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资讯|《环境史》(Vol.10, No.4, 2005)·书评部分

文摘   2024-08-29 09:04   河南  



Environmental History

Vol.10, No.4, 2005

书评部分


页码:794-795

作者克雷格·柯尔滕(Craig E. Colten

书名:《人工都市:从自然中争夺新奥尔良》(An Unnatural Metropolis: Wresting New Orleans from Nature

出版信息:巴顿鲁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2005年。(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5.

书评作者莱斯特·德克斯特(Lester DeCoster

摘要:

新奥尔良坐落在路易斯安那州东南部,密西西比河下游入海处,北邻庞恰特雷恩湖(Lake Pontchartrain),因其类似新月故名新月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新奥尔良始终面临着洪水侵袭问题。柯尔滕的《人工都市》一书以新奥尔良城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时期人们修建防洪堤坝等治水工程以及由此产生的费用问题。该书不仅注释规范,而且配有多张地图,用于说明不同时期新奥尔良和环境的不同关系。对广大读者而言,这是一本十分耐读的著作。


页码:795-796

作者柯尔斯滕·西尔维厄斯,理查德·博德摩尔,乔斯·弗拉加索Kirsten M. Silvius, Richard E. Bodmer and José M. V. Fragoso) 

书名:《人在自然:中南美洲的野生动物保护》(People in Nature: Wildlife Conservation in South and Central America

出版信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5年。(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书评作者戴维·埃格森(David Aagesen

摘要

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前十个国家中,中南美洲占有五席,分别是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秘鲁。此外,中南美洲的文化多样性也很丰富,亚马逊盆地就生活着200多个原始居民。《人在自然》考察了中南美洲地区的野生动物保护问题。作为一本论文集,该书收录了1992年以来召开的有关中南美洲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方面的若干国际会议论文。除了前言,该书包括26章,分为当地人和社区管理、经济考虑、碎片化和其他人类影响、狩猎影响四大部分。该书指出,生存型渔猎是中南美洲最紧迫的保护问题,并肯定了社区管理模式的价值。虽然这本论文集内容充实,许多文章非常有思想深度,文笔也很优美,但缺少结语,而且案例研究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11个来自巴西,6个来自秘鲁,2个来自玻利维亚,哥伦比亚、法属圭亚那、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各有1个案例研究。总体而言,学者们对中南美洲动物保护和管理问题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当地的环境问题,也值得任何一个对热带野生动物保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页码796-797

作者艾丽斯·加纳Alice Garner

书名:《变迁的海岸:本地人、外来者和一座法国渔镇的转变1823-2000》(A Shifting Shore: Locals, Outside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French Fishing Town, 1823-2000

出版信息:伊萨卡和伦敦:康奈尔大学出版社,2005年。(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书评作者迈克尔·贝斯(Michael Bess

摘要

该书利用环境史、人类学和城市研究的一些概念和方法,考察了法国大西洋沿岸城镇阿卡雄(Arcachon)在19世纪和20世纪发生的转变,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且略带悲情的故事。作者在描述当地人艰苦生活的基础上,考察了19世纪末期阿卡雄出现的旅游业逐渐取代捕鱼业的问题,以及以“进步”之名开展的圈占土地行动。该书认为,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阿卡雄在社会、经济、法律、技术、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了缓慢且痛苦的转变。作者用清晰生动的语言分析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让读者身临其境。因此,该书不仅对研究法国史、旅游史的学者有吸引力,而且对普通读者也同样有吸引力。


页码:797-799

作者:安特·埃尔津加,托戈尼·诺丁,戴维·特纳,厄本·沃克贝格(Aant Elzinga, Torgny Nordin, David Turner and Urban Wråkberg

书名:《南极挑战:历史和当前视角下奥托·诺登斯舍尔德的南极洲探险(1901-1903)》(Antarctic Challenges: Historical and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Otto Nordenskjöld's Antarctic Expedition 1901-1903

出版信息:瑞典哥德堡:皇家艺术和科学学会,2004年。(Goteborg, Sweden: Royal Societ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4.)

书评作者:迈克尔·霍尔(C. Michael Hall

摘要:

1901-1903年,瑞典人奥托·诺登斯舍尔德曾在南极洲探险。这次探险对南极植物学、冰川史、气象学、气候学和动物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理解板块构造也提供了重要支撑。2001年,为纪念奥托·诺登斯舍尔德探险一百周年,人们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研讨会,《南极挑战》一书正是这次研讨会的成果。该书从广阔的视角考察了奥托·诺登斯舍尔德探险本身以及后续的影响,重点包括探险发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探险的科学和政治影响。该书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供了南极科学和探险的历史记录;第二部分描述了这次远征的主要参与者;第三部分则从多个学科审视探险的科学遗产;第四部分讨论科学国际主义和极地地缘政治问题。遗憾的是,这些文章的质量参差不齐。总体而言,该书不仅提供了关于奥托·诺登斯舍尔德以及探险队主要成员的传记信息,对人们了解南极洲历史和推动瑞典的科学发展均有帮助,而且在理解当今南极洲科学发展、管理制度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上也提供了新的视角。

页码:799-801

作者:威廉·贝纳特(William Beinart

书名:《南非环境保护的兴起:定居者、牲畜和环境(1770-1950)》(The Rise of Conservation in South Africa: Settlers, Livestock, and the Environment, 1770-1950

出版信息: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书评作者:南希·雅各布斯(Nancy Jacobs

摘要

该书以时间为序考察了近两个世纪的南非自然保护史,从18世纪晚期南非开普省米德兰兹(the Cape Midlands)的白人农场主发现环境退化开始,到19世纪后期科学家和农民的自觉行动,最后到20世纪中叶的政府监管。该书总计十一章,前九章主要分析了内陆干旱地区的环境退化问题,探讨了农民等群体为解决环境退化问题而提出的诸多方案的可行性,诸如修建大坝和围栏、给豺狼下毒、管理牧群以及控制豹子等。第十章考察了黑人保留地的环境保护问题。最后一章评估了环境的变化。该书还提供了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思想、技术方面的材料。不过,书中关于米德兰兹保护实践在南非其他地区能否适用的问题并未详细阐述。


页码:

801-802

作者:普拉尤姆纳·卡兰(Pradyumna P. Karan

书名:21世纪的日本:环境、经济和社会》(Japan in the 21st Century: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

出版信息:列克星敦:肯塔基大学出版社,2005年。(Lexington: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5.

书评作者:卡里·卡拉斯(Cary Karacas

摘要

该书从地理学等角度探讨了日本的自然环境、地质结构、区域差异、人口发展等自然地理和社会地理主题,同时介绍了日本的历史、战后的政治体制、现代经济等情况。书中配有的十几幅地图让书增色许多。然而,作者对日本历史的解读有待商榷,如质疑德川时期的商人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书中某些内容多次重复,如反复提及日本大部分地区是山区;该书在拼写方面也有一些错误。尽管如此,该书还是较全面地对日本进行了介绍,希望它能成为以地理学视角研究一个国家的代表作。


页码803-804

作者蒂姆·谢拉特,汤姆·格里菲斯和莉比·罗宾Tim Sherratt, Tom Griffiths and Libby Robin

书名:《天气的变化:澳大利亚的气候与文化》(A Change in the Weather: Climate and Culture in Australia

出版信息:堪培拉: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出版社,2005年。(Canberra: 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 Press, 2005

书评作者卡拉·凯恩斯Carla C. Keirns

摘要

随着关于气候变化的争论,公众越来越意识到天气和气候也有历史。该书由澳大利亚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历史学家、气候科学家和一位节目制作人撰写,讲述了南半球的天气、气候和全球变暖等内容。这本书的16篇文章探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主题从数千年前的古气候学到澳大利亚土著对气候的认识变迁、从殖民时代之前的定居模式到当今气候变化的心理影响,以及为人类未来所面临的健康威胁制定计划。由于该书涉及了如此之多的学科,因此每个对气候变化及其相关文化问题感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乐趣。


页码804-805

作者伯特·弗里斯,约翰·古德布洛姆Bert de Vries and Johan Goudsblom

书名:《世界地图——长期社会生态视角下的人类及其栖息地:神话、地图和模型》(Mappae Mundi: Humans and Their Habitats in a Long-Term Socio-Ecological Perspective: Myths, Maps, and Models

出版信息:阿姆斯特丹(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2003年。(Amsterdam [Netherland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3

书评作者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

摘要

《世界地图》是生态史研究领域中可称为“荷兰学派”(the Dutch School)的几位主要成员合作的成果,它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章节组成,这些章节从长远的视角探讨了人类与其栖息地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导言从社会生态视角阐明了人类圈(anthroposphere)的扩张。作者区分了三种改变人类与生物圈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火的驯化、农业革命和工业化。每种方式都以作者所说的社会利益分配模式的“膨胀”和“萎缩”为特征。后续章节探讨了全新世(12,000年前至今)气候变化和生态变迁的长期历史以及农业时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750年)的环境变迁。


页码805-809

作者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

书名:《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Ecology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出版信息:旧金山:哈珀&罗出版社,1980年。(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0

书评作者诺埃尔·斯特金Noël Sturgeon

摘要

斯特金表示,很荣幸在卡洛琳·麦茜特的重要著作《自然之死》出版25周年之际受邀回顾此书。麦茜特关注资本和科学世界观所带来的危险——机械化、理性化、竞争性——但她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其与一种特定形式的占主导地位的男性气质联系起来。麦茜特指出,在包括达尔文革命在内的广泛的欧洲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特定形式的男性气质与资本、科学相互交织。《自然之死》也是生态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科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外,通过阅读麦茜特迄今为止的其他著作进而重新审视《自然之死》是很有趣的。她在《自然之死》中开始讲述的故事,即在欧洲背景下探索资本主义初期的西方思想、科学和经济实践,这在她的第二本书《生态革命:新英格兰的自然、性别和科学》(Ecological Revolutions: Nature, Gender and Science in New England)中得到了进一步阐述。之后,麦茜特在其后续著作《激进生态学:寻找一个宜居的世界》(Radical Ecology: The Search for a Livable World)《地球关怀:妇女与环境》(Earthcare: 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再造伊甸园》(Reinventing Eden)等书中不断思考科学、性别、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页码809-812

作者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

书名:《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Ecology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出版信息:旧金山:哈珀&罗出版社,1980年。(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0

书评作者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

摘要

《自然之死》的一大优点是它所考察的时期:1618世纪的西欧。不管是1980年还是如今,美国环境史学家都未对这一时期给予足够的关注。该书巧妙地将看似毫不相关的线索编织在一起——土地利用、技术、巫术、科学、哲学和性别,并超越欧洲思想谱系去思考相关问题。《自然之死》认为,经常被称赞为“进步的”科学革命也有阴暗的一面,它对女性、社会和自然界造成了破坏性后果。书名“自然之死”究竟何意?死亡的不是通俗意义上的“自然”,即那些我们并未发明而只是继承的物质力量;死亡的是“世界灵魂”(Anima Mundi)这一文化概念或隐喻,即地球是一个女性的形象。历史研究不太可能清晰地阐明自然世界的运作方式,但我们可以通过与进化科学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视角建立联系,来进一步拓展我们对过去的理解。从最深层意义上讲,这就是我对环境史使命的看法。


页码812-815

作者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

书名:《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The Death of Nature: Women, Ecology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出版信息:旧金山:哈珀&罗出版社,1980年。(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0

书评作者薇拉·诺伍德Vera Norwood

摘要

呼吁采取行动确实是环境史学家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我一直认为卡洛琳在这种行动主义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令我感到不安的是卡洛琳对自然之死的描绘,即我们生活在一个未能得到解脱的有毒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任何一丝美丽都被视为误入歧途地回到了失落的伊甸园和田园避难所。对此,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来使当代自然之死和未来有机世界复兴之间的清晰界限复杂化,使女性作为这种死亡的受害者和未来健康得以恢复之间的界限复杂化,方法是探究女性如何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寻求美。到目前为止,美虽受到了威胁,但还没被摧毁。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这种共识可以促进行动。大自然不只有死亡和腐烂,它同时也有美貌,这个世界以其复杂之美为现如今的行动提供了理由。


本期链接:

https://www.jstor.org/stable/i382366



期刊信息


《环境史》于 1996 年问世,是之前出版的几种期刊的延续与综合:从《环境评论》(Environmental Review,1976—1989 年)到《环境历史评论》(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1990—1995 年);从《森林历史通讯》(Forest History Newsletter,1957—1974 年)到《森林史杂志》(Journal of Forest History,1974—1989 年),再到《森林与保护史》(Forest & Conservation History,1990—1995 年)。在此基础上,《环境史》得以更好地发展。


《环境史》是世界一流的环境史学术期刊,也是该领域的权威期刊。该期刊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代表美国环境史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History)和森林史学会(Forest History Society)出版,每年四期,汇集了来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共同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关系。


现任主编:史蒂芬·布莱恩(Stephen Brain)、马克·赫尔西(Mark D. Hersey)


往期链接

《环境史》(Vol.10, No.3, 2005)·书评部分

《环境史》(Vol.11, No.1, 2006)·论文部分



内容整理|李超 张茜

值班编辑|张茜


绿色公众史学
绿史中心由清华大学历史系和马来西亚企业与环保组织共建共享,旨在探索高校如何开展聚集于环保与生态文明的公众史学科建设,企业和社会如何践行、传播环保与生态文明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