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资讯|《环境史》2024年第29卷第2期·论文部分

文摘   2024-06-25 13:59   北京  



Environmental History

Vol. 29, No. 2, 2024

论文部分

Note from the Editors


页码:251-253

作者:史蒂芬·布莱恩(Stephen Brain)、马克·赫尔西(Mark Hersey)、凯瑟琳·邓洛普(Catherine Dunlop)、莎拉·斯坦福-麦金太尔(Sarah Stanford-McIntyre)、弗雷泽·利文斯顿(Fraser Livingston

摘要:

1974年上映的电影《唐人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洛杉矶富豪“诺亚”(Noah Cross)秘密转变水流去向,采取手段将土地以低价买入,赶走了洛杉矶北部需要用水的农民,还谋杀了反对他的水电局工程师“莫瑞”(Hollis Mulwray),最终正不胜邪。电影借鉴了洛杉矶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欧文斯河谷(Owens Valley)水争,但它扭曲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真相的理解。电影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欧文斯谷的水资源被洛杉矶这个远方的帝国化都市秘密盗取,电影还把腐化浪费的都市用水与纯洁无害的农业用水对立起来,但这些文化和环境的假设并不总是正确的。环境史惯于从侧面分析历史,挑战一系列似乎毋庸置疑的假设,这是该期《环境史》各篇论文的共同点。


Articles


页码:254-280

作者:切莉·莱昂纳迪(Cherry Leonardi

标题:《“出奇不显眼”的大象:19世纪南苏丹象牙商品边疆的跨物种构建与争斗》("Extraordinarily Inconspicuous" Elephants: The Interspecies Constitution and Contestations of the Ivory Commodity Frontier in Nineteenth-Century South Sudan

摘要:

以往对19世纪南苏丹象牙贸易的历史书写中,大象显得出奇不显眼。按照环境史学者杰森·摩尔(Jason Moore)的观点,19世纪南苏丹的象牙贸易是“早期商品边疆”的案例,在前工业社会中,经过商品化的过程,土著劳动和大象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遭到占有、贬值和掩盖。但作者认为在这种观点之下,“土著”和“自然”只是作为资本主义势不可挡之扩张的受害者而出现,却未能突出他(它)们在商品化过程中的能动性角色。这篇文章聚焦于大象,不仅揭示其参与构建苏丹象牙贸易的结构与地理分布的角色,而且发掘原住民的能动性,还探讨有关象牙商品化的复杂跨物种关系,认为此关系对象牙的商品化发挥着促进和限制的双重影响。大象的行为使得商人依赖于土著猎人和中间人,畜牛则刺激了这些人的象牙交换。南苏丹商品边疆的大象、殖民者、原住民和牲畜之间的张力,最终限制了该商品边疆的地理延伸范围及其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转变程度。
文章首先参考当地人的口述材料,叙述了苏丹原住民与畜牛、大象之间的关系。然后,作者具体探讨了大象对象牙边疆的塑造作用,以及土著跨物种价值体系中对大象的认知如何对象牙的商品化产生了促进和限制的双重影响。最后,作者给出总体性结论,认为通过关注资源之所来源的生物,有助于揭示其商品化过程中更为复杂的特性,也有助于了解跨物种关系在构建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页码:281-306

作者:塞巴斯蒂安·伦德斯廷(Sebastian Lundsteen

标题:《阴影地带、环境正义与污染的湮灭》(Shadow Places,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the Submergence of Pollution

摘要:

这篇文章分析了丹麦公司科麦农(Cheminova)为其环境污染辩护的说辞。多年以来,该公司在不同地区制造关于污染的话语,将污染描述为必要、可管理和可容忍的,从而为其排污辩护。公司使用“湮灭”(submergence)批评的策略,通过使污染行为常规化(normalize)和外部化(externalize)来抵消批评声音的影响。
文章首先追溯了科麦农在20世纪前中期的历史,在其建立之初,公司先后将污染问题转变为在哪里排污以及可以排多少污的问题,并宣扬对人口过剩前景引发饥荒的担忧,实现了污染的常规化、隐蔽化和正当化,而有关毒性和化学暴力的不合理分配的批评,却被湮没了。随着20世纪70年代丹麦环境意识和立法的发展,科麦农努力树立起自己绿色的形象,并借国际化将污染行业转移到监管较松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科麦农的行径也开始遭到反对,在丹麦,反污染者起初利用本地知识对抗公司,后来转而与生物学专业学生合作调查,在丹麦国内获得一定反响;在印度,更严重的污染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反对。但在这两个事件中,公司都用存在漏洞的科学调查自证清白,还在印度发表了带有全球南北方之间歧视性等级体系之色彩的论调,即污染是实现穷国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而随着经济增长,污染就会减少,并且将杀虫剂使用者缺乏教育视为问题之所在。


页码:307-333

作者:乔纳森·威廉姆斯(Johnathan Williams

标题:《瞄准改革:美国的超级基金、“工业园区”和污染解决方案》(Targeting Reform: Superfund, Industri-Plex, and Pollution Remedi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摘要:

该文关注马萨诸塞州沃本(Woburn)的“工业园区”(Industri-Plex)超级基金场地的改革。“超级基金法”全称为《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 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 CERCLA),旨在监管美国与危险废物相关的棕地,以所有污染者应为其所造成的污染负责为原则。它于1980年获通过,后屡屡引发争议,也多次变动。文章揭示了“工业园区”在“超级基金法”的立法与改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促使美国在20世纪后期开创了一种解决各处棕地问题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公私合作和经济增长,为屡受批评的超级基金法提供了出路。其作用不再仅限于清理危险废物,还通过棕地治理而扩充了经济与政治利益。
1968年,开发商在沃本的这片工业废物填埋区之上建起名为“工业园区128”的商业区,但地下的致癌化学物质不断渗入当地的地表与地下水中,并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健康,乃至推动了“超级基金法”的立法。随着该法的实施陷入一系列困境,“工业园区”又成为进一步革新的试验田。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工业园区”内的塔吉特百货(Target)开业,还完善了该处的道路交通设施,较好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这一重建模式也得到此后各届执政政府的公认和推广。但这一模式仍存在局限,招商难依然是令各地困扰的问题,而“工业园区”的毒性印迹正逐渐被淡化。作者寄望于建设一个彻底让污染者承担经济责任,并以人类和生态健康的长远利益(而非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模式。


Gallery Essay


页码:334-359

作者:史蒂芬·布莱恩(Stephen Brain

标题:《环保也“疯狂”》(Environmentally Mad!

摘要:

这篇文章追溯了1960年到2002年间在《疯狂》杂志上有关环保的讽刺图画。《疯狂》杂志是20世纪下半叶至2018年停刊之前全美最流行的讽刺画杂志之一。从遍布该杂志的环保主题讽刺画中,作者发掘了其中折射的环境政治变迁。它们表明,存在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两党政治中的环保共识,在后来终究破裂,此后至今的美国环保主义思潮和运动呈现出深刻的党派属性。
早期的环保主题讽刺画,把“我们所有人”视为造成环境问题之源,许多讽刺画蕴含了马尔萨斯主义的主题。但到70年代中期以后,杂志逐渐明确了环境问题的责任方,在依旧强调集体责任的同时,对能源巨头、高污染工厂、汽车制造商等大企业,以及权势在握者的针对性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凸显。杂志的读者从环境破坏的行为者转变为受害者,环保也越来越变成一个以分裂而非团结为特征的问题。在经历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环保主题的低潮后,1982年以后的环保主题漫画开始带有鲜明的党派特征,特别常见的是对美国执政政府环保政策的抨击。上世纪最后20年中,共和党对环保问题转向激烈反对,这影响到《疯狂》杂志的上述转变。

In Memoriam: Julia Obertreis

页码:360-363

作者:克里斯特恩·比奇塞(Christine Bichsel

摘要:

作者写此文以纪念刚刚离开我们的茱莉亚·奥伯特雷斯(Julia Obertreis1969-2023)教授,这位教授在东欧和欧亚环境史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她生于德国,在柏林和圣彼得堡接受高等教育。在她涉足环境史后,主要研究1860年至1991年俄(苏)在中亚干旱地区的棉花种植与灌溉,尤为关注当时不被重视的历史连续性,还将搜集材料的范围扩及中亚国家的档案馆,并重新认识了藏于莫斯科的档案。教授的研究既注重细节,又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理论。
作者还深情回忆了自己与教授之间的故事,两人之间不仅共享对中亚灌溉和社会学理论的共同学术兴趣,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过研究进路却并不雷同,但也相得益彰。在最后的日子里,两人成为并肩与病魔作战的伴侣,是不灭的学术兴趣之火维持着斗志。逝者临终前仍忘不了在波罗的海沙滩上漫步的日子,海水如同中亚之水一样,将带着她们共同的学术志趣与美好回忆奔流不息。


本期链接:

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toc/eh/2024/29/2






1996EnvironmentalReview19761989EnvironmentalHistoryReview19901995ForestHistoryNewsletter19571974JournalofForestHistory19741989Forest&ConservationHistory1990199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Forest History Society


现任主·Stephen Brain·西Mark D. Hersey


· 往期链接 ·


《环境史》(Vol.8, No.1, 2003)·书评部分

《环境史》(Vol.7, No.3, 2002)·书评部分



内容整理|郭天悦 

值班编辑|张译方


绿色公众史学
绿史中心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马来西亚企业与环保组织共建共享,旨在探索高校如何开展聚集于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公众史学科建设,企业和社会如何践行、传播环保与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