟的生活和时代》(Condor: To the Brink and Back-The Life and Times of One Giant Bird

出版信息:纽约:哈珀柯林斯,2006年。(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6.

书评作者:小马克·巴罗Mark V. Barrow, Jr

摘要

这是一本有关保护濒危物种秃鹫的著作。乍一看,加利福尼亚秃鹫不会成为濒危物种,因为它长相丑陋,而且以各种动物尸体为食物。但凭借9英尺半的翼展,一次性翱翔数英里的能力,以及与荒野栖息地的联系,这个充满魅力的物种还是极易成为许多美国人捕获的目标。事实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秃鹫就成为科学家广泛研究的第一批濒危物种之一。环境记者约翰·尼尔森以此为题,撰写了这部充满激情、可读性强、内容广泛的作品。《秃鹫》一书考察了土著印第安人以及后来的欧美人猎杀秃鹫的史实,介绍了国家奥杜邦协会(the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秃鹫研究专家卡尔·科福德(Carl Koford)为保护秃鹫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分析了圈养繁殖计划的成效。该书揭示了人们围绕这只陷入困境的秃鹫而引发的激烈辩论,尽管对目前的保护进展充满热情,但在回答秃鹫恢复计划最终能否成功的问题时,尼尔森仍然保持着记者客观公正的职业本能。


页码687-688

作者威廉·布莱恩特·洛根William Bryant Logan

书名:《橡树:文明的框架》(Oak: The Frame of Civilization

出版信息:纽约和伦敦:W.W.诺顿公司,2005年。(New York and London: W.W. Norton and Company, 2005.

书评作者洛瑞·维尔马斯Lori Vermaas

摘要

树木是食物来源、建筑材料,是人类文化形成的核心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树木创造了人。洛根的《橡树》一书,从自然和文化的角度研究了树和人的相互关系。该书共七章。前两章是树的社会史,考察了人类早期与树相关的各种仪式以及树对姓氏的影响;第三章考察了狩猎采集时期作为食物的橡树;第四章和第五章考察了作为木材、皮革、渔船材料的橡树;第六章和第七章考察了树的自然史。洛根对橡树充满了敬意,认为橡树不需要特殊的生存环境便可成活,没有哪一种树比橡树对人更有用。让洛根感到惋惜的是,现代社会的批量生产模式使得人们无法真正欣赏橡树。该书语言优美,易于为大众读者接受,但有时对细节描写过多。


页码688-689

作者:布鲁斯·赫尔(Bruce R. Hull

书名:《无限自然》(Infinite Nature

出版信息: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6年。(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6.

书评作者迈克尔·纳尔逊,瑞安·泰勒Michael P. Nelson and Ryan Theiler

摘要

该书从学理上探讨自然,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证明存在着许多种自然,如涉及到群落的生态自然,涉及到征服和支配的精神自然,涉及到衡量土地健康的健康自然等。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在向公众阐释有关自然的各种概念。总体而言,作者实现了这个目标。该书的第二个目标是第一个目标的必然结果,那就是如何避免自然的多元主义困境。按照赫尔的论述,如果的确存在许多种自然,那么人们会面临优先考虑或者选择哪种自然的问题。虽然赫尔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自然的多元性,在引言中他也表示不会不加批判地接受所有的自然,认为自然的多元化困境可以通过开放决策空间使许多声音合法化来解决,但他未能说服读者,为什么或如何让其中一些声音应该被驳回,而另一些声音应该被接受。总体而言,他并未成功实现第二个目标。不过,这种失败较为常见,并不值得人们特别在意。


页码690-691

作者J. E. ·斯泰格(J. E. de Steiguer

书名:《现代环境思想的起源》(The Origins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Thought

出版信息:图森:亚利桑那大学出版社,2006年。(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2006

书评作者:斯蒂芬·卡特克利夫(Stephen H. Cutcliffe

摘要

该书由亚利桑那大学自然资源经济学和政策学教授斯泰格所著,深入探讨了1962年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后的十年间,对美国环保运动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批核心作家。这本书是作者早期作品《环保主义时代》(The Age of Environmentalism)的修订版,适合大学课堂使用。对于书中所研究的14位作家,斯泰格提供了每位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对其主要著作的文本分析,并探讨了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公众接受度。总之,这本书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环境理念及其对公众的影响。


页码691-692

作者:约翰·埃尔德(John Elder

书名:《瓦隆布罗萨朝圣之旅:追随乔治·帕金斯·马什的足迹从佛蒙特到意大利》(Pilgrimage to Vallombrosa: From Vermont to Italy in the Footsteps of George Perkins Marsh

出版信息:夏洛茨维尔和伦敦: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2006年。(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6

书评作者马可·阿米罗Marco Armiero

摘要

约翰·埃尔德试图将马什的名著《人与自然》(Man and Nature)与他所游览和生活过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埃尔德向我们提出的这场朝圣之旅,实际上也是一次穿越历史、地理、记忆与身份的探索之旅。近十年来,意大利“发明”了一种新型公园:它被称为 “文学公园”(literary park),旨在将诗人和作家的作品与其创作环境相连。遗憾的是,至今尚未有专门纪念马什的文学公园,这可能是因为他的作品过于凸显美国的视角,或者他的灵感鲜少源自意大利。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约翰·埃尔德的朝圣之旅揭示了一种文化和保护实践的矛盾,这种矛盾根植于对自然与历史界限的僵化认知。


页码692-693

作者布莱克·哈里森Blake Harrison

书名:《佛蒙特视角:旅游业与美国乡村景观的形成》(The View from Vermont: Tourism and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Rural Landscape

出版信息:佛蒙特州伯灵顿、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和伦敦:佛蒙特大学出版社和新英格兰大学出版社,2006年。(Burlington, VT, Hanover, NH,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Vermont Press and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2006

书评作者亚伦·夏皮罗Aaron Shapiro

摘要

该书深入探讨了20世纪旅游业如何重塑佛蒙特的乡村景观和身份认同。作者哈里森指出,乡村工作和休闲模式、概念的变化,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互动模式以及他们对乡村景观的感知。但哈里森通过分析报纸来洞察当地居民的情感,这不禁让人质疑这些出版物是否真正全面反映了社区的多元声音。同时,书中对青少年夏令营的讨论略显不足,这些夏令营在塑造人们对佛蒙特州看法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值得在工作与休闲关系的框架内进行分析。但瑕不掩瑜,该书不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新英格兰旅游业的窗口,还以佛蒙特州为例,深入探讨了旅游业如何影响现代美国文化和社会中的景观、身份以及工作与休闲关系。


页码693-694

作者克里斯托弗·约翰逊Christopher Johnson

书名:《这片宏伟壮丽之地:白山的荒野遗产》(This Grand and Magnificent Place: The Wilderness Heritage of the White Mountains

出版信息:达勒姆:新罕布什尔大学出版社,2006年。(Durham: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Press, 2006

书评作者布莱克·哈里森Blake Harrison

摘要

该书深入探讨了新罕布什尔州白山荒野政策与观念的演变历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每部分包含两至六章。第一部分概述了美国原住民、殖民者以及早期英裔美国定居者在新英格兰沿海和新罕布什尔州北部的活动历史。第二部分讨论了美国文化中对荒野态度的重大转变,即从最初的消极和实用主义视角,逐渐转向更加注重审美和赞赏的立场。第三部分记录了公众对荒野保护(包括地区和国家层面)支持度的提升,以及20世纪6070代联邦荒野政策的实施。但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倾向于仅从表面理解“荒野”、“保护”和“环境保护主义”等关键概念,而没有深入探讨这些术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复杂性。


页码695-696

作者威廉·巴里拉斯William Barillas

书名:《中西部田园:美国腹地文学中的地方与景观》(The Midwestern Pastoral: Place and Landscape in Literature of the American Heartland

出版信息:雅典:俄亥俄大学出版社,2006年。(Athens: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06

书评作者约翰·坎布勒John T. Cumbler

摘要

威廉·巴里拉斯深入探究了中西部田园作家与美国中北部土地间错综复杂的联系,通过对从威拉·凯瑟Willa Cather到吉姆·哈里森Jim Harrison)等一系列作家的研究,揭示了他们作品中浪漫主义理想与实用主义进步之间的鲜明张力。在书评作者看来,这是一种研究中西部地区作家的有趣方法。作为一名环境史学家,书评作者通过田园作家来了解文化或个人如何看待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环境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书评作者探究文本背后反映的自然世界观。书中所探讨的大多数作家都与中西部土地有着不解之缘,然而,书评作者更加期待该书作者能进一步深化对作家与土地关系的研究,而非仅仅聚焦于作家与其学科和艺术传统的联系。


页码696-697

作者迈克尔·洛根Michael F. Logan

书名:《沙漠城市:菲尼克斯和图森的环境史》(Desert Cities: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Phoenix and Tucson

出版信息:匹兹堡:匹兹堡大学出版社,2006年。(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2006

书评作者凯瑟琳·布鲁斯南Kathleen Brosnan

摘要

迈克尔·洛根巧妙地将环境、城市发展和西部历史融为一体,细致描绘了亚利桑那州城市间的竞争图景。他不仅探讨了塑造城市历史的创业精神,还突出了其他关键因素对城市不同增长轨迹的影响,如自然环境、社区文化和种族构成。菲尼克斯受益于索尔特河(Salt River),其流量是图森的圣克鲁斯河(Santa Cruz River的四倍。而图森则缺乏类似菲尼克斯的坝址资源,主要依赖地下水。此外,在20世纪初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图森的西班牙特色与菲尼克斯的盎格鲁特质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点在两地的发展轨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洛根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以更全面地理解城市发展背后的复杂因素。


页码697-698

作者保罗·萨宾Paul Sabin

书名:《原油政治:加州石油市场(1900-1940)》(Crude Politics: The California Oil Market, 1900-1940

出版信息:伯克利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书评作者迈尔纳·圣地亚哥Myrna Santiago

摘要

该书不仅探究了加州如何成为一个石油驱动的州,而且从人们更熟悉的石油生产和消费对环境影响的场景(污染、环境退化、全球变暖)进行追溯,来考察石油公司最终是如何如此彻底地改变加州的?作者认为,将这一切归咎于自由市场、供需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传统答案是不准确的。相反,是政治力量塑造了石油工业的发展。萨宾强调,环境史的底层实际上是强硬政治的战场,是人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和推动美好生活愿景而进行的激烈斗争。他通过分析四个对加州石油市场至关重要的因素——所有权政治、权力的行使、监管和执法、以及高速公路的政治和融资——揭示了“看不见的手”在其中的复杂作用。


页码698-699

作者凯瑟琳·艾肯Katherine G. Aiken

书名:《爱达荷州的邦克山:一个伟大矿业公司的兴衰史(1885-1981)》(Idaho's Bunker Hill: The Rise and Fall of a Great Mining Company, 1885-1981

出版信息:诺曼: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2005年。(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05

书评作者丽莎·布雷迪Lisa M. Brady

摘要

艾肯以采矿是美国西部历史的核心为前提,将邦克山描述为该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和复杂资本扩张的原型”。与那些专注于19世纪西部采矿史的研究不同,该书着眼于20世纪,当时环境条件成为当地与联邦机构、工人与企业主之间紧张关系的主要根源。艾肯指出,邦克山的矿工、管理者以及市场不仅与爱达荷州北部的景观和资源紧密相连,而且与该地区、整个美国乃至全球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艾肯将邦克山的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书中的一章中得到深入探讨。该书是一项重要的研究,特别受到采矿史和劳工史学者的青睐,同时也吸引了对爱达荷州以及西部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本期链接

https://www.jstor.org/stable/i25473127



期刊信息


《环境史》于 1996 年问世,是之前出版的几种期刊的延续与综合:从《环境评论》(Environmental Review,1976—1989 年)到《环境历史评论》(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1990—1995 年);从《森林历史通讯》(Forest History Newsletter,1957—1974 年)到《森林史杂志》(Journal of Forest History,1974—1989 年),再到《森林与保护史》(Forest & Conservation History,1990—1995 年)。在此基础上,《环境史》得以更好地发展。


《环境史》是世界一流的环境史学术期刊,也是该领域的权威期刊。该期刊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代表美国环境史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和森林史学会(Forest History Society)出版,每年四期,汇集了来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关系。


现任主编:史蒂芬·布莱恩(Stephen Brain)、马克·赫尔西(Mark D. Hersey)


往期链接

《环境史》(Vol.12, No.2, 2007)·书评部分

《环境史》(Vol.12, No.4, 2007)·论文部分



内容整理| 李超 张茜

值班编辑|张茜


绿色公众史学
绿史中心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马来西亚企业与环保组织共建共享,旨在探索高校如何开展聚集于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公众史学科建设,企业和社会如何践行、传播环保与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