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资讯|《环境史》(Vol.9, No.4, 2004)·论文部分

文摘   2024-07-31 11:11   江苏  




Environmental History

Vol.9, No.4, 2004

论文部分


页码604-619

作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

标题:《“这个班要写一本书”:环境史教学法实验('This Class Will Write a Book': An Experiment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Pedagogy)

提要

该文介绍了一个旨在提高学生在环境史领域的参与度和写作能力的创新教学实验,展示了在这门课上学生合作研究并撰写一本威科米科地区(Wicomico region环境史书籍的过程。该教学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以传统的评分标准给作品打分、鼓励学生关注作品的质量而不是追求分数;采用讨论板(discussion boards)、公开展示研究成果、结构化的同行评议等方式促进持续交流和反馈。尽管这门课的学生背景多元,不完全来自历史专业,但在研究和写作能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作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撰写高质量研究论文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作者因此倡导在高等教育中更广泛地应用这种以合作和研究为重点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加深其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许多学生也表示,这门课让他们受益良多。

页码:620-647

作者:劳拉·瓦特、利·雷蒙德和梅丽尔·埃申(Laura A. Watt, Leigh Raymond and Meryl L. Eschen

标题:《论保护生态与文化景观》(On Preserving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提要:

该文探讨了1966《国家历史保护法案》(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出台后美国文化景观保护实践的演变过程。作者对单个历史建筑的保护传统提出批判,主张从整体视角来理解街区、文化景观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也要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通过展示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当地社区之间成功合作的各种案例,该文强调了将社区视角和当地本土知识融入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包容性可以提高保护战略的相关性和有效性,能够带来更有影响力和持续性的成果。
此外,该文还探讨了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发展压力与保护目标之间的矛盾。作者认为,人们需要认识到生态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动态关系,采用更具综合性和包容性的政策框架,既尊重环境,又尊重居住在环境中的社区的历史。

页码:648-678

作者:彼得·曼卡尔(Peter C. Mancall

标题:16世纪欧洲的烟草故事》(Tales Tobacco Told in Sixteenth-Century Europe

提要:

该文主要探讨了16世纪欧洲探险家通过亲身接触土著习俗,将自己的认知记录下来并在欧洲广泛传播,同时将烟草从美洲本土植物转变为欧洲重要商品的过程。该文分析了印刷文化在传播烟草知识方面的作用,认为草药书(herbals)、游记等各种印刷品为公众提供了对烟草药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讨论载体。此外,该文还从经济层面探讨了烟草流行的历史背景,详细描述了烟草如何从当地土著习俗发展为全球商品,并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消费商品的过程。该文不仅丰富了有关烟草的历史论述,也促使人们进一步探究这种跨文化交流在塑造现代植物观念及其用途方面的影响,体现出16世纪文化、经济和健康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页码:679-700

作者:劳诺·拉赫蒂宁、蒂莫·沃里萨洛(Rauno Lahtinen and Timo Vuorisalo

标题:《“战时人人皆能为所欲为!”:一座战时芬兰城市的环境史》('It's War and Everyone Can Do as They Please!':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a Finnish City in Wartime

提要:

该文通过讲述芬兰西南海滨城市图尔库(Turku)的战时环境史,探讨了战争对环境的影响。建城于13世纪的图尔库曾长期是芬兰古代政权的首都,在20世纪四十年代更是发展为芬兰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工业中心。在苏芬战争和对抗纳粹德国的战斗中,图尔库曾遭受长期封锁和剧烈轰炸,建筑设施受损严重,城市居民也陷入严重的粮食短缺之中。为对抗饥饿,政府鼓励市民尽可能利用城市土地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大量城市中心土地因此重新农牧业化。这一政策的惯性在战后延续,长期耕作导致土壤退化,牲畜养殖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卫生问题和鼠患;战时食物匮乏造成以驼鹿为代表的野生动物被大量捕杀,战争期间频繁的人员流动也使得垃圾堆积如山,大量有害废弃物被就地填埋;河流受到战争工业的污染,森林也因巨大的战争工业需求而快速消失。
作者认为,相较于战争所直接造成的环境破坏,二战对芬兰人环境意识所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不同于美国人熟悉的“环境主义兴起于二战后”的论述,作者指出芬兰人的环保意识早在一战后就已蓬勃发展,而二战的痛苦与匮乏打断了这一进程,严酷的战时环境和压倒一切的对工业发展的追求,迫使人们忽视其曾经关心过的环境问题,环保思潮的勃兴因二战而延后了二十年。

页码:701-729

作者:马里尔·黑兹利特(Maril Hazlett

标题:《“女性vs.男性vs.虫子”:〈寂静的春天〉早期评论中的性别与大众生态学》('Woman vs. Man vs. Bugs': Gender and Popular Ecology in Early Reactions to Silent Spring

提要:

该文从性别维度出发,分析了父权制结构中僵化的观念在《寂静的春天》出版之初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于1962年出版其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寂静的春天》,控诉了滥用杀虫剂DDT对生物圈造成的巨大伤害。此后,杀虫剂制造业从卡森的女性身份着手煽动言论对其进行抹黑。通过分析当时的媒体报道和漫画,作者指出,对卡森和《寂静的春天》的攻击经常使用带有性别色彩的语言,卡森的批评者经常将她描绘为一个情绪化的、缺乏理性的、歇斯底里的、尖声喊叫的极端的女人,甚至是“片面传播恐怖的女巫”。在工业资本主义的男本位规则下,“专家”通常被默认为男性,卡森的专业知识因其性别而遭到否认,她的疾呼也被树立为对“科学”的背离。该文探讨了性别在生态思想演变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关于农药和生态的辩论也是关于“谁掌握社会权力”的辩论,生态思想需突破传统的性别观念,才可能抵达新的高度。


Gallery


页码:730-734

作者:菲尼斯·达纳韦(Finis Dunaway

标题:《菲尼斯·达纳韦谈落叶的微妙景观》(Finis Dunaway on the Subtle Spectacle of Fallen Leaves

提要:

这张照片由艾略特·波特(Elliot Porter)拍摄于1956年,记录了几片枫叶飘落在铺满松针的地上的情景。后来,这张照片与亨利·大卫·梭罗的语录一起被收录进由塞拉俱乐部(Sierra Club)所出版的《世界在荒野中得以保存》(In Wildness I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一书中。该书销量远超预期,几经重印,波特的摄影也因此广为人知。在书中,塞拉俱乐部将梭罗视为荒野运动的先驱,颂扬了纯粹自然的理念;波特的落叶照片弘扬了“自然之美”的概念,展现出生态意识的点点微光。


本期链接:https://www.jstor.org/stable/i382353




期刊信息


《环境史》于 1996 年问世,是之前出版的几种期刊的延续与综合:从《环境评论》(Environmental Review,1976—1989 年)到《环境历史评论》(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1990—1995 年);从《森林历史通讯》(Forest History Newsletter,1957—1974 年)到《森林史杂志》(Journal of Forest History,1974—1989 年),再到《森林与保护史》(Forest & Conservation History,1990—1995 年)。在此基础上,《环境史》得以更好地发展。


《环境史》是世界一流的环境史学术期刊,也是该领域的权威期刊。该期刊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代表美国环境史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和森林史学会(Forest History Society)出版,每年四期,汇集了来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关系。


现任主编:史蒂芬·布莱恩(Stephen Brain)、马克·赫尔西(Mark D. Hersey)


往期链接

《环境史》(Vol.9, No.2, 2004)·书评部分

《环境史》(Vol.8, No.4, 2003)·论文部分



内容整理|  何宜航 拜李赞

值班编辑| 张译方


绿色公众史学
绿史中心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马来西亚企业与环保组织共建共享,旨在探索高校如何开展聚集于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公众史学科建设,企业和社会如何践行、传播环保与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