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资讯|《环境史》2024年第29卷第3期·书评部分

文摘   2024-08-02 10:21   江苏  


Environmental History

Vol.29, No.3, 2024

书评部分


书名:《水:一部批判性导论》(Water: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作者:凯蒂·米汉(Katie Meehan、纳昂·米卢马奇(Naho Mirumachi)、亚历克斯·洛夫特斯(Alex Loftus、马吉德·阿赫特(Majed Akhter

书评作者:费萨尔·侯赛因(Faisal Husain

出版信息:霍博肯(新泽西州):威利-布莱克威尔出版社,2023年(Hoboken, NJ: Wiley-Blackwell, 2023

页码:第599-601


提要

该书是一本关于水的研究综述。从古至今,已经有来自众多学科的纷繁复杂的研究与水有关。这本书综述了与水相关的历史、法律、商业、饮食、工程、国际事务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如此,该书还提出了“水社会循环”(hydrosocial cycle)的分析框架,认为不能把水与社会理解为互相孤立的两方,并以四个核心论点贯穿全书:第一,“水即权力”,而非中立客观的;第二,“缺水是人为的”,而非自然的;第三,“水即生命”,而不仅仅是资源;第四,“阵营无处不在”,由此引发对水的种种批判性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们批判了不少关于水的流行假设。评论者指出,该书的论辩风格使其更具可读性,而且全书基本包含世界各地的案例研究,兼顾历史上原住民等边缘群体的态度,具有包容性。不过,该书在历史深度上稍显逊色。



书名:《巨人咽喉的根部:美国大坝的过去与未来》(At the Base of the Giant's Throat: The Past and Future of America's Great Dams

作者:安东尼·帕鲁比(Anthony Palumbi

书评作者: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

出版信息: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波托马克出版社),2023年(Lincoln: Potomac Books, an imprint of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23

页码:第601-603


提要

该书是一部以重要历史人物和水利项目为主线的美国治水史。全书追溯了美国历史上水坝建设的历程,包括早期的水坝建设热潮、19世纪水坝建设中权力的集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政时期大规模国家投资与良好意愿的结合、此后尤其到20世纪70年代水坝项目的加速衰落,以及冷战时期大坝项目中政治困境与环境焦虑是如何结合起来的。作者不仅追溯大坝项目的历史,还关注近年来水利基础设施的老化,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美国水患治理能力和政治意愿的衰减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美国的水利系统需要实现彻底的革新。评论者指出,该书主要倾向于用英雄主义的个人行动解释历史的发展,有时抨击的表述有些过度。不过,这本书具有强烈的现实关切,对基础设施与国家危机之间的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将会获益。



书名:《印度“濒危部落”的本质:老虎、“部落”、灭绝与保护(1818-2020年)》(The Nature of Endangerment in India: Tigers, ‘Tribes’, Extermination and Conservation, 1818–2020

作者:埃兹拉·拉什科(Ezra Rashkow

书评作者:拜贾因蒂·查特吉(Baijayanti Chatterjee

出版信息: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22年(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页码:第603-605


提要

该书是对印度“部落问题”(tribal problem)的历史回顾。作者基于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档案研究,聚焦于印度中部的两个社群,探讨了有关部落濒危与灭绝话语的历史。书中追溯了早在殖民初期就存在的濒危部落保护话语,并叙述了这种话语在殖民时期的演变。作者指出,欧洲殖民者对印度部落的态度在“家长式”(paternalistic)与“非人化”(dehumanizing)之间不断游移,最终则走向了保护。到20世纪初,部落问题成为殖民焦虑和政策辩论的焦点,三种意识形态也即——“隔离”(isolation)、“同化”assimilation)和“融合”(integration)相互竞争,后者最终占据主流。此后,反对生态灭绝(ecocide)的社会运动兴起,同样展现出部落濒危的话语,当然这与部落人民自己的意愿并不相符。最后,作者探讨了印度濒危部落与野生动物及其保护活动相互交织的历史。评论者指出,作者清晰地展现了历史上印度“濒危”部落保护中存在的冲突立场,还认识到应恢复土著人在这些辩论中的自主性。



书名:《有毒债务:底特律的环境正义史》(Toxic Debt: 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History of Detroit

作者:乔赛亚·雷克托(Josiah Rector

书评作者:布兰登·沃德(Brandon Ward

出版信息: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2022年(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22

页码:第605-607


提要

该书作者研究了底特律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环境不平等、长期积累的不平等环境健康风险及其金融化,以及底特律不同群体的环境正义运动。作者指出,底特律存在“环境不平等体制”(environmental inequality regimes),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公共政策的变化,该市的种族、阶级和性别被不平等地暴露于有害环境中的程度不断变化。作者用“有毒债务”(toxic debt)指代金融资本主义造成的环境健康危害,它将环境负担从债权人转移到债务人。全书先后探讨了大萧条以前、罗斯福新政到70年代末,以及此后至今的三种“环境不平等体制”,叙述了受害者的反抗,并在最后提出了作者的愿景。评论者认为,该书开创了将环境正义、债务和经济紧缩联系起来的新方法,能给其他都市历史的叙述提供借鉴,书中对性别方面环境不平等的探讨有待继续深化。



书名:《碳技术官僚:近代东亚的能源体制》(Carbon Technocracy: Energy Regimes in Modern East Asia

作者:萧建业(Victor Seow

书评作者:孙晓平(Xiaoping Sun

出版信息: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21年(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1

页码:第607-609


提要

    该书关注20世纪东亚煤矿业中的技术官僚治理。作者将国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重新引入化石能源转向的历史研究中,探讨了煤炭经济的出现与现代国家兴起之间的关联,并从能量体制的角度给出解释。全书以抚顺煤矿业的兴衰为叙述的中心,揭示了从日本占领起到现当代以技术官僚理念为指导的煤矿资源开采。书中首先叙事了自汉代起在抚顺一带开采煤矿的深度历史,然后分析了日本帝国占领时期采攫抚顺煤矿的原因、特点和缺陷,最后则分析了在日本战败及其后政权更迭的进程中抚顺煤矿与矿业劳动力的历史。评论者指出,本书以历史映照现实,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还参考了英、日、中三种语言的文献,适合对能源、国家治理和气候变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书名:《拓殖石油繁荣:巴肯油田的场所与主题》(Settling the Boom: The Sites and Subjects of Bakken Oil

编者:玛丽·托马斯(Mary Thomas、布鲁斯·布劳恩(Bruce Braun

书评作者:马克·博克塞尔(Mark Boxell

出版信息:明尼阿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2022年(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22

页码:第610-611


提要

该书批判性地叙述了21世纪初美国巴肯油田繁荣(Bakken boom)的历史。作者们批判了围绕石油繁荣的各种文化想象,进而指出,这一繁荣不是孤立事件,其所导致的社会与经济混乱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特性。评论者指出,该书运用了几种新理论,而且历史叙述也十分详实。不过,作者们的尖刻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一部分原住民的视角,他们对这场石油繁荣持热情欢迎的态度。



书名:《油棕:一部全球史》(Oil Palm: A Global History

作者:乔纳森·罗宾斯(Jonathan Robins

书评作者:卢卡斯·穆勒(Lucas Mueller

出版信息: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2021年(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21

页码:第612-614


提要

该书叙述了前殖民时期、欧洲人殖民统治以及后殖民时期的西非、巴西与东南亚的棕榈油产业,特别是其在不同农业模式、劳动制度、贸易体系和使用方式之下的不同表现。首先,作者叙述了19世纪末以前在西非等地悠久的棕榈种植和贸易史,以及棕榈油与近代奴隶贸易的纠葛。在第二部分,作者聚焦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叶,探讨了棕榈油对欧洲的重要价值,以及从殖民晚期到后殖民时期非洲和东南亚等地的棕榈油生产模式。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叙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北方消费者对棕榈油的健康影响以及生产国的劳工、环境问题的关注,并由此考察全球棕榈油生产与消费所受到的影响。该书作者思考了棕榈油商品不断变化且常常矛盾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价值,反对简单地抵制了之。评论者结合自己在2021年参与瑞士-印尼棕榈油贸易公投的经历做出评价,指出该书为消费者重新思考自己的选择提供了启示,将讨论从道德上的抵制扩展到有关贸易协定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政策。在学术上,该书则有助于为“帝国之后的世界构建”(world-making after empire)提供具体的实证研究。


本期链接:

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toc/eh/2024/29/3




期刊信息


《环境史》于 1996 年问世,是之前出版的几种期刊的延续与综合:从《环境评论》(Environmental Review,1976—1989 年)到《环境历史评论》(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1990—1995 年);从《森林历史通讯》(Forest History Newsletter,1957—1974 年)到《森林史杂志》(Journal of Forest History,1974—1989 年),再到《森林与保护史》(Forest & Conservation History,1990—1995 年)。在此基础上,《环境史》得以更好地发展。


《环境史》是世界一流的环境史学术期刊,也是该领域的权威期刊。该期刊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代表美国环境史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和森林史学会(Forest History Society)出版,每年四期,汇集了来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关系。


现任主编:史蒂芬·布莱恩(Stephen Brain)、马克·赫尔西(Mark D. Hersey)


往期链接


《环境史》2024年第29卷第3期·论文部分




内容整理|郭天悦  

值班编辑|仇振武


绿色公众史学
绿史中心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马来西亚企业与环保组织共建共享,旨在探索高校如何开展聚集于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公众史学科建设,企业和社会如何践行、传播环保与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