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资讯|《环境史》(Vol. 7, No. 1, 2002)·书评部分

文摘   2024-05-13 10:04   江苏  


Environmental History

Vol. 7, No. 1, 2002

书评部分



书名:《太平洋森林:所罗门群岛的资源控制和竞争史,1800-1997》(Pacific Forest: A History of Resource Control and Contest in the Solomon Islands, c. 1800-1997

作者:朱迪斯·本尼特(Judith A. Bennett

书评作者:约翰·达尔加维(John Dargavel

页码:123-124


提要:

该书聚焦于太平洋中所罗门群岛的木材管理问题,开篇介绍了所罗门群岛的地理和森林生态系统,包括沿海的红树林、低地丘陵的热带森林以及高山云雾森林(cloud forest等。19世纪末之前,所罗门群岛较为封闭,与外界的接触局限于贝壳、珍珠和玳瑁贸易。1893英国吞并了所罗门群岛,几年之后李弗兄弟公司(Lever Bros)在所罗门群岛建立了种植园,各种传教会在所罗门群岛各地建立基地,使岛民皈依基督教。1920年后所罗门群岛向澳大利亚出口原木和部分锯材,但由于没有机械技术基础,基础设施匮乏,管理不善,伐木业的发展非常缓慢。二战后政府成立了林业部,负责勘测资源,鼓励和控制木材出口,吸引了英国和澳大利亚公司开采木材。20世纪7080年代,热带原木市场蓬勃发展,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韩国的公司也进入该国林业市场。1978年,所罗门群岛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但由于政治腐败无能,林业资源遭到巨大破坏,但收益微乎其微,而非政府组织以及国际环保组织努力扭转这一现状。该书权威性较强,参考资料严谨,附录部分资料全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补充阅读材料。该书还拥有15幅地图,帮助读者理解叙述内容。

 

书名:1788年以来澳大利亚的环境变化》(Environmental Change in Australia Since 1788

作者:安·扬(Ann Young

书评作者:汤姆·麦卡锡(Tom McCarthy

页码:124-126


提要:

该书作者是一名自然地理学家,旨在“尽可能客观地介绍过去200年来塑造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过程和变化”,包括澳大利亚的农业、林业、矿业、海洋环境、城市化、水和自然保护等问题,其中重点关注了澳大利亚经济中至关重要的第一产业。该书对澳大利亚当代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清晰的讨论,提醒读者澳大利亚与美国环境史的相似之处,但历史深度不足,没有充分展示围绕环境问题的种种争论,没有从人类角度清晰解释环境变化的原因。该书有利于课堂教学,地图、图表和照片较为丰富,在评估和测量环境变化方面值得学习。

 


书名:《水俣病:战后日本的污染与民主斗争》(Minamata: Pollu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Postwar Japan

作者:蒂莫西·乔治(Timothy S. George

书评作者:大塩和人(Kazuto Oshio

页码:126-127


提要:

该书从普通人视角讲述了“水俣病”这一人为环境悲剧,对二战后日本社会运动、政治理论和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该书广泛采用了个人访谈、公开演讲和纪录片等资料,叙述了日本水俣病斗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6年至1959年),九州岛上的一家制造塑料产品的公司智索(Chisso)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含汞催化剂,在排放后通过鱼类危害人体健康,这一阶段受害者所采取的行动类似于江户时代的农民起义,而解决方案只是向受害者提供补偿金,公司继续排放汞,政府继续推行增长优先政策。第二个时期(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受害者于1969年起诉智索公司,于1973年赢得赔偿,并与该公司进行了直接谈判,全国各地也出现支持受害者的公民团体。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使水俣事件成为高增长代价和新型公民行动主义的标志。第三个阶段(70年代中期至1995年)民众与公司实现了最终和解。该书作者认为,水俣的含义远不止一个地理位置,它既象征着现代化的黑暗面,也象征着日本公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水俣病的遗产既不是法律,也不是制度建设,而是“后水俣病”的可能性,即日本公民所定义和实践的“战后民主”的可能性。

 


书名:《无果之树:葡萄牙的保护与巴西的殖民地木材》(Fruitless Trees: Portuguese Conservation and Brazil's Colonial Timber

作者:肖恩·威廉·米勒(Shawn William Miller

书评作者:艾伦·帕尔默(Allen W. Palmer

页码:127-129


提要:

该书详细描述了葡萄牙的森林政策和巴西的木材砍伐历史。该书作者认为木材对葡萄牙王室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木材在过去那个时代不仅承担了钢铁、铝、塑料和玻璃纤维的功能,还扮演着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角色”。葡萄牙依靠木材资源维持建筑、采矿、制造以及其他经济和文化活动,尤其是海军造船业。葡萄牙的森林政策限制除王室以外的任何人使用殖民地木材,并通过官僚系统建立了直接的森林管理机构。葡萄牙对森林的利用并未充分考虑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导致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与此同时,巴西伐木工人也不愿意采用欧洲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水力和锯木创新技术,这进一步阻碍了木材产业的进步。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巴西制定了结构性经济政策,农业和畜牧业的利润微薄,无意中再次鼓励了对森林的破坏。

 


书名:《非洲雨林生态与保护:跨学科的视角》(African Rain Forest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作者:威廉·韦伯、李·怀特、艾米·维德、丽莎·诺顿-特雷弗William Weber, Lee J. T. White, Amy Vedder, Lisa Naughton-Treves

书评作者:托比亚斯·兰兹(Tobias J. Lanz

页码:129-130


提要:

非洲雨林是仅次于亚马逊雨林的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却是世界上所有热带森林中研究最少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它的交通不便、致命疾病和不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关。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由于木材砍伐的加剧和农业的扩张,非洲的热带森林正在以每年约100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消失。该书全面汇集了目前为保护非洲热带雨林这一脆弱生态系统所做的研究和实际努力,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两部分主要介绍非洲热带雨林的环境史和生态学成果,后两部关注森林中的人类居民、投入应用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的保护工作。在非洲热带雨林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两个领域是巨型动物和人类,包括对大象、大猩猩、黑猩猩和稀有有蹄类动物的生物学研究,以及对土著狩猎-采集民族的人类学研究。但由于资料匮乏,该书对于殖民时期的环境史研究成果较少。

 


书名:《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的环境史》Nature Contested: 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Scotland and Northern England Since 1600

作者:T. C. 斯莫特(T. C. Smout

书评作者:菲奥娜·沃森(Fiona Watson

页码:130-131


提要:

该书由六篇专题论文组成,主要关注英国北部农村地区,同时也认识到城市人口及城市问题的重要性,例如空气污染也会影响农村环境。斯莫特教授作为一名杰出的经济史和社会史学家,对人性和社会拥有深刻的洞察,同时对自然,尤其是鸟类拥有极大的兴趣,这两点结合使他成为苏格兰环境史的奠基人。作为苏格兰自然遗产(Scottish Natural Heritage)的副主席,他不仅在理论上研究环境史,还亲身经历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行动的过程,从而为保护环境和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书名:《伦敦的大恶臭:约瑟夫·巴扎尔杰特爵士和维多利亚时代大都市的清洁工作》(The Great Stink of London: Sir Joseph Bazalgette and the Cleansing of the Victorian Metropolis

作者:斯蒂芬·哈利迪(Stephen Halliday

书评作者:雷蒙·史密斯(Raymond Smith

页码:131-133


提要:

该书作者认为约瑟夫·巴扎尔杰特爵士是一名杰出的水利工程师,在应对伦敦大恶臭方面居功至伟。序言概述了巴扎尔杰特的生平,第一章、第二章介绍了1850年前伦敦的卫生史,包括抽水马桶(water closet)的发明与水龙头的设计,第三章讲述大都会工程委员会(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 MBW的成立原因与大恶臭的影响,第四章介绍了伦敦截流下水道(interceptor sewers)的建造历史,巴扎尔杰特因此而闻名,第五章介绍了MBW关于污水回收的辩论情况,第六章探讨了霍乱与下水道系统的关系,第七章概述了泰晤士河堤坝作为污水截流系统的建设情况,第八章介绍了巴扎尔杰特作为 MBW 总工程师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建造桥梁、道路和公园。书评作者认为,同为炎热干燥环境下的水资源危机,可以将1858年的大恶臭与1827年的水危机进行比较。该书在重要观点上存在遗漏,缺乏对现代工程的讨论,巴扎尔杰特的重要性也被高估,但该书节奏明快,插图丰富,通俗易懂,对普通读者以及专业考古学家均有所帮助。

 


书名:《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1300-1850)》(The Little Ice Age. How Climate Made History 1300-1850

作者:布莱恩·费根(Brian Fagan

书评作者:保罗·沃尔德(Paul Warde

页码:133-134


提要:

1300年左右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以来,在现代早期农业阶段人类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其中包括1315年的大饥荒、维京人的探险、1816-1817年的“无夏之年”1846-1848年的爱尔兰大饥荒。该书提到了以上事件对北欧民众的直接影响,以及这些事件与洋流、构造运动、地质活动等更深层次联系,特别是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对大陆边缘的影响。但一些联系仍然存在争议,例如,大教堂是否真的是“全球气候现象”的结果?总而言之,该书对现代早期欧洲的环境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将历史气候学的研究成果纳入欧洲历史主流研究之中。

 


书名:《气候变化:多学科方法》(Climate Change: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作者:威廉·詹姆斯·巴勒斯(William James Burroughs

书评作者:斯泰格尔(J. E. de Steiguer

页码:134-135


提要:

该书作者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应采用多学科视角进行综合研究。为了满足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增长的好奇心,该书主要面向受过教育的普通读者、高年级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该书的优势在于对“气候变化科学”的讨论,这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活动的重点。对于那些有定量倾向的读者来说,涉及气候变化的统计方法与气候变化周期的章节值得一读。然而该书并没有以综合的多学科视角来看待气候变化,例如气候变化的后果、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原因、“我们能为气候变化做些什么”等重要问题篇幅过少,标题中的“多学科方法”似不妥当。

 


书名:《战争与自然:用化学物质对抗人类和昆虫(从一战到寂静的春天)》(War and Nature: Fighting Humans and Insects with Chemicals from World War I to Silent Spring

作者:埃德蒙·罗素(Edmund Russell

书评作者:艾伦·温克勒(Allan M. Winkler

页码:135-137


提要:

该书描述了二十世纪化学战争与害虫控制之间的联系,作者认为化学战争和对自然的控制是同步加强的。该书首先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化学工业“灰姑娘般的转变”,昆虫学家与军队的化学战争处合作,将害虫防治归类为战争的一种,并将军用化学气体作为潜在的杀虫剂进行测试。战争结束时,化学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感激,但一战后的几年里,美国人希望限制化学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化学战争与害虫控制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除了将战争宣传为一种害虫控制,还将害虫控制定义为一种战争”(第99页)。用于消灭蚊子的喷雾器被看成与子弹和炸弹同等重要的武器,日本人被美国人看作“害虫”。此时DDT也登上历史舞台,在防治斑疹伤寒(scrubtyphus,以恙螨幼虫为媒介的急性传染病)和引发其他疾病的昆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DDT允许出售给平民,用于防治家庭和农场中的昆虫。冷战期间,约70%化学工业增长与国防直接相关DDT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美国人开始害怕化学品的影响,化学武器和氢弹一样,成为恐怖的象征。

 


书名:《天灾:美国自然灾害的非自然历史》(Acts of God: The Unnatural History of Natural Disaster in America

作者:特德·斯坦伯格(Ted Steinberg

书评作者:马丁·梅乐西(Martin V. Melosi

页码:137-138


提要:

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当权者通常会倾向于将其视作无可避免的纯粹自然现象,借此为自身的颟顸应对而辩护,该书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作者挑选一系列发生在美国的自然灾害,例如1993年密西西比河洪水、19世纪查尔斯顿风暴、1906年旧金山地震、佛罗里达飓风等,试图揭穿一系列刻板印象与神话,反思自然灾害当中非自然的“人祸”部分。书中指出,我们自以为已经掌握足以使大众远离危险的灾害预警技术,但在执行过程中,囿于财政预算和权利的不平等,预警技术常常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飓风、龙卷风、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其实也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建造模式密切相关;此外,书中还提出,救灾行动通常难以对最底层的受灾民众提供足够保障。该书的行文以理服人,在叩问权力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书名:《密西西比洪水:设计一种变化中的景观》(Mississippi Floods: Designing a Shifting Landscape

作者:阿努拉达·马瑟、迪利普·达·库尼亚(Anuradha Mathur, Dilip da Cunha

书评作者:科特·莱茨(Curt Leitz

页码:138-139


提要:

该书是两位作者乘船探索密西西比河时撰写的一本手记,不同于其他高门槛学术著作的艰涩,该书决定以通俗走向大众,从散文和图片交叠的形式入手,探讨防洪、航运、生态保护等问题,引领读者思考这些议题当中各方利益的张力。作者试图以绘画、模型、地图、水文图、摄影作品等媒介,在读者脑海中呈现密西西比河下游的生动景观,以一种非批判的文艺形式吸引公众参与河流防洪这一复杂议题的思考。然而书评作者并不认可这种呈现形式,认为它并不能“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公民”,视觉呈现反倒喧宾夺主,掩盖了作者在背后想要传达的思考。

 


书名:《彼得罗利亚:美国首次石油繁荣景观》(Petrolia: The Landscape of America's First Oil Boom

作者:布赖恩·布莱克(Brian Black

书评作者:弗莱德里克·奎维克(Fredric L. Quivik

页码:139-141


提要:

该书是一部彼得罗利亚油田的环境史。彼得罗利亚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北部,是全世界第一片工业开发油田。石油在美国经济史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1859年在这片土地上首次发现石油以来,地层中的石油资源在欠考虑的情况下被迅速开采,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退化。该书的核心观点关乎技术变革,作者将彼得罗利亚的石油繁荣与同时期加州的淘金热相比较,认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中石油的快速商品化所推动的技术变革在带来巨大利润和繁荣的同时,给土地带去了永久的严重伤害。书评作者认为,该书仅局限于对繁荣时期的环境恶化做出大量叙述性描写,却缺乏进一步的严谨理论分析。

 


书名:《破坏自然之罪:钉子户、盗猎者、窃贼与美国自然保护的隐秘历史》(Crimes against Nature: Squatters, Poachers, Thieves, and the Hidden History of American Conservation

作者:卡尔·雅各比(Karl Jacoby

书评作者:西奥多·卡顿(Theodore Catton

页码:141-143


提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自然资源保护主义(conservationism)者的推动下,美国设立了诸多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借此限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但这些立法和举措伤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各保护区范围内的个人与团体普遍对此展开各种层面上的反抗和抵制。这本书以阿迪朗达克山脉地区白人居民与政府的矛盾、黄石国家公园建设早期管理人员阻止盗猎者的行动,以及大峡谷地区国家公园的建设对土著原住民生活的影响这三大事件为例,从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入手,探讨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主义当中的冲突与张力。作者提出,早期的环保运动过于专制,这给当代留下了“令人不安的遗产”,而书评作者对此并不同意,认为该书为反而反,夸大了环境保护的危险。

 


书名:《轨迹的改变:麦金利山国家公园的掠食者与政治》(Changing Tracks: Predators and Politics in Mt. McKinley National Park

作者:提莫西·罗森(Timothy Rawson

书评作者:约翰·迈尔斯(John C. Miles

页码:143-144


提要:

该书以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麦金利山国家公园(其正式名称为迪纳利国家公园,Denali National Park)历史上关于狼的争论为例,试图折射出美国国家公园建设史上人们对掠食性肉食动物态度的转变历程。早期的阿拉斯加人出于保障其狩猎利益的考虑,认为应该消灭狼,公园管理者有责任控制狼的数量以确保食草动物数量充足。通过狩猎,运动员,尤其是美国篝火俱乐部,认为狼是麦金利山地区羊数量减少的原因,并认为公园管理局有责任控制它们,确保羊的数量充足。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狼被大量消灭的生态恶果初现,相关政策调整转向,但这却同人们长久以来对狼的负面印象产生冲突,来自“自然科学所得出的现代观念”的解释同过去的观念产生直接碰撞。由该书可见,公众观念的转变并非平滑顺遂的过程,而是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冲突过程。

 


书名1《米利科马: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森林传》(Millicoma: Biography of a Pacific Northwestern Forest

作者1阿瑟·斯迈思(Arthur V. Smyth

 


书名2《森林倾覆: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的伐木世代》(Deadfall: Generations of Logging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作者2詹姆斯·勒蒙兹(James LeMonds


书评作者:大卫·比斯利(David Beesley

页码:144-145


提要:

这两本书都以位于太平洋沿岸的美国西北地区(the Pacific Northwest)的森林为题,分别讲述了20世纪中后期俄勒冈州与华盛顿州的森林砍伐史。19世纪以来,美国西北部森林的开发者主要是大型私人木材公司,无度的资源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第一本书指出,20世纪中期,面对原始森林接近砍伐殆尽的窘境,以美国惠好公司(the Weyerhaeuser Company)为代表的木材巨头转向所谓“高产”林业,通过人工种植相对速生树种并广泛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的方式延续其木材生意,但树种的改变也让森林生态变得彻底不同。第二本书分析了这种从原始森林到人工林的变化进程对生态环境更深层次的改变,惠好公司砍伐森林的周期因树木生长更加迅速而不断缩短,导致了土地退化、以斑点猫头鹰(the spotted owl)为代表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伤害、以及对伐木行业和伐木工生计的影响。这两本书补全了森林史研究的空白,是美国西北地区环境史的重要参考。

 


书名:《身披羽衣的希望:一本关于灭绝鸟类的个人纪事》(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A Personal Chronicle of Vanished Birds

作者:克里斯托弗·科基诺斯(Christopher Cokinos

书评作者:小马克·巴罗(Mark V. Barrow, Jr.

页码:145-146


提要:

该书作者希望能通过详尽的介绍和记载,将关于卡罗莱纳鹦鹉(Carolina parakeet)、象牙喙啄木鸟(ivory-billed woodpecker)、石南鸡(heath hen)、旅鸽(passenger pigeon)、拉布拉多鸭(Labrador duck)和大海雀(great auk)这六种已经永远灭绝的鸟类的记忆留存下来。书中记载了这些鸟类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猎杀之下走向灭绝的历史,同时关注与这些鸟类的消失直接相关的人类的故事,如研究石南鸡的学者阿尔弗雷德·格罗斯(Alfred Gross)、杀死世间最后一只旅鸽的俄亥俄州少年普雷斯·克莱·索斯沃思(Press Clay Southworth),以及辛辛那提动物园这个多种鸟类在最终灭绝之前苟延残喘的人工领域。该书引人入胜也发人深省,它告诉读者仅仅为这些逝去的物种哀悼还远远不够,也应为保护当前还来得及拯救的其他珍贵物种而不断努力。

 


书名:《环境政治与政策:20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Policy, 1960s-1990s

作者:小奥蒂斯·格雷厄姆(Otis L. Graham, Jr.

书评作者:尼尔·马厄(Neil M. Maher

页码:147-148


提要:

该书是一本关于二战后环境运动与环境政策的史学论文集,其中的文章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两篇文章考察了环境政治与环境政策之间的联系,也有文章将战争、国家安全与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提出应警惕将生态系统作为传播恐怖媒介的生态恐怖主义,还有文章在全球化潮流之下提出将全球合作作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该文集当中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来自环境史学家马丁·梅乐西,探讨了环境正义运动与美国环保主义传统之间的关系。

 


书名:《不受约束的环保主义:探索变革的新途径》(Environmentalism Unbound: Exploring New Pathways for Change

作者:罗伯特·戈特利布(Robert Gottlieb

书评作者:詹妮弗·普莱斯(Jennifer Price

页码:148-149


提要:

该书作者雄心勃勃,试图重新定位环保主义运动的方向。书中认为,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纳入一套统一的标准,环保主义应像关注蜜蜂、森林和鸟类一样,关注社会公平、劳动者和种族平等。

 


书名:《硬绿:从环保主义者手中拯救环境:一份保守宣言》(Hard Green: Saving the Environment from the Environmentalists: A Conservative Manifesto

作者:彼得·休伯(Peter Huber

书评作者:艾伦·勒布(Alan P. Loeb

页码:149-151


提要:

一场质疑现代环保主义的运动自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展开,该书是这一思潮影响下的一份保守派宣言。作者在书中提出了“硬绿”概念,指西奥多·罗斯福时代的环境政策,那一代人目睹了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因此认为应对荒野展开保护,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之相对的“软绿”概念指的是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针对通过技术预测出的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风险的政策,例如对于全球变暖和化石能源枯竭的应对措施。作为一名保守主义者,作者高呼应回归“硬绿”,并反对“软绿”,比如他相信能够通过市场解决资源稀缺的问题,在石油资源耗尽之前,不断上涨的油价将刺激关于替代能源的探索和研究,而这一过程无需政府插手控制,政府只需像老罗斯福时代一般当好“守夜人”、保护好未经人类开发的荒野即可。书评作者反对这本书的观点,认为其过于偏激,并对其煽动性感到担忧。


本期链接:

https://www.jstor.org/stable/i382330





 1996 Environmental Review19761989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19901995 Forest History Newsletter19571974 Journal of Forest History19741989 Forest & Conservation History1990199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Forest History Society


现任主·Stephen Brain·西Mark D. Hersey


· 往期链接 ·


《环境史》(Vol. 6, No. 3, 2001)·书评部分

《环境史》(Vol. 6, No. 4, 2001)·论文部分



内容整理|何宜航 拜李赞  

值班编辑|仇振武


绿色公众史学
绿史中心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马来西亚企业与环保组织共建共享,旨在探索高校如何开展聚集于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公众史学科建设,企业和社会如何践行、传播环保与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