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资讯|《环境史》2003年第8卷第2期·论文部分

文摘   2024-06-07 07:13   英国  




Environmental History

Vol. 8, No. 2, 2003

论文部分

页码:204-228
作者:埃德蒙·拉塞尔(Edmund Russell)
标题:进化史:一个新领域的介绍(Evolutionary History: Prospectus for a New Field)
摘要:自然选择的最有效证明是什么?是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找到的陆龟,是恐龙的兴起和灭绝,还是伯吉斯岩石里的化石?在进化生物学家西奥多修斯·多布赞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看来,这些都不是。他认为,自然选择的最有效证明是昆虫对杀虫剂逐渐形成的耐药性。文章介绍了该观点的由来。20世纪初,美国西部地区的一些果农发现杀虫剂逐渐失去了杀死昆虫的能力,这一现象促使西奥多修斯·多布赞斯基进行研究,并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上述观点。然后,文章分析了该观点的影响。这种观点不仅挑战了一些传统看法,让人们认识到进化并非仅仅发生在遥远的过去,进化也不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且也对史学研究产生了影响。为此,文章呼吁历史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联手研究,并从进化史视角对国际关系、工业化以及自然资源减少等具体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文章最后认为,人类在很长时间里、以很多种方式、出于多种原因,塑造了许多种物种的进化,而这个过程人们往往不自知。进化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历史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

页码:229-245
作者:利萨·凯泽(Lisa J. Kiser)
标题:圣方济各花园:13世纪意大利的植物、景观和经济(The Garden of St. Francis: Plants, Landscape, and Economy in Thirteenth-Century Italy)
摘要:该文主要探讨中世纪时期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12世纪80年代到13世纪中叶,是圣方济各生活的时代,也是意大利环境史的关键时期。该文利用传记类文献,从“早期的圣方济各会修士和自然世界”“圣徒传记的背景”“圣方济各花园”“对环境史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圣方济各花园进行研究,分析了圣方济各对待植物、土地和景观的态度。文章指出,相比其他花园,圣方济各花园有两大特征。第一,圣方济各花园周边不挖土、不挖渠,允许周围物种入侵,以此表明圣方济各反对过度管理土地和平等对待地球万物的主张;第二,圣方济各花园将鲜花、蔬菜和药草混杂种植,彰显圣方济各的非功利主义价值观。圣方济各认为,为未来储存多余的食物在道德上是消极的,上帝而非花园会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文章认为,上述特征表明了圣方济各拒绝私有化、拒绝市场导向的经济发展理念,这为人们看待封建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新视角。

页码:246-269
作者:马修·奥斯本(Matthew Osborn)
标题:“最不寻常的事业”:英格兰奥尔德姆的土地和早期工业革命("The Weirdest of All Undertakings": The Land and the Early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Oldham, England)
摘要:该文探讨了前工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问题。作者认为,相比起经济史学界和社会史学界,环境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明显薄弱。为此,作者呼吁环境史学家不仅要尽快关注上述问题,而且要关注率先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文章以18世纪英国兰开夏郡东南部的奥尔德姆为研究案例,从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从事木材砍伐、煤炭开采、收费公路和运河网络的建立三项事业切入,分析了奥尔德姆从一个相对孤立之地转变为与遥远的市场紧密相连的问题,并探讨了该过程背后人们的土地观。文章认为,煤炭开采在奥尔德姆从前工业化时代进入到工业化时代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因为相比木材砍伐,煤炭开采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使用土地,不仅重塑了人们对土地的认知,视土地为一种可以被耗尽的商品,而且预示着社会的革命性变化。

页码:270-293
作者:约书亚·韦斯特(A. Joshua West)
标题:《森林与国家安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美林业政策》(Forests and National Security: British and American Forestry Policy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
摘要:该文通过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两国林业政策的演变,以及战争期间木材供应和管理的情况,从而探讨了战时经验对资源管理的影响。在英国,战时的木材供应危机促使政府采取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的新举措,而在战前,英国一直从美学和娱乐的角度来看待林业。在美国,尽管历史往往忽视了战争对20世纪20年代政策辩论的重要推动作用,但十年前还举步维艰的举措在战后找到了新的生机。在这两个国家,战后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依赖于战前的专业思想。尽管施利希(Schlich)和格里利(Greeley)都直接参与了战争,但他们的思想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相反,关键的变化出现在公共领域,这使得旧的提议得以立法颁布。还应关注战争对环境的影响。提及此,可能首先让人联想到战场的破坏景象:中东沙漠燃烧的油田,东南亚满目疮痍的丛林,或西欧弹痕累累的战场。这些都是最直观的影响,似乎也是最直接相关的影响,但战争经历在塑造资源使用观和制定环境政策方向方面的作用,可能产生更长久、更深远的影响。

页码:294-311
作者:威廉·筒井(William M. Tsutsui)
标题:《暗谷中的景观:战时日本的环境史》(Landscapes in the Dark Valley: Toward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Wartime Japan)
摘要:长期以来,日本观察家一直将战争年代视为“暗谷”(kurai tanima),那是一段极度匮乏和苦难的时期,是一段“太过于苦涩而无法冷静回忆”的记忆。该文尝试从环境史的角度重新评价战时日本。文章关注的核心是一个基本且看似简单的问题:二战对日本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很少有历史学家直接探讨这一问题。大多数观察家的隐含假设是,战争(尤其是20世纪的“全面战争”)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计后果、毫无疑问的。不可否认,战争对日本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人类深受其害,鸣禽种群、原始森林、海狗群落和脆弱的流域也是如此。然而,简单地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自然环境和日本人民来说都是凄惨的“暗谷”是错误的。对日本的环境来说,战争并不是一场彻底的灾难。鱼类资源增加,替代燃料研究蓬勃发展,许多日本工厂冒烟尘的烟囱被炸毁后长期闲置。令人欣慰的是,大自然具有非凡的再生能力,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在和平时期,人类也具有破坏脆弱的生态系统的惊人能力。

Gallery

页码:312-315
作者:查尔·米勒(Char Miller)
标题:查尔·米勒谈摄影师吉福德·平肖(Char Miller on Gifford Pinchot, Photographer)
摘要:该照片由吉福德·平肖摄于1897年,展示了华盛顿州喀斯喀特山脉蒙特克里斯托(Monte Cristo in the Cascades, Washington)木材小镇主街的图景。其中心取景方法是一个个大树桩占据了前景的左右两侧。这些树桩为我们的视角提供了基础,而位于斜坡下街道两侧的树桩则重复了这一视角。这些树桩无声地见证了清理和占领这片曾经森林茂密的山坡所需的巨大人力,在高耸的山坡上可以看到那些开垦出来的土地。正如这些树桩反映了该镇的匆忙建设——木制的商店和房屋无疑是用这些倒下的树木建造的,挤占在这些巨大的树桩之间——同样地,这条从摄影师脚下延伸出去的小路也是如此。当它向下延伸时,我们的目光受到纠缠的石块和树根的阻隔。随着森林的倒下,雨水的侵蚀力量将继续影响小镇的街景,尽管最终使蒙特克里斯托变成鬼镇的是1907年当地矿山的关闭。对平肖而言,斧头是一把双刃剑,象征着经济进步和文化贫困,也象征着征服和死亡。


本期链接

https://www.jstor.org/stable/i382343





 1996 Environmental Review19761989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19901995 Forest History Newsletter19571974 Journal of Forest History19741989 Forest & Conservation History1990199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Forest History Society


现任主·Stephen Brain·西Mark D. Hersey


· 往期链接 ·


《环境史》2003年第8卷第1期·论文部分

《环境史》2024年第29卷第1期·论文部分



内容整理|李超 张茜  

值班编辑|张茜


绿色公众史学
绿史中心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马来西亚企业与环保组织共建共享,旨在探索高校如何开展聚集于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公众史学科建设,企业和社会如何践行、传播环保与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