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然与英格兰人大移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环境与历史》(Nature and the English Diaspora: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作者:托马斯·邓拉普(Thomas R. Dunlap)
书评作者:罗宾·温克斯(Robin W. Winks)
页码:474-475
提要:
邓拉普探讨了科学对现代工业社会自然观念的影响,对科学史与环境史具有重要贡献。他用两章的篇幅描述了自然史在19世纪的发展。通过研究进口鸟类、哺乳动物以及时髦的体育狩猎活动,他重点介绍了定居者为适应新环境所做的尝试。邓拉普随后谈到了移民扩张的后果,将扩张期定为大约1880年至1930年,并研究了定居者如何认识到他们的行动和知识的局限性,这种认识极大地推动了保护运动的兴起。他还描述了人类与自然互动的知识的制度化。最后,该书对应用生态学和大众文化进行了研究。邓拉普承认,他对加拿大和新西兰的评价不高,前者是因为其故事与美国交织在一起,后者是因为其社会规模太小,不足以支持独立对话。但书评人不同意该判断,因为该书没有使用关于新西兰国家形成的丰富的新学术成果,也没有对加拿大和美国的政府土地管理政策进行比较研究。
书名:《贪得无厌:美国与热带世界的生态退化》(Insatiable Appetit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cological Degradation of the Tropical World)
作者:理查德·塔克(Richard P. Tucker)
书评作者:戴维·佩因特(David S. Painter)
页码:475-476
提要:
理查德·塔克认为,美国影响热带世界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投资、技术和组织能力以及消费需求。在美国消费经济对热带资源贪得无厌的驱动下,美国公民和企业在20世纪热带世界的变革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塔克通过对大量二手资料的深入研究,重点介绍了美国对热带产品食糖、香蕉、咖啡、橡胶、牛肉和木材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作物的引进是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的,并导致土地退化。生态变化与社会变革相伴而生,因为热带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通常会导致土地占有模式的转变、土著居民的流离失所以及贪婪的地方精英势力的巩固。大多数美国消费者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消费模式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虽然书中的许多内容对环境史学家来说并不新鲜,但它通过将大量重要资料汇集成一本研究报告,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叙述。
书名:《待售的天堂:一个自然的寓言》(Paradise for Sale: A Parable of Nature)
作者:卡尔·麦克丹尼尔;约翰·高迪(Carl N. McDaniel and John M. Gowdy)
书评作者:J.R.麦克尼尔(J. R. McNeill)
页码:476-478
提要:
西太平洋岛屿瑙鲁位于赤道以南,远离任何大型陆地,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却深深地卷入了世界经济,其原因就在于磷酸盐。该书探讨了瑙鲁的历史,以及现代瑙鲁的磷酸盐开采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作者认为,直到1798年第一艘捕鲸船到访之后,瑙鲁开始融入更广阔的世界。19世纪,瑙鲁的变化并不剧烈,但在磷酸盐开采开始后,一切都变得更糟了。瑙鲁于1888年被德国认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澳大利亚管理。1968年,瑙鲁岛独立,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十字路口,因为此时的瑙鲁人本可以决定不再继续依赖磷酸盐出口,但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选择继续维持不可持续的经济,因为这样做能带来经济回报。作者认为,世界经济是由市场因素驱动的,而市场因素并没有适当考虑生态问题。该书的历史研究过于单薄,但在环境研究入门课程中,该书颇有价值,其中关于地球生命进化、生态经济学、气候变化前景和环境伦理学的段落很可能会受到欢迎。
书名:《环卫城市:从美国殖民地时期直到现在》(The Sanitary City: Urban Infrastructure in America from Colonial Times to the Present)
作者:马丁·梅洛西(Martin V. Melosi)
书评作者:马克·罗斯(Mark H. Rose)
页码:478-480
提要:
该书以知识和政策为导向,阐述了城市领导者为控制建筑环境和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做出的努力。梅洛西的叙述重点是那些从殖民地时期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医生、工程师和政治家。直到19世纪,城市居民才开始寻求建造自来水厂。关于人类健康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理念促使美国城市居民及领导人开始寻找提供纯净水、清除废物和处理垃圾的方法。美国内战期间,医生及其助手在处理士兵疾病方面的经验使卫生理念更加具体化。大约从1880年开始,细菌学在医生、工程师和政治家中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从卫生网络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领导者对供水、下水道和垃圾系统的建设和运营进行了规划。然而,联邦和地方的开支往往跟不上向远郊延伸供水和排污系统的需求,领导人也无法找到安全、廉价的方法来处理堆积如山的垃圾。该书的出版鼓励我们展望下一代以环境和城市为导向的学术研究。书名:《容许剂量:二十世纪辐射防护史》(Permissible Dose: A History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塞缪尔·沃克(J. Samuel Walker)
书评作者:雅各布·达尔文·汉布林(Jacob Darwin Hamblin)
页码:480-481
提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辐射防护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被批评未能保证公众免受辐射的有害影响。塞缪尔·沃克在书中根据档案材料对美国辐射防护的争议进行了有价值的概述。他断言,关于放射性影响的科学知识的模糊性导致了公众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尖锐冲突。沃克不愿意批评原子能委员会(Atomic Energy Commission)的行为。在他看来,委员会的大多数做法都符合当时的医学标准。沃克旨在找出辐射防护政策变化的科学和政治根源。他首先简要概括了二战前已知的放射性危险,然后描述了物理学家为限制人类接收有害辐射量所做的尝试。沃克解释了一些重大争议,如核电争议、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与环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之间的管辖权争议,以及对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的争论。沃克将公众视为消息不灵通但却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群体,政策制定者往往不得不对公众做出回应。他对政策谈判的细枝末节给予了大量关注,如术语、分析模型和数据解读。书名:《探寻自然的秩序》(Finding Order in Nature: The Naturalist Tradition from Linnaeus to E.O. Wilson)
作者:保罗·劳伦斯·法伯(Paul Lawrence Farber)
书评作者:克里斯·杨(Chris Young)
页码:482-483
提要:
科学史学者常常感叹其他历史领域的学者在讨论科学的实践和理论发展时缺乏严谨性。与此同时,科学史学者却很少对这些发展进行阐述。该书对填补这项空白很有价值。它是对18世纪至今博物学家所做努力的调查。该书的叙述范围是国际性的,因为它通过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跟随自然科学家的比较考察工作而展开。每一位博物学家的文化背景都揭示了自然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在前四章中,法伯生动地讲述了林奈等多位早期博物学家如何寻找自然界的内在秩序并将其理论化。他还介绍了探险家、收藏家、博物馆馆长、大众展品设计师和赞助人的贡献。在第五章至第七章中,读者将看到达尔文早期关于物种问题的工作,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物学在进化论思想基础上的发展。在最后两章,法伯将视角转向20世纪,讨论了继续开展自然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虽然法伯没有在书中的任何一个独立章节专门讨论保护或环境问题,但他在适当的地方明确了这些问题与自然史之间的联系。
书名:《威廉·巴特拉姆与美国南方边疆的革命》(William Bartram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on the Southern Frontier)
作者:爱德华·卡欣(Edward J. Cashin)
书评作者:夏洛特·波特(Charlotte M. Porter)
页码:483-484
提要:
1791年,博物学家威廉·巴特拉姆(1739—1823年)出版了一本游记,记述了他游历美国大江南北的经历。巴特拉姆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他的书在旅行很久之后才在费城出版,将一个多世纪以来贵格会对东南部的观察推向了高潮。巴特拉姆的旅行始于英国医生约翰·福瑟吉尔(John Fothergill)委托他进行的一次采集之旅——巴特拉姆要采集适合福瑟吉尔庄园的植物和一些海龟,还要绘制图画。巴特拉姆的游记在欧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影响了许多19世纪的诗人、作家和旅行家,但该书已不再容易阅读,因为巴特拉姆的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使其与美国人当前的需求拉开了距离。幸运的是,包括爱德华·卡欣在内的一些天才学者重新肯定了巴特拉姆著作的重要性。卡欣兑现了专著标题中的承诺,将巴特拉姆的旅行置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该书成为了解巴特拉姆游记的绝佳指南。
书名:《景观语言》(The Language of Landscape)
作者:安妮·惠斯顿·斯普林 (Anne Whiston Spirn)
书评作者:珍·亨特利·史密斯 (Jen Huntley Smith)
页码:485-486
提要:
斯普林在《景观语言》中将天气、植物和地形的细节与分析、记忆和自由联想的心理过程结合在一起,利用自己在研究和创作景观设计方面的丰富经验,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虚拟的全球之旅。其中,文化与地形的交汇产生了一些和谐的景观设计,但有时也给当地带来了灾难。斯普林在该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和不同文化中的实例来说明人类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她从语言的基本隐喻出发,将风、树、岩石、水、庇护所等元素描绘成语法结构。就像词语的组合会唤起意义和感觉一样,建筑环境的其他元素建立在语言的基本结构之上。该书用描写来唤起情感反应的写作风格,似乎是为了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如同置身于风景中一样的实际体验。
书名:《铸铁森林:北美横木的自然与文化史》(The Cast Iron Forest: A Natur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North American Cross Timber)
作者:理查德·弗兰卡维利亚(Richard V. Francaviglia)
书评作者:查尔·米勒(Char Miller)
页码:486-487
提要:
理查德·弗兰卡维利亚提出了一些问题,激发了人们的历史学想象力:横木地区从堪萨斯州东南部一直延伸到德克萨斯州中北部,这个粗犷而树木繁茂的地形让十九世纪的探险家、地质学家和其他观察家们如此着迷,怎么会仅仅在一个世纪内就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呢?洞察力敏锐的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在这片苍老、虬曲、矮小的后橡树和黑橡树林带中看到了什么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弗兰卡维利亚提出,通过重新唤起这个地方神圣的名字,可能有助于建立一种共同管理的意识,拯救饱受摧残的生态系统。他通过书中的文字和摄影作品尽自己所能推动了这一成果的实现。这些文字和摄影作品赋予了横木所能唤起的“惊奇感”的实质内涵。
书名:《布洛池塘的倒影: 新英格兰的经济与生态系统》(Reflections in Bullough's Pond: Economy and Ecosystem in New England)
作者:戴安娜·缪尔(Diana Muir)
书评作者:凯瑟琳·莫尔斯(Kathryn Morse)
页码:487-488
提要:
该书试图解释工业革命为何以及如何发生在新英格兰。值得称赞的是,该书从未确定任何单一的解释,而是对一些可能的理论进行了调查。这些理论包括《圣经》中“征服大地”的训诫、耕地减少带来的生态危机、广义上的启蒙运动以及人口过剩等。虽然该书并不坚持任何单一的原因,但它对新英格兰工业革命的许多方面进行了生动有趣的综述。此外,该书还将这场革命置于一个范围广泛、文笔优美、通俗易懂的叙事之中,内容涉及从与人类接触前的美洲原住民文化一直到当今的有毒污染和全球变暖危机。除了讲述工业化的故事之外,本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它将该地区的环境历史从众所周知的欧美人定居和工业化的叙事带入了非工业化的经济和景观以及高科技经济的兴起。书名:《印第安人的国度,上帝的国度:美国原住民与国家公园》 (Indian Country, God's Country: Native Americans and the National Parks )
作者:菲利普·伯纳姆(Philip Burnham)
书评作者:玛莎·魏斯格 (Marsha L. Weisiger)
页码: 489-490
提要:
菲利普·伯纳姆在书中提出国家公园远非美国人想象中的荒无人烟的荒野。事实上,国家公园是原住民的家园,他们与这片土地的经济和精神联系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在国家公园中印第安人并没有完全隐身,印第安人舞者和图像有助于宣传公园和娱乐游客。但是生活在公园边缘农村贫民窟中的原住民的所有真实痕迹都被尽可能地隐藏起来,不让富裕的游客看到。公园管理局在营造消失的过去的虚幻景观时,有意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游客并不是“‘荒野’中的第一批人”。这个观点并非是首次被提出。早在1995年,威廉·克罗农(William Cronon)在报刊上发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他的观点是我们对无人居住的荒野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会建构,抹杀了土著人的历史存在。而伯纳姆研究的与众不同之处则在于他通过对参与者的访谈,详细描述了印第安人为夺回部落对土地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持续斗争。
书名:《狂野东方:大烟山国家公园传记》(The Wild East: A Biography of the Great Smoky Mountains)
作者:玛格丽特·林恩·布朗(Margaret Lynn Brown)
书评作者:小布鲁斯·诺布尔(Bruce J. Noble, Jr.)
页码:490-492
提要:
玛格丽特·林恩·布朗在书中以大烟雾山国家公园为背景,对一个复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即大自然是否可以有意识地摆脱人类的束缚,生态系统能否重新恢复到未受人类世世代代主宰影响之前的状态。换句话说,人类是否既有能力破坏自然,也有能力创造自然的野性。该书肯定会吸引那些热爱大烟山的人,但它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该书为历史研究与当代公共土地管理问题的相关性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它还通过强化人与自然的互动程度,创造了我们所熟知的“荒野意象”。
书名:《在大烟山的天空下:个人日志》 (Out under the Sky of the Great Smokies: A Personal Journal)
作者:哈维·布鲁姆(Harvey Broome)
书评作者:马克·哈维(Mark Harvey)
页码:492-493
提要:
该书最初出版于1975年,是哈维·布鲁姆写给大烟山的个人颂歌。这些文章是他从1941年开始写的日记。该书共分为26章,每一章都收录了从1941年到1966年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布鲁姆分享了他对大烟山的植物、动物、地质和森林的深入了解,以及他最喜欢的地方。他喜欢攀登山顶,他珍爱杜鹃花和杜鹃花,他曾在壮丽的森林中陷入沉思。布鲁姆在该书中还对二战后席卷美国社会的急剧变化提出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些变化威胁到了野生动物的生存。
本期链接:
https://www.jstor.org/stable/i38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