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亚︱我家后门是云石街

文摘   2024-12-12 18:30   浙江  


我家后门是云石街

《白水巷是一条河》之七



文:吴宁亚


       我家墙门东南方是大门,西北方是后门,出后门就是云石街。
  云石街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虽然街的形成与白水巷时间差不多,但名气要比白水巷响亮得多了。街以“云石”得名。清嘉靖《鄞县志》记载,云石位于“镇明岭南二十余步,隆起土中,逼近宝云寺,或云寺以此名。”宁波城里其实没有什么山,除了中山公园内府山和府后山两座假山外,再就是鼓楼前人为的镇明岭了。云石更不是山,只是一块石而已,偏偏《民国通志》却将这块“云石”也列入“城内诸山表”,并特别注明“城内诸山实为土阜,然以旧志所载,未可弃也。兹列表如左。”《通志》也无奈,因为历朝历代“旧志”都这么记载。

李氏宗祠后来是木偶剧团旧址,现在成了陈列馆了。

  云石街一带旧称宝云寺跟,亦称宝云寺巷。而寺名却因石而起,可见云石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据载,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块云石曾几经湮没,清代顺治中叶,“邑人闻性道访得之,巡视海道王尔禄捐俸买民居屋地,石始出。后复为积土所掩。”直到乾隆四十五年,有多名读书人“复访得之,因设石栏构亭,其侧立碑记之。”碑记为孝廉蒋学镛所撰,明经张承炯书丹清代薛福成曾题额曰“云石”(《光绪鄞县志》)。几起几落,云石名气更响。相传,每当遇到雨天,就有云气蒙住这块石头。这也许就是云石所以名之为云石的原因吧。可惜,云石不知何处云,徒留美名在巷间。
    这些故事我小时候都没听说过,更谈不上亲眼目睹这块神奇的云石啦。
  月湖盛园建成开放之时,我曾去过那里。虽见不到曾经的白水巷,但看到我家后门的云石街有旧屋留存,心里着实宽慰无比。看到这座大墙门,我似乎感觉又能从这里进入再从后门象鼻巷出来;似乎又能听到停泊在墙门口的环卫专车一日四次那熟悉的摇铃声;似乎也能看到墙门西边的那幢小楼——曾经的提线木偶剧的灵动表演……于是便将当时的感想写进了《寻觅华丽盛园的记忆》一文里。

云石街老墙门,居然是带河巷22号


  近日又特意再访月湖盛园,才发现整个园区居然没有云石街了。我家后门那一块,天经地义的原云石街却被带河巷所替代,实在想不出园区设计者的所以然。以前带河巷与云石街是有交汇之处的,这是在镇明小学那边接近镇明路的那段。月湖盛园刚开业时因为兴奋,总以为再改造也不会没有云石街了吧,所以也没有过多细看细想,怎么也想不到干脆就没有地名了。于是在朋友圈里发了一通感慨:
  
  杜撰一条盛园巷算是对高墙瓦屋空间的贡献,仓桥街是对仓桥头的纪念,历史悠久的云石街的缺失真让人百思不解。杨坊旧居介绍牌上还标注云石街杨宅呢。眼前有街却不提,是怕与不远处的云石小区发生误会吗?异地抢注日湖早已成甬上笑谈,在原址复建的号称“城市记忆·风尚走廊”的盛园,想给游人怎样的记忆呢?
  
  很是牢骚满腹,但也是实话。其实在盛园兴建时,媒体在介绍时都提到过几条旧巷得以保留,其中就有云石街的,谁知建成后却不见踪影了。何况比起复建的旧宅老街,我家后门云石街这一段都是原址原街的保留,谁知竟没有街名了。唉,可怜的云石街啊。
  曾在网上找到一张没有拆迁时的云石街景还有一张在月湖盛园差不多角度拍的照片,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这里就是云石街原址。    
  

原云石街。杉树后是中学教学楼;路人右转是我家后门(网络照片)  

右侧是月湖盛园的水池,路口是解放南路,可以看出这里就是原来的云石街。


  从我家后门出来,离云石街还有二十几步路,中间靠墙处有一口水井。这口井由差不多大小的块石垒起,从井口沿着石块可以步入井底。1967年大旱时我也下去过,井底由卵石沙子铺设,水虽然少但很清澈,不像我们墙门里的那口井是瓦片叠起的,井底都是烂泥。但毕竟是在墙门外面的井,缺少管理再加上水源也不丰沛,渐渐地井水也不卫生了,最后就干脆让有关部门给堵上了
  到街上左拐,就是现在月湖盛园还留存的墙门,我初中的同学星樑住在后院,后来高中时邻班的五生同学住在前院。时我是常常进入玩耍的,从前院云石街进入,后院出来属于象鼻巷了。小学阶段,我走得最多的还是后门出来右拐7号里,那里有嘉胜和家胜两同学。别看名字好像是兄弟,实际上他们只是邻居而已,嘉胜姓张,家胜姓施。读一年级时要将他们的姓名读正确也是费了一番劲的哟。他们住的院子非常大,严格说是各自墙门的外面场地非常大。当时只知道大,也没有寻思过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空地可以供我们玩。从云石街7号墙门向北进去,是残破的大台门,穿过大台门,就是非常大的空地,但看得出原来都是房屋,而且是大宅,那时只剩一块块地基残露在外面了。再北面就是家胜家。嘉胜家在西侧,一个小墙门,入门北边就是嘉胜的屋子。如果从嘉胜墙门前直接向北走,还有一个沈姓的女同学,再下去,也就是家胜的家后面,是美芳家。别误会,美芳不是女性,他比我们都大,但在读小学高段时却跟着父母一起拉手拉车去了。他是同学的邻居,大家好相处,经常一起玩的。再向北走,那里也可以通往象鼻巷呢。
  从我读小学起,空地一直就那么大,也不见谁来建造些什么。倒是刚进台门的那处空地,70年代初造了几间小平屋,前屋后厨,倒也挺清爽的。因为我的老师在其中一套住着,因此还记得。这么大的空地原来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不清楚。从地基及与其他墙门的搭配关系看,历史上一定是有过辉煌的。因缺少资料,我无法得知。我只知道云石街这一段最初叫杨起堂弄,这个堂是不是就在这个位置?在旧版地图上可以看到,这里还曾经有过黄提督衙,是不是这个衙就在这里附近,或者干脆就在那空地上?
  但对那时的我来说,能有地方玩就是大事幸事,其他就不是我所操心的了。嘉胜在班级里算是高个,而家胜与我一样都是小个。同学们都会在身高上对我俩开玩笑。但我俩人小志高也,在小学特别是读高年级后,我俩都是班级里的小干部,搞起活动来还可以让那些大个乖乖听话。那时时兴有重大指示下来后组织同学上街庆祝。某日下午又要上街庆祝,刚好此前学校新到了一组西洋鼓,正好用上了。大家都争着敲鼓,结果一面大军鼓,由高个女同学掌握,四面小军鼓则我俩占一半。走在东门大街上,得意非凡敲打得起劲。有路人笑我俩,个头还没有鼓高呢。
  嘉胜喜欢画画练软笔字,小学时学校的横幅标语都是由他来写的,出黑板报更是全包了。小学阶段习字不是太规范,我们这一批刚好是文字改革简化字全面推开的年级之一。好多繁体字我们都不认识,偶尔看到了,还喜欢学着写写玩。而嘉胜干脆将这些繁体字都写在横幅上了,使得老师们有停留在五十年代的错觉呢。嘉胜的画画得益于他哥哥,从小跟着他哥哥涂鸦,画得也真是有模有样。进入中学我们不是一个班级,联系少了,看他作画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高中毕业在家待业的那一年,我竟然有机会和他相处了几天。
  那年秋天,学校工宣队翁师傅来到我家,要我一起去趟镇海大碶及城关(那时大碶属镇海管辖),为学校高一学生野营队伍安排食宿打前站。于是我叫了邻班的广传同学跟着翁师傅出发了。在大碶安排好食宿,我们去了镇海县城。镇海事情完了后,我们到渡口去迎接野营过来的师生们,结果在渡船上碰到了嘉胜,原来他毕业后一直在学校帮忙做文宣工作。此时相逢一阵寒暄,似乎又回到孩提时期。回来后,他到过我家,送我一幅漓江图,尺幅虽然不大,但感情留在里面。只是那时还不知道裱一下就直接贴在墙上,再后来我也不常在家,不知被谁搞卫生给处理掉了,实在可惜。再后来就是四十年后了,我们74届组织高中同学会,我看到嘉胜在为大家拍照,于是叫他一声,并和他一起与同学们谈笑。我们聊得正欢,忽听有人在叫我。他盯住我:啊,你是……哈哈,他说我一直在找你,原来你早在我身边了。唉,岁月是把杀猪刀,我居然也有别人认不出的时候啊。家胜那天也见到了,当然大家身子都高了。
  云石街那一段还有几位同学,在7号对面墙门,有一个王姓女同学,我们一般都不会跟她玩的;同墙门里还有一位男同学叫岳定,我们过去倒是玩在一起,还经常在小学文宣队排练节目,只是小学高年级时,他考上市里京剧训练班为更多的人演出去了。只有两“胜”陪我玩到小学毕业。
    

云石街转弯处(网络照片)

月湖盛园原云石街转弯处


  云石街很长,路也很弯,从南大路口开始,到木偶剧团那里右转,然后一路弯曲到镇明路。我的孩提时代走得最频繁的街巷,除了白水巷就数它了,但玩的路线有到象鼻巷的,我们甲班同学家也到那条巷为止了,再下去也许就是镇明小学的学区了。直到进入中学,乙班的同学也有人跟我同班,而他们住镇明路居多,于是,走完云石街全程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了。
  只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见过什么“云石”,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又淹没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了……也许什么时候它又会出现,给人们一个惊喜呢。

 

下一篇:
10号门进去从带河巷出来


作者简介

     吴宁亚,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退休教研员。高中毕业后于1975年在宁波近郊下乡务农。1977年考入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教研工作。


大河奔流工作室
文学文化类自媒体。坚持原创,独家授权,全网首发。
 最新文章