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资讯|《环境史》(Vol.9, No.1, 2004)·论文部分

文摘   2024-07-14 12:54   江苏  



Environmental History

Vol.9, No.1, 2004

论文部分


题目:《绿色中的蓝调:对生态批评的批评》(Blues in the Green: Ecocriticism under Critique

作者:迈克尔·科恩(Michael P. Cohen

页码:9-36


摘要:

该文对生态批评(Ecocriticism)这一概念的背景、定义、代表人物、主要特点以及相关争议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生态批评从环境史和文学评论这两大领域中获得了理论源泉,对“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和“自然书写”(nature writing)加以关注,对“荒野”“景观”“自然”等诸多环境史书写主题如何在文本中表达进行辨析,更加注重对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此外,该文作者也介绍了生态批评学者在寻求环境正义等社会公共运动中的重要参与。

此外,该文作者指出了生态批评的两大问题,一是过度强调生态中心,甚至带有“激进的反人类中心”色彩,使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边缘化。另一方面便是该流派明显的“美国中心”色彩,无论是梭罗、缪尔还是利奥·马克斯(Leo Marx)和罗德里克·纳什,这些代表人物无一不来自美国,而在全球化的时代,生态批评更要呼唤具有全球背景的学人来更新既有的知识结构。


题目:《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奥法墙》(Offa’s Dyke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

作者:保罗·斯夸特里蒂(Paolo Squatriti

页码:37-56


摘要:

该文聚焦于英格兰早期麦西亚王国修建的著名土方工程——奥法墙,注重考察其修建对周边景观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增补有关中世纪史以及早期英国史研究中较为忽略的环境问题,促进了对中世纪早期社会和政治的理解。该文对奥法墙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水文角度探讨了其对所处的麦西亚—威尔士边境的影响,包括径流量和排水量、周边耕地的利用情况以及动植物群的变化等。这一中世纪的“公共工程”不仅塑造了一个独特而持久的生态系统,也构建了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标志着中世纪早期人类有意识的开发和改造环境,这是处于被称为“黑暗时代”的人类的重要成就之一。该文揭示了前工业时代环境的变化,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环境变化仅仅是“现代性的后果”这一传统观点。


题目:重新造林的挑战:1920-1940花旗松(道格拉斯冷杉林)的生态实验》(The Challenge of Reforestation: Ecological Experiments in the Douglas Fir Forest, 1920-1940

作者:埃米利·布洛克(Emily Brock

页码:57-79


摘要:

该文详细考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花旗松林的被修复和再生工程的实施过程,其中着重阐述了关于“重新造林”(reforestation)这一概念产生的理论基础,即植物生态学的知识更新,包含了植物顶级与演替理论(Theories of Plant Climax and Succession)和种子存储理论(The Seed-Storage Theory)的出现和发展。

随着过度伐木和大火等因素造成该森林系统的破坏,在学界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展了恢复植被及其生态系统的运动。然而,这一运动最终并没有成功,该文认为其原因一方面是有关重新造林的知识仍有待完善,对于花旗松以外其他树种的恢复机制仍未掌握完备,另一方面则是从事木材行业的企业与林务局为代表的各级政府之间的复杂博弈导致森林系统的管理出现了严重混乱,最终未能实现森林的有效恢复。


题目:脏活:1870-1930年卫生与排外情绪如何使美国废弃物贸易边缘化》(Dirty Work: How Hygiene and Xenophobia Marginalized the American Waste Trades, 1870-1930

作者:卡尔·齐姆林(Carl Zimring

页码:80-101


摘要:

该文探讨了废弃物处理行业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化,以及该行业如何利用环境保护来寻求合法性等内容,重点则分析了卫生和排外情绪如何影响该行业发展的问题。该文认为21世纪初,美国人普遍认为回收利用是一种道德行为,但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废弃物处理行业却被视为低贱、肮脏且不道德的工作。这种负面形象不仅与工作的卫生状况有关,也与对从事这些工作的移民的偏见密切相关。为了改变此种不良形象,废弃物处理行业的领导者试图通过强调废弃物回收对国家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来争取公众与政府的支持。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废弃物处理行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最后该文讨论了环境正义问题,指出废弃物处理行业的边缘化现象至今仍然存在。即使在现代,许多从事废弃物回收的工作人员仍然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仍然较差。作者呼吁环境史学家和环境正义倡导者关注这些问题,以改善废弃物处理行业从业者的处境。


题目:《将密歇根湖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垂钓点1965-1985年密歇根五大湖地区垂钓运动的环境政治》(Transforming Lake Michigan into the 'World's Greatest Fishing Hole': Th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of Michigan's Great Lakes Sport Fishing, 1965-1985

作者:克里斯汀·西尔维安Kristin M. Szylvian

页码:102-127


摘要:

该文探讨了密歇根自然保护部(the Michigan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决定逆转近一个世纪以来五大湖地区渔业商业利用政策所带来的环境、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该文指出,创建五大湖地区垂钓运动(the Great Lakes sport fishery)、大幅限制或减少商业性与生存性捕鱼(commercial and subsistence fishing)对湖泊及湖滨社区居民产生了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影响,这导致各利益相关群体与保护机构之间的持续对立。

该文指出,20世纪初,在密歇根湖地区主要是商业性捕鱼,到20世纪中叶,商业性捕鱼技术与方法的改进带来了过度捕捞,与此同时,密歇根湖也受到湖滨城市污水与工业废物的影响。二战后,外来物种海蛭也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损害。由此,密歇根州决定在五大湖地区施行法律管辖权,并将垂钓运动置于重塑湖滨土地利用模式的核心。此外,该文也提到了与垂钓运动相关的旅游业带来的问题。该文认为,20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面对五大湖的经济与环境灾难,保护主义者或许赢得了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胜利,但他们未能考虑其行动的长期影响。





期刊信息


《环境史》于 1996 年问世,是之前出版的几种期刊的延续与综合:从《环境评论》(Environmental Review,1976—1989 年)到《环境历史评论》(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1990—1995 年);从《森林历史通讯》(Forest History Newsletter,1957—1974 年)到《森林史杂志》(Journal of Forest History,1974—1989 年),再到《森林与保护史》(Forest & Conservation History,1990—1995 年)。在此基础上,《环境史》得以更好地发展。


《环境史》是世界一流的环境史学术期刊,也是该领域的权威期刊。该期刊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代表美国环境史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和森林史学会(Forest History Society)出版,每年四期,汇集了来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关系。


现任主编:史蒂芬·布莱恩(Stephen Brain)、马克·赫尔西(Mark D. Hersey)


往期链接


《环境史》(Vol.9, No.1, 2004)·书评部分

《环境史》(Vol.9, No.2, 2004)·论文部分



内容整理|乌昵尔 刘黛军  

值班编辑|仇振武


绿色公众史学
绿史中心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马来西亚企业与环保组织共建共享,旨在探索高校如何开展聚集于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公众史学科建设,企业和社会如何践行、传播环保与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