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亚︱三角里头:历史与地理交汇处

文摘   2025-01-21 18:31   浙江  



三角里头:历史与地理交汇处

《白水巷是一条河》之十一



文:吴宁亚


    三角里头,就是解放南路与大沙泥街及开明街合汇处。但这只是现在的说法,过去大沙泥街只与开明街相接且不与南大路接壤。按老宁波地图上分析,三角里头是开明街与南大路交汇处,俗称三角地,如果再向前溯源,此地叫龙舌尖。《四明谈助》记载:
  龙舌尖:地取形似,亦称三角地。分水起于尖角,北行,街亦随水北行,东(水)尽于旧县治前开明街;西水尽于今县治前萧家桥,西街尽于贯桥。两街放开,相距一里,而入首甚尖,竖起如塔,故《闻志》有“地塔”之说。《湖语》:“伊平远之流泉,忽有时为周髀之合妙,一股与一勾,竟参三而鼎立。且极神奇之巧幻,又如南箕之不翕,当其忽焉而申,疑云气之可接也。”


是谓三角地顶尖处 

  这张照片栏杆左为开明街,右为解放南路,尖头前方是合汇后的解放南路,是谓三角地顶尖处。照片最底部是延伸的大沙泥街,它将解放南路分为两截,使得从北而来的解放南路非得向东进新大沙泥街,然后再右拐出向南边而去。这样的描述,还真有点还原解放南路形成前的原先水道的味道哩。
  显然,三角地就是之前两条水道后来两条大道所夹成的。从旧版地图看三角地,是将县学街作为三角的底部,其实三角地没有那么大,否则龙舌太大,龙身不知需要多长了呢。清末手绘的《宁郡地舆图》显示:龙舌的底部其实就是县学街更南边即后来的工艺美术厂北侧的纺丝巷,巷子与开明街南大路两条大道所形成的夹角才是昔日的三角地。历史与现实的差别,无非是水道夹角还是道路夹角罢了。
  我们大可尽情地畅想一下:当年的日湖水源极为充沛,从尚未干涸的白水巷河泛舟东行,出河口你可随意取道北行,乘舟而上,可以欣赏并不十分繁华的街面,毕竟东门大街与鼓楼沿才是主要街道呢。也许你不知道,很多年后,这条大道连同填没的船行航道真的成了贯通甬城南北的热闹非凡的解放南路。

清末手绘的《宁郡地舆图》三角地(部分)

       但当年,你是可以随船欣赏沿途古老的普照桥、新桥、握兰桥、广济桥。对了,如果现在你刚好行走在与这些古桥同名的道路上,你是否觉得你正穿越在历史的经纬线上……当然,从白水巷河道出来,你想划过捧花桥向东前行,这时候,你其实已经荡漾在略显狭长的日湖北侧水域,古人称这一带为细湖或竞渡湖。只是没多久,当你看到并驶过黄甲桥时,你已经不知不觉地折弯过了三角地的尖头。此时,扑入你的眼帘的是巍峨耸立的天封塔,红墙斗角的大小寺庙。暖风习习,小船缓缓,天封寺城隍庙等一众庙院香火袅袅,东西两岸的梵音伴你一路北行。如果可以航拍,从三角地起始的仅一桥之隔的甬城两条大道——南大路与开明街,因水路的延伸相距越来越远。古人称“其地势南锐北丰”,太形象了。小小尖头,因沿不同水道北延,水尽路见,相距已有一里。“竖起如塔,故《闻志》有‘地塔’之说。”“地塔”之妙我也是近年才有耳闻,不妨录入供大方之家谈笑。这样看来,从三角地出发的两大河道,分别到现在中山路的萧家巷与开明坊前的开明桥,所形成的地域真的可以自由想象喽。

地图反转成塔

  

  不管人们怎么看三角地的范畴,而我们所说的活动范围刚好在三角地的顶端,因而较之一般市民的称呼,我们这一带便有更准确的称谓:三角里头。
  单说这个头,其实也没有特别之处。在我生活的孩童时期,这里是工艺美术厂南面的三角绿地,之前没有围拦,我们要过去,就穿过这三角。此处被辟为绿化小花园是后来的事。有了更多的花草树木,也有了栏杆,这样的穿行才被自然禁止了。
  记得小时候每天早晨,在三角里头靠南大路一侧,总有一位胖胖的大妈在那儿炸粢饭糕家人很喜欢这一点心,购买的任务常常会派到我的头上。从白水巷巷口出来就可以闻到诱人的香味。粢饭糕四角方方是常见的,有时还会是油炸棕子,外面焦黄里面白嫩,咬开后这香味……至今仍在舌齿间。大妈有一副慈祥的脸,总是笑咪咪的。天气转冷时,外面套着黑色的毛线背心。买粢饭糕的人不多,一般不会等太长时间,但也没碰到没人买的时候。
  我眼中的三角里头自然不会就在这小小的三角地上打转,虽然那时并不知道它在甬城的重要地位——龙舌。我们一般将这个三角地附近都称为三角里头。路上有人问,去哪里?回答必定是:去三角里头。

绿化就是三角地,后面是工艺美术厂(网络照片)


  三角里头的塔前街紧靠着三角地开明街的一侧,屋宅都是大墙门,巷口北侧的墙门那时成了煤球店。特别的年代买煤球都要凭票,但尽管凭票煤球也不能保证供应,经常要去排队。看着拉煤的大叔将煤拉到,大家才开始依次购买,排在前面的可以买到,好多时候快轮到我买的时候煤球没了,这也是我最伤心沮丧的时候但也只能如此。于是再满怀希望跑到仓桥头的煤球店再重演一遍这样的故事。基本上每月都有这样一次。好在邻居阿平很热心,她常常会先去三角里头探察军情,看到货色多且购买人尚少,于是马上跑到墙门里喊:三角里头有煤球卖!于是我们拿了木桶竹篮朝那里跑去。
  离煤球店向东不远处是一家杂货店,有时需要买火油烧五更机,也时常过去光顾。购买其它的杂品一般不会特意过去,因为我们巷子里已经有八间头的阿良小店,足够打酱油米醋买小糖话梅了。

后面的那栋房子是姚宅

  屠呦呦旧居严格地说是她舅舅家,地处塔前街与开明街的交界处。我当然不会知道这里会出国际上有名的诺奖获得者,何况那时她什么名气也没有。目前旧居的门朝西开,面对开明街;估计门牌号当属开明街。后来一查,果然,开明街26号的姚宅是屠呦呦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宅子的主人姚庆三,是一位经济学家,是屠呦呦的舅舅。
  当年以开明街与大沙泥街交叉处为界,南段窄而北段宽,不像现在都建成了统一规模的大街。姚宅如果是原地保留下来的,那么它靠塔前街的大屋也许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卖煤球的墙门了。我眼拙,姚宅的南侧也不像当年的大墙门,估计在重建塔前街等莲桥街区时,或有着些许调整,包括邮票设计大家孙传哲旧居(旧居是否是4号其实不是太重要了)。有遗址在就够了,好让后人知道这些大家曾经在三角里头这一带居住过。全部建新如旧放在原处,对游人来说还是有瞻仰意义的

孙传哲故居
      
  出开明街与南大路交汇不远处,也有一幢大墙门。理应属于南大路的范畴了,但我执意将它归于三角里头,后来证实我这个执意是对的。因为那个墙门就是原先的宁波广播站,的确归属于开明街。小时候我曾进去过,记得我哥一位谢姓的同学住在大门进入左边的一排小平屋里,平屋远离大门直入的水泥小道,隔着一个大操场。沿着小道朝前走弯入右边的一大门就是广播站了。广播站伴随我们这一代人度过60年代到70年代。那时电子管收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普及率还不高,电视机是奢侈品,一般人家还无从染指呢。为了让党和国家的声音迅速送入千家万户,广播喇叭就连通到每一个墙门。节目分早中晚三段播出。清晨,我们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醒来,在早间新闻节目中吃早餐,在晚间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后,伴着国际歌乐曲准备上床睡觉了。广播站节目上下午还各有一次广播体操时间,这一时间居民们一般不会真的去做操,但起到了提醒做午饭或晚饭的报时功能倒是真真切切的。因而,常常会有人问,现在什么时候,广播体操做了吗?后来我去宁波近郊插队,农村的广播网也深入田头屋檐,很多时候成了出工的钟声。广播站全部用宁波老话播音,城市居民耳熟能详。后来,电视来了,广播站的功能就逐渐丧失,现在也不知道广播站归于哪个部门了。但“宁波市人民广播站,宁波市人民广播站”的女声播音还会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乡中

三角地底部大沙泥街

  从旧时的地图看三角里头,三角里头似乎还挺大的,占地面积也可以称得上是整座地塔的塔尖。后来的三角里头的那个头小了些,现在自然更小了,只剩下一个象征意义了。是不是与后来在这一带建造了工艺美术厂有关联呢?诚然,以此说厂址占了三角地,这肯定是太武断了些,但占用一些土地估计是可能的。比如这里原有一纺丝巷,旧又称纺丝巷衕。《鄞县通志》载:“纺丝巷,东至开明街,西至南大路。”又据载:鄞县自唐至宋皆贡绫,巷盖为贡绫时杼柚群聚之地,而后遂沿其名。这条巷已经没了,其地就成了宁波工艺美术厂厂区。文革前,工艺美术厂建四层楼的大厂房,这在甬城的工厂中实属罕见,四层楼的高房子在宁波也是凤毛麟角。只是在我的印象中,这座厂房造了好几年才造好——脚手架还没拆除前,我还跟隔壁小哥一起沿脚手架跑到四楼,算是远眺,过了把瘾。这便是我在甬城第二高度上的远眺,第一高度自然是天封塔了。

塔前街
  
  国庆节前后,美术厂经常会搭彩牌楼向市民展示,这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记得有一年,南大路一带的厂房都建彩牌楼,一般的厂房门口插国旗和彩旗,再就是多些闪光的霓虹灯。而工艺美术厂采用的是传输带驱动人物,并配以音响,效果最吸引人,如果那时评最佳彩牌楼非工艺美术厂莫属。孩提的我们常常在厂门口等着夜幕降临。当彩灯一亮,乐曲一响,牌楼里的一支游行队伍依次出行。这场面,如同真的“行会”,进去了又出来了,出来了又进去了,乐此不疲。这动画效果比幻灯片好看得多了。直到牌楼关灯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回到对面的白水巷家。但第二天照样还要再来一次哩。
  我不知道,三角里头为什么至今还要留一个三角头,仅仅是为“地塔”留存一个念想吗?甬城的建设自唐便有,地塔的形成是人为的还是偶尔的巧合?千年甬城,很长时期天封塔成了城市的地标,地塔的传说似乎也越传越神。但不管地塔之身如何演变,只要有这么个塔顶在,甬城总会以自己发展的步伐前行。这种感想是不是也太玄虚了?

   

下一篇:
城隍庙该只角


作者简介

     吴宁亚,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退休教研员。高中毕业后于1975年在宁波近郊下乡务农。1977年考入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