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蔡能平︱杀年猪
文摘
2025-01-12 18:30
浙江
视频:杀年猪
杀 年 猪
文:蔡能平
过年了,家里年年都会杀一头大肥猪。这事儿,算算也是三十来年前了。这事儿,对于我的女儿、我的儿子,也许只是听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不同,他们即使听了,也许并不会感兴趣,当然更不会像我这样有深深的记忆、怀念与感想了。
记忆中,杀年猪的日子一般在小年后那几天。父母挑的黄道吉日,一般都是晴天,就是没有大太阳,也是阴天,好像在下雨天杀年猪还没发生过。
那时,父母还年轻,有的是力气,家中年年都会养二三头猪,三百个日日夜夜“服侍”下来,一头头,也会从三十来斤的小猪,长成三四百斤的大肥猪。记忆里,我家养肥猪的事儿,在村里很有名。有一年,一头猪养了一年多点,有五百多斤重,像极了一头小壮牛。听说,我父亲后来成为乡里的一名畜牧员,也是因为养猪出了名的缘故。那时,二三头猪全部杀了,也不现实,那就生猪卖一二头,留下一头杀年猪。
记忆中,村里的那位屠夫,同在四合院住着。虽年长我三四十岁,但因同辈份,管叫哥就行。记忆中,屠夫有哥板着脸、不苟言笑,小孩子有点怕他,但他家那只吊挂在楼板下的大竹篮,我每天都会看到,很熟悉。那只蓝里,都是他杀猪用的“家伙”——一把大肉斧、一把小肉斧、几把大小不一的三角尖刀,一块长长的磨刀石。到了寒冬腊月,不仅杀年猪要用它,婚嫁喜事也多,因此那只篮子挂上取下,那是一年使用频率最高的时段。
记忆中,那时村里人很多,青壮年也多。厚木凳、大木桶搬出来了,大竹篮提来了,大肥猪也从猪圈中放出来了,隔壁邻居都知道我家要杀年猪了。于是,个个挽手撸臂,站在廊檐下说笑,等着给我家抓猪帮忙了。起先,猪儿活蹦乱跳,到处撒欢,等意识到院子里的人,都围着它,抓耳朵、压猪身、绑猪脚时,它像是一下明白,末日要来了。于是,它四脚乱蹬,猪嘴乱拱,“唷咦、唷咦”,撕心裂肺地叫起来。此时,抓耳朵、拢猪嘴的总是有哥,不然一不小心,极易被猪咬去。
四脚被麻绳绑紧了,猪儿也动弹不得了,经过刚才的挣扎,力儿也被用去了大半,只见肚皮一起一伏,“唷咦、唷咦”的声儿,也从重声变成轻声了。有时,有的猪儿被吓得尿流满地,飘过一阵阵尿骚味,刺鼻极了。
这时,三眼灶上的三锅热汤也烧滚了。
“汤滚了,汤滚了。”那时,母亲总会站在门口喊。一听汤滚了,有哥和大伙儿,又一齐围着猪儿,提耳朵、抬腿、抱猪身,“嗨”地一声,把猪儿扛上了厚木凳。只见有哥半弓着腰,手握三角尖刀,扳过猪头,对准喉咙的气管,十来厘米长的刀身,噗地一声,戳了进去。此时,猪儿垂死挣扎,劲儿又一下涌了上来,猪头乱摇、猪脚乱蹬,“唷咦、唷咦”狂叫。有哥手握刀柄,顺时针、逆时针,倏地转了两圈,口子被打开了,血水也从刀身边流出来了。“拔刀了,拔刀了。”围在边上的人,好像个个都是有哥似的,知道下一秒就要拔刀了。众人话音未落,一股冒着热气的血水,随着刀尖喷涌而出,像一支利箭射到脸盆里,发出了通通的响声。等到殷红的血水流满了脸盆,凝固了,猪儿也断气了、死了,一动不动地躺在厚木凳上了。
死猪不怕开水烫。大木桶里,热气腾腾,浸泡其中,大肥猪任由有哥摆布。这时,一把把猪毛褪下来了,一截截白色的猪皮也露出来了。等到净身完毕,猪儿又从大木桶里被众人扛到厚木凳上。
开膛剖肚的时刻到了。小肉斧、大肉斧,轮番上阵,嚓、嚓、嚓,猪肚皮就被有哥轻松地剖开了。“肉板好厚,板油好白,我要五斤,我要十斤。”众人喊道。这时,我母亲也会喃喃说些这只猪一年到头很乖,有糠吃糠,有菜吃菜,从不挑食之类的话语,全然忘记了一日三餐的喂食、全年到头都围着它转的辛苦……
那些年,这种现在听起来好像又血腥又残忍的场景,不仅我家有,别家也有,小孩子又爱热闹,到处都会去看,杀年猪的一幕幕也就了然于胸,终生难忘了。那时,想着猪儿被杀倒了,有肉吃了,有骨头啃了,仿佛这种场面一点也不血腥,好像很自然,养猪就是为了吃肉,养了一年,猪总有挨刀子的那一天,好像杀年猪了,才预示着除夕与春节要来了,家家户户都团圆了,村里也更热闹了。
现在想想,记忆中的这种浓郁、难忘的年味,确实是从杀年猪的那一刻开始的,从母亲一刀一刀切板油、一铲一铲熬板油,从松脆可口的肉渣开始的;从母亲一遍一遍洗猪肠、一段一段切猪肠,从飘来的浓郁芳香又特殊的熟猪肠味儿开始的;从父亲手拿厨刀刮猪头、猪脚细毛,一刀一刀掱猪头、掱猪脚开始的,从锅盖中飘来的肉香味开始的……
现在,曾经熟悉的一幕幕,被时代快速发展的洪流裹挟着,冲得干干净净,不见了踪迹,但我怀念杀年猪的那些旧时光,也怀念曾经的那些活色生香的年味!
图片视频除AI生成外
由杨飞群、王建光提供
作者简介
蔡能平,宁海人,现在宁海县模具行业协会工作。喜阅读,爱练笔。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
水乡人家︱在老挝过大年
李浙闽︱秋雨之学:我心目中的余秋雨先生
非雨︱你那里下雪了吗?
韩培生、吴百星︱送给千家万户鲜美日子(诗配画•第八辑)
韩长茂︱远去的今宵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下篇)
陈以明︱崇德世泽长:陈杏村祖孙的传奇人生
何良京︱心头最好小海鲜
刘开文、杨学锋︱宁海是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武装斗争的出发点、立足点和中心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中篇)
吴宁亚︱三角里头:历史与地理交汇处
黄道元︱丽 芬
甬上话︱重上洞头岛(上篇)
王剑波︱大河奔流又一年:2024年本公号发稿综述
心中的清溪水:“领读人”阅读社读书札记一组
陈早挺︱当密码失去有效期(诗四首)
吴铁佶︱《四时桃源》:这一路上的风景,便也是这一世的风景了
麻季远︱向声而行
张晓红︱回家的礼物
蔡能平︱杀年猪
应坚︱棋王(下)
李洋江︱当年我会放电影
王继如︱冻面
廖奠坤︱父亲与酒
吴宁亚︱白水南北两条巷
陈鸣达︱一个没有文化的文明人:追忆父亲二三事
章才根︱又见到了祖母和父亲
陈建苗︱家乡的冬天
李浙闽︱老骥跃枥的生命密码:陈民宪歌词集《此心歌处》读后记
王剑波︱心中的歌声永不落
龚烈沸︱不寻桂子寻先生
韩培生、吴百星︱寻找光芒自身的形象(诗配画•第七辑)
鲍志强︱郭家堰
吴宁亚︱远逝了,去梅园食堂哥俩的背影
甬上话︱见识罗纹砚
孙翰钦︱孤独的守望者
叶亦波︱歌声伴我新疆行:从喀什到乌鲁木齐
吴宁亚︱10号门进去从带河巷出来
黄道元︱会哭的鸟儿
陈鸣达︱药都酒城亳州行
应坚︱棋王(上)
甬上话︱话说指挥尺
吴宁亚︱我家后门是云石街
龚烈沸︱置书杂记(又四则)
何良京︱鮟鱇鱼:外貌丑陋长相凶恶的极品级海鲜
王才平︱怀念日本友人三浦先生
李信裕︱俞寅一其人其画
吴宁亚︱十年寒窗祠堂梦
王剑波︱爱在天地间
李浙闽︱对琼瑶离世的思考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